原创: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原標題:1949年后,國軍有哪些部隊撤到臺灣,在臺命運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戰役后,國軍精銳基本被殲滅,距離敗亡只是時間問題。1949年4月,我軍發動渡江戰役,三野5月解放寧滬杭,6月解放浙江,9月解放福建。二野解放皖南、贛北后揮師西進,席卷大西南,殲滅國軍90萬。四野消滅了盤踞中南的白崇禧集團,解放了兩湖、兩廣。1950年4月,我軍又發動解放海南島戰役和萬山群島戰役,殲敵兩萬人。
到1950年5月,國軍的殘兵敗將只能躲在舟山、臺灣及部分島嶼茍延殘喘,大陸上已經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隊了。
那么,有哪些部隊僥幸逃過了我軍的追殲,成功退到臺灣呢?先說說兵力最少的海軍、空軍。
海軍方面,國軍海軍撤臺兵力為3.5萬人,但只有各類艦船59艘,但實際能發揮作用的攻擊性艦船只有22艘,真正能上艦的海軍官兵只有1.1萬人。其他2.4萬人為桂永清擴編的海軍陸戰部隊,即海軍陸戰第一師、海軍陸戰第二師。
到臺灣后,兩個師縮編為一個司令部與兩個旅,50年代陸續編入越南富國島撤臺部隊、第5軍45師、67軍81師。90年代——2015年,國軍施行精實案、精美案、精粹案,海軍陸戰部隊轄陸戰旅、守備旅、基地警衛旅等三個作戰旅。
海軍司令桂永清空軍方面,1949年國軍擁有飛機400架,實際可起飛作戰的不到200架。但比海軍更嚇人的是,周至柔用大量空軍軍費和航空走私賺的錢來養自己的陸軍,建立了一支擁有5個航空特務旅、2個空軍地面警衛旅及2個獨立團的空軍警衛部隊,人員非常充實,一共有8萬人馬。
到達臺灣后,龐大的空軍警衛部隊馬上成為被縮編的對象。1950年7月1日改組為空軍警衛旅司令部,下轄3個步兵團。1968年1月奉令撤銷團級建制,空軍警衛旅司令部直轄9個警衛營。2006年,空軍警衛部隊編入“憲兵司令部”,番號取消。
第二個說說從海南島撤臺的部隊。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海南島上國軍擁有5個軍、22個師10萬人馬,我軍強渡成功后,殲滅海南島上國軍3.3萬人。有6萬人馬乘船抵達臺灣。其中,兵力最多的是32軍和63軍,各擁兵2.5萬人,其次是64軍,擁兵三千人,4軍擁兵兩千人,62軍只有800人。
到臺灣后,32軍軍長李玉堂被槍決,32軍建制撤銷,縮編為32師和87師,分撥67軍與96軍。4軍縮編為獨立4師,撥67軍建制。62軍并入63軍,63軍縮編為獨立63師,撥50軍建制。64軍縮編為獨立64師,撥75軍建制。
被槍決的32軍軍長李玉堂總體來看,從海南島撤到臺灣的基本都是粵系部隊,32軍則是由膠東保安團編入重建,因此到臺灣后被當成雜牌處理,部隊很快被撤編。
第三個說說從越南富國島和緬北撤臺部隊。我四野大軍于1949年11月發動廣西戰役,廣西境內的國軍基本被殲滅,只有黃杰的第一兵團14軍、100軍一部及劉嘉樹的第十七兵團一部成功逃到越南,加上桂系的潰兵,進入越南的部隊一共一萬零三百人,加上家屬、難民,總計三萬多人。1954年經交涉返回臺灣
1950年2月,我軍發動滇南戰役,殲滅了盤踞蒙自的第8、第26軍,只有93師和237師各一個團,共1500人逃到緬北,后發展到1.7萬人。1953年,迫于壓力,有七千人撤到臺灣。1961年又有四千二百人撤到臺灣。只有六千人轉移到老撾。
撤臺后,國軍先后對兩萬多國軍人進行精簡,選出三千五百人與海軍陸戰一旅、二旅合編。
在越南富國島統帥孤軍,被譽為海上蘇武的黃杰第四個說說從舟山撤臺部隊,從舟山撤臺的計有21軍、45軍、67軍、75軍、87軍和暫編第一軍。其中,由江蘇保安部隊改編的暫一軍人數最多,擁兵 2.8萬人。其次是由青年軍208師改編的87軍,擁有1.8萬人,再次是國軍嫡系67軍,擁兵1.5萬人。老牌浙軍改編的75軍和國府警衛旅擴編的45軍,兵力各六千人。川軍勁旅21軍只有三千人。
然而,暫一軍在國軍看來是雜牌,第一個被撤編,縮為71師加兩團,編入87軍。21軍、45軍也同樣撤銷番號,并入75軍。
1952年,國軍對番號進行整編,67軍編為第2軍,75軍編為第9軍,87軍編為第3軍。1959年施行前瞻案,撤銷軍級番號,2、3、9軍各縮編為一個師。
第五個說說福建來臺部隊,福建來臺部隊番號非常多,計有編入李延年第六兵團的25軍、73軍、74軍、96軍、106軍,西北軍劉汝明第八兵團的55、68軍,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的5軍、9軍、121軍。
73、74軍因平潭作戰不力,退到馬祖后很快被撤銷番號,并入第52軍。第五軍前身在淮海全軍覆沒,重建后只有200師兩個不滿員的團。經過協調,121軍改番號為第5軍,原第5軍200師和25軍、9軍編入新第5軍。西北軍劉汝明部55、68軍加兵團部只有5850人,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到臺灣后迅速被裁撤,所部并入52軍。由江蘇保安團改編的106軍則并入96軍。
李延年的第六兵團,番號雖多,但戰斗力基本為0這樣一來,福建撤臺部隊只保留第5軍(原121軍)、第96軍兩個軍。1952年,國軍番號整編,第5軍與第19軍合并為第4軍,96軍被撤銷番號。
第五個說說從廣東來臺部隊,計有大名鼎鼎的土木系精銳18軍、19軍,沈發藻第4兵團的70軍、23軍,劉安祺21兵團的50軍、39軍。
19軍前面已提,1952年國軍整編番號時和第5軍合編為第4軍。這里說說第18軍。大家都很熟悉,第18軍是土木系的基干部隊,土木二字的由來即是十八和十一。淮海戰役全軍覆沒后,胡璉受命在江西重建十二兵團,當時江西省主席方天是土木系老人,對十二兵團重建出力甚多,18、19、67軍都是滿編制的軍,每個軍擁有三萬人。1952年,18軍被轉編為第7軍。
天有不測風云,由于來臺國軍中土木系勢力太大,到1956年國軍第二次整編時,特地重點“關照”土木系部隊。第7軍被撤銷番號,三個師分別編入第2、3、9軍。第5軍與第19軍合編的第4軍也被裁撤。土木系作為國軍一大派系至此灰飛煙滅。
其他部隊:70軍、23軍撤銷番號,編入75軍和87軍,39軍和50軍撤銷番號,和粵軍63軍共同編成一個師,編入87軍。最后說說淞滬來臺部隊,計有12軍、52軍、54軍、99軍。12軍由于原來是東北軍雜牌番號,到臺灣后第一個被撤銷編制,所部編入99軍。99軍則縮編為92師,編入54軍序列。54軍之后調防花蓮。1956年在國軍第二次編制精簡中被撤銷番號。
52軍大家也很熟悉,師長是大名鼎鼎的劉鐵頭劉玉章,在遼沈戰役中從營口溜走,在上海戰役中又捷足先登,乘船逃往臺灣。到臺灣后,成為國軍中戰斗力最強的師之一,校長一度想讓52軍參加朝鮮戰爭。1954年以后,52軍先后成建制轉編為第8軍、第12軍。第69軍。
經過精實案、精進案和精粹案,到2013年,52軍下轄的2師、25師分別被改編為第234旅、第333旅,代號分別為長城部隊、埔光部隊。
綜上所述,保留番號撤到臺灣的一共有10個軍,分別是第5、18、19、50、52、54、67、75、87、96軍,加上孫立人在臺灣編練的第6、第80軍,國軍在解放戰爭后一共有12個軍在臺灣。1952年,國軍第一次整編,12個軍裁撤為8個軍,并打亂番號順序,整編后番號為:第1軍(原第50軍)、第2軍(原第67軍)、第3軍(原第87軍)、第4軍(原第5軍與第19軍合并)、第7軍(原第18軍)、第8軍(原第52軍)、第9軍(原第75軍)、第10軍(原第80軍)。原第6軍、54、96軍被裁撤,第5軍、第19軍被合編為第4軍。
1956年,國軍第二次整編,重點打擊土木系勢力,8個軍縮編為6個軍,裁撤第4軍(原第5軍和第19軍合編)、7軍(18軍)。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裁撤整編,到2020年,撤臺的老部隊經過多次番號轉移,只剩下關渡指揮部(原50軍36師)、第584旅(67軍67師)、臺東地區指揮部(原第5軍200師)、第234旅(52軍2師)、第333旅(52軍25師)等,如有缺漏,讀者可在評論補充。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安卓逆向分析之捕鱼达人
- 下一篇: 基于X5内核的UI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