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相关】研究生如何与导师沟通?来自青年教师的视角
作者:徐珊,燕山大學,Datawhale成員
前言:自我介紹一下,很久很久以前,我在法國完成了本碩博,專業一路從本科的工程師科技到博士的力學,始終在工科范圍里,實際的研究工作主題是地貌特征描述與遺跡保護,2018年回國成為一名高校的青年教師“青椒”。
前不久和Datawhale小伙伴討論,發現大家都比較關心科研生活中的心態調整、與導師相處與溝通、與實驗室同學的日常相處等內容。我想以一個青椒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這些話題,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另外的視角(這個角度可能寫的人不多),歡迎大家交流。
1. 與導師相處
以下僅從碩士研究生的角度分享,博士的相處模式與碩士其實差別還是不小的。
首先說一下背景,作為一個年輕導師,我們同期入校的一般比帶的學生大7-10歲左右。由于現階段高校教師基本要求是博士,所以與我同期前后入職的教師大部分也是沒有離開過學校的。作為一個年輕教師,除了帶研究生科研任務之外,還有如本科授課,申請項目,參與院系活動,參加教學比賽,參加運動會,參加各種討論、研討、備課等內容。所以多數青年碩導的時間其實比較碎片化。
為什么要先說這個背景呢?因為很多同學覺得,老師找我的時候回復很快,我問老師什么事情的時候基本都得好久才回。其實,并不是說導師不回復,而是忙完一塊內容,覺得要找研究生來討論一下的時候,希望得到快速的回復好安排時間,而很多時候可能因為開會上課就拖延或遺忘了。
接著上面討論,我認識的幾個學生說起過,他們害怕跟導師打電話或者微信問問題,這里面也包括從Datawhale認識的伙伴。我問了一下原因,基本是:
害怕頻繁打擾老師,想留個好印象;
不知道跟導師聯系的時候討論什么;
有時候問問題感覺老師很嫌棄或者老師說的對不上,或者老師不理解我的問題,久而久之覺得老師不想回答就不聯系了。
我們逐條來看。首先,當讀到研究生后,和導師保持及時溝通是需要的。 因為在日常學習與科研活動中,需要使自己的思想與他人產生交流,就需要保持與組內、與導師的聯系,要求我們及時溝通。
其中,組會是一種半強制性的交流措施,然而這并不夠。計算一下研究生的科研時間,最長實際也就一年零八九個月,這里面如果只計算組會的交流,實際上不能讓導師完全了解你在做什么。所以,與導師保持一個穩定的溝通頻率還是很必要的。
第二點,不知道說什么。研究生入校的年齡大概在22左右,如何與他人溝通其實是一個應該掌握的技巧,對大多數研究生來講,三年后就要入職工作。如果跟導師不知道說什么,那么與你的同事上司豈不是更難溝通。對我來說,跟導師溝通其實沒那么多注意的,只要你不是太頻繁的閑聊,偶爾說一下最近的校園新聞,時間熱點,科技新聞,或者你從這些里面的一些思考,只要不是太忙碌,基本不會有什么問題。
最后一點比較普遍,就是“老師聽不懂我在說什么”。 在跟我自己的學生還有別處接觸的一些學生中,一般遇到這種問題的都是學生提了一個問題,但是語言過于簡練,沒有上下文。
比如上次有個同學給我發來了一個結果圖,問了一個問題,說實話我根本想不起來這是個什么內容,但是出于禮貌我按我的理解回復了。結果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弄清楚這是大創項目的一個枝節。這里建議大家在問問題的時候,加上上下文,比如這個問題是來自xx項目,xx課題的哪個部分,我如何操作或者設計,出現了這么一個問題。這樣雖然開頭辛苦一點,但是學生方面,練習了如何清晰的介紹自己的問題,老師方面不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的來源,皆大歡喜。從我接觸的情況來看,這是“我們互相聽不懂”里面最常見的情況。
2. 與同學相處
雖然我碩士畢業很久了,但是我也還記得在國外讀研的一些樂趣。另外,從老師的角度,也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相處方式導致一位學生對同學產生了埋怨之類的負面情緒。我也希望從這個方面跟大家簡單交流一下。
先說說個人經歷,法國的碩士授課時間長一些,在實驗室或出去實習的時間短一些,所以大多數時間大家是上課+小組作業相處的時間較多。其中,小組作業的頻率跟難度簡直令人發指,所以大家的交流就變得很頻繁,課下時間酒吧逛街什么的也不少,基本娛樂活動能保持一倆周一次的頻率,所以我讀研的時候,盡管各種課跟作業實驗實習很多,也能保持一個很良好的心態。
我入職以后接觸了幾屆研究生,都是很可愛的學生,刻苦的,調皮的,聰明的,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但是我覺得他們“小型集體活動”不多,寢室里也是幾個人一起,很少有實驗室或者課題組的組隊行動。其中,有學生從早晨八點開始,除了午飯晚飯時間,要待到晚上十點才回宿舍。我覺得這樣其實也做不到高效學習。下面的文字為個人猜測。我比較活潑,部分受到影響的同學開始在課題組里面組織一些小活動,比如生日整蠱,元旦匿名交換禮物,讓課題室活躍了很多。從個人角度,我更喜歡一個活躍、有集體活動跟意識的,有能夠有效學習的課題組。
3. 研究生科研壓力
簡單分享一下我個人認為能夠舒緩壓力的部分,因為這塊的壓力來源比較多,我也說不清所有的方面,我們只考慮“一般情況”,導師布置的任務量正常,學生正常溝通但是完成不了任務,不知道從何下手的情況。
我見過的大多數科研壓力來自我不知道我的課題應該怎么做或者老師提的方向太模糊,我把握不住,沒有進展,這類問題。以下是個人建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最終解釋權歸我所有。
工科方向,有了自己的課題之后,一般的過程應該是文獻閱讀,梳理自己的方向,(獲取數據,有時數據已有),進行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方面的設計或分析,給出結論或模型。
很多同學其實卡在了每個大步驟的開頭。以文獻閱讀為例,很多同學學習了基礎的文獻獲取后,大規模的收集文獻然后開始一篇篇的閱讀,造成了大量無重點閱讀。而這個階段,較有效的方法是按照關鍵詞搜索文獻,分類整理后,在每類文獻中簡單瀏覽一下,找出兩到三類(研究生階段),并且明確這個階段閱讀的主要目的:補足基礎知識,緊跟研究現狀及了解此類問題的研究方法。這之后,才能針對性的對某個要點,如,方法論,研究主體等,進行閱讀。
進入第二階段的閱讀后,也不應該無目的的全文通讀,而是需要提出自己的問題,比如我的研究主題需要怎么處理,或者這個方法怎么使用,對問題部分細讀,其他部分以較快速度閱讀。最后,建議同學們都使用一個文獻管理軟件,來輔助高效閱讀分類跟管理文獻。上面的閱讀方式僅供參考,實際上,各人的閱讀習慣不同,閱讀的速度跟吸收能力不同,上面的方法是我使用過程中認為效率較為合適的方法。
后面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實也是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解決,針對性的對方法,手段等具體問題進行研究,而不要過于全面的考慮其他邊緣問題,待主干完成后,可以再考慮增加細節。限于篇幅,期待下次能跟其他小伙伴討論這個問題。
最后就是,足夠的課外活動跟運動也是很好的舒緩壓力的方法,希望大家都可以順利度過研究生階段,學有所成。
往期精彩回顧適合初學者入門人工智能的路線及資料下載中國大學慕課《機器學習》(黃海廣主講)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筆記等資料打印機器學習在線手冊深度學習筆記專輯《統計學習方法》的代碼復現專輯 AI基礎下載本站qq群955171419,加入微信群請掃碼: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学术相关】研究生如何与导师沟通?来自青年教师的视角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手机QQ浏览器如何同时下载多个文件
- 下一篇: ie8浏览器自定义工具栏设置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