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pe的故事:幾乎所有風投都想投 犯罪分子洗錢必備
轉載自:
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11/7/1381032922.shtml
今年是 Skype 網絡電話成立十周年,讓我們來追溯一下那 6 個創辦了 Skype 的歐洲人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的。
“我不關心什么 Skype”,億萬富翁 Jaan Tallinn 摘下了藍色的太陽眼鏡,在愛沙尼亞的一個露天餐館里對筆者說:“Skype 的技術已經有 10 年之久,它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另外,我還有更多重要的事現在要去做。”
Tallinn 有 5 個孩子,他把 Skype 看作是自己第 6 個孩子。為什么 Tallinn 還不關心 Skype 呢?
2003 年 8 月 29 日,Skype 網絡電話上線。根據統計,2012 這一年內 Skype 網絡電話用戶一共撥打了視頻、語音通話 1670 億分鐘,比 2011 年增長了 44%。這一數字比當年全球電話用戶撥打跨國電話的分鐘數量多一倍。也就是說,Skype 已經成為地球上電話運營商的重要競爭對手。與此同時,Skype 的成功也讓 Jaan Tallinn 和其他創始人賺翻了天。
但是世界不斷在變化。當年的 Skype 拒絕在辦公室懸掛牌子,閉門不見來訪律師,在會議上安放兒童樂園。現在的 Skype 已經不是這個樣子,變成了別人的資產。
一切從 2000 年開始……
在 2000 年,互聯網創業風潮席卷美國,大西洋另一側的歐洲出現了一個有 6 人團隊創立的新聞娛樂門戶網站 Everyday.com。
最初這個團隊只有兩個來自瑞典 Tele2 電信的員工:Niklas Zennstrm 和 Janus Friis. Zennstrm。當時 Tele2 的所有人 Jan Stenbeck 決定即日創辦 Everyday 門戶網站。但是在網站創辦過程中,兩人遇到了技術問題,Tele2 的營銷總監 Stefan berg 決定尋找更多人來創辦網站。1999 年 5 月,Tele2 在報紙上發布招聘信息尋找人才,日工資 330 美元(比當時愛沙尼亞人平均月工資還要高)。
隨后 Jaan Tallinn、Ahti Heinla 和 Priit Kasesalu 成功競選了這個崗位,這三個人是同學,而且都是科技迷。他們三人曾在前蘇聯時期創辦的計算機網絡 Fidonet 工作過,也成立過一家名為 Bluemoon 的小公司,成功制作、發布數款電腦游戲。但是到了 2000 年,這家公司花光了所有的收入,Bluemoon 幾近破產。
因為沒有了收入,所以三個人決定應征這份工作。Tele2 當時要求 PHP 工程師,但是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陌生,但是三個人在一個周末就學會了 PHP 然后快速完成了 Tele2 要求的任務。
Skype 六人小團隊的最后一個人 Toivo Annus 是在 Tallinn 管理 Everyday.com 時加入的。很快,門戶網站就建好了,隨后團員便回到了各自的崗位。雖然 Everyday.com 在互聯網泡沫之后還是關閉了,但是 Tele2 看到了這 6 個人的才能。Zennstrm 和 Friis 回到了阿姆斯特丹,因為 Friis 沒有地方住,所以就借助在 Zennstrm 家,他們把廚房當成臨時辦公室。
同住在一起的兩個人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創業點子。當時的美國正在流行一款名為 Napster 的音樂分享軟件,兩個人也想做一個相似的產品。但是 Napster 激怒了美國的音樂和電影行業,于是這兩個人則打算跟音樂圈合作。想法很明確,他們和 Tallinn 合作,新產品 Kazaa 問世了。
Kazaa
Kazaa 是一款 P2P 文件分享程序,跟我們現在使用的 P2P 軟件非常相似,但是卻解決了 Napster 的不少問題。這款軟件在 2000 年 9 月正式問世,成為當時下載量最大的軟件。幾乎每秒鐘都有幾名用戶在下載 Kazaa。“一想到當時全世界一半的網絡流量都是由 Kazaa 收發的,就感到開心。”
但是,Zennstrm 和 Friis 跟美國電影、音樂企業談崩了。這些企業起訴 Kazaa 侵犯著作權,這導致這三個人不得不時刻躲著美國來的律師。Zennstrm 不停地躲避法院的傳票。有一次,他在斯德哥爾摩的戲院看戲,他妻子收到了一個陌生人送來的鮮花,里面夾著一封信,信里面塞著法院的傳票。Zennstrm 嚇了一跳,趕緊跑了,最后這個傳票還是沒有送成。他在倫敦也遭遇了相同的時間,同樣也躲過了。
為了見 Tallinn他們,Zennstrm 不得不帶著團隊坐船去,這樣才能逃過身份檢查。即便到了 Tallinn 那里,他還是每天擔驚受怕。“只要有人敲門,而且我們還不能判斷這個人的身份,Zennstrm 就會嚇得藏在桌子底下。”
Bluemoon 的兩個成員開始加密他們的來往信件和硬盤。所有的郵件存儲時間都不超過 6 個月,能不見外人就不見外人。Zennstrm 幾乎每天都會換電話號碼。
好在官司并不會壓到 Heinla、Tallinn 和 Kasesalu 身上,但是他們卻卷入了與 Kazaa 相關的案子。美國加州法庭要求三人回答法庭提問并且提交有關 Kazaa 的商業秘密。最初,愛沙尼亞政府拒絕了這個請求,但是在二審中,三人還是被美國的律師提問了。
對于這些人來說,Kazaa 案就像是在玩火,既危險又刺激,而且他們的名字開始出現在國際媒體上。因為擔心被捕, Zennstrm 和 Friis 好幾年都不敢飛到美國去,即便后來 Kazaa 后來賣給了澳大利亞的商人,他們也不敢坐飛機。好在之后兩人花了 1 億美元才擺平了這個官司。
Skype 的誕生
雖然律師依舊對 Kazaa 案咬著不放,6 人挑團隊決定開發新的、不侵犯版權的 P2P 產品,Kazaa 的知識產權掌握在 Zennstrm 和 Friis 的公司——Joltid——手中。2002 年夏天,開發 Skype 的想法出現了。
團隊的辦公室就坐落在愛沙尼亞政府的后面,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他們會經過一個酒吧。這個酒吧后來成為了每個 Skype 員工和參觀者必去的地點之一,而且必點一杯臭名昭著的 Millimallikas(由茴香伏特加、龍舌蘭和辣椒醬混合的奇怪雞尾酒……)。
Zennstrm 和 Friis 本來打算開發一款 WiFi 分享軟件,但是 Annus 和 Friis 后來想到了一個便宜打電話、分享數據的想法。他們討論說要打造一款 WiFi 電話,也就是后來的 Skype 網絡電話。2003 年春天,Skype 的最初版本完成,并在 20 人之間進行了測試。
Skype 一詞取自“sky”和“peer”,為了模仿 Napster,Skype 最初叫做 Skyper,但是因為已經有了 Skyper.com這個網站,所以就取消了“r”,稱之為“Skype”。
在當時,對著電腦說話看起來很傻,就好比手機在口袋,你卻對著手掌說話。最初版本的 Skype 的用戶反饋并不理想,用戶普遍反映聲音有問題。但是當他們突然意識到可以利用 Skyoe 來打免費的國際、越洋電話的時候,用戶的態度發生了大轉變!
Zennstrm 和 Friis 從未想過用 Skype 來幫助人們使用盜版軟件,但是 Kazaa 的P2P軟件基礎讓 Skype 輕松地實現了這個功能。
國際警察也在盯著 Skype,但是 Skype 的語音通話從最早的版本開始就是加密的,不可能被破解。所以,犯罪分子也非常喜歡用 Skype 來打電話。后來 Skype 推出了給固定電話和手機打電話的付費業務,也成為犯罪分子洗錢的工具之一。這些問題可真是愁死人。
很快,有不少公司也瞄準了 Skype 的網絡通話時長,但是 Skype 成功地保住了地位。愛沙尼亞電信 Elion 推出了 Netifon 軟件,第一眼看上去確實比 Skype 要好,但是一年之后,因為軟件中充滿了 Bug 以及復雜的用戶界面,Elion 關閉了該項服務。
Skype 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同與其他網絡服務,Skype 的語音通話可以輕易地穿過防火墻,而且不會在互聯網上留下痕跡,通話質量也越來越高。Skype 早期員工 Lauri Tepandi 說:“開發伊始,我們就定下了軟件要安裝便捷、避免用戶接觸到復雜的防火墻、IP 地址等技術問題。”
在 2003 年,Skype 在盧森堡注冊成立。6 人團隊擴充為 7 人。新加入的是一個美國商人,他負責處理 Skype 的重要交易行為。
但是當時的 Skype 并沒有賺到錢。2003 年夏天,Skype 公司遇到了發展瓶頸,因為公司已經沒有錢來支付開發者薪水。擺在 Skype 面前的是向用戶收取月費的選擇,與此同時Zennstrm 手里有一堆沒有支付的賬單。
而且從賬面上來看,Skype 的商業計劃也沒有打動投資者。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裂,投資者也不太看好互聯網行業。同時,運營商也開始盯上了網絡通話。投資者如果投資了 Skype,有可能會血本無歸,同時還會收到運營商的投訴。
William Draper,是當時美國少數認為 2003 年是投資 P2P 技術最佳時刻的投資人之一。當時,他派了 Howard Hartenbaum 去歐洲與 Skype 公司商談,希望投資 Skype。William 的要求非常低,不管 Skype 有沒有發展目標、不管它有沒有產品、不管它能不能成功,只要能投資就行。
最后,Draper 和 Hartenbaum 以及另外幾個天使投資人為 Skype 注資百萬美元。現在,這些投資人已經獲得了上千倍的回報。
2003 年 9 月 29 日,Skype 正式上線。當日,Skype 下載量為 10000。一個月之后,Skype 用戶超過 100 萬。
錢來了
很快,幾乎所有的風投都想要投資 Skype。因為此前受到的冷遇,Zennstrm 對絕大多數風投都是置之不理,不過最后 Skype 還是從風投手中拿到了 1800 萬美元的投資,主要來自指數創投、伯尚風投、德豐杰投資和紅樹風投。除了上述機構外,還有一位愛沙尼亞的投資者 Steve Jurvetson 加入了這次融資。他告訴筆者:“我記得當時在思考:Skype為何這么屌?從來沒有一家公司能在這么快的時間內拿到這么多錢,微軟當時拿到了這么多嗎?前蘇聯對Skype的影響很大,當時的電腦性能很低,所以程序員必須認認真真地編程,充分發揮機器的性能,每一行代碼都寫得非常精美,運行起來效率高。再看看微軟,在美國這種慵懶的編程環境下,才編出了一個充滿漏洞和錯誤的操作系統。”(Jurvetson 早些年就投資過 Hotmail,賺過一筆,Skype 又賺了一大筆。現在他幾乎把自己所有的身價都壓在了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發明人 Elon Musk 身上。)
這一次風投的投資的回報“只有”40 倍。Jurvetson 投入的 800 萬美元,最后變成了 3 億美元。
創業海盜
為了躲避越來越多的法律糾紛,Zennstrm 和 Friis 和兩人開始學習如何逃避各國的法律。比如說,美國禁止的行為,或許在其他國家完全可行。通過種種方法,Skype 在法律糾紛上一直保持低調。盡管到了 2004 年,Skype 已經是一家跨國公司,它在愛沙尼亞、倫敦和盧森堡的辦公室都沒有掛上Skype的牌子。
Skype 在盧森堡的總部是一幢多層小樓,外人很難分辨這棟樓和其他建筑物的區別,非常普通。往高層走,就是主人的公寓。“會計在客廳和浴室辦公。”Skype 在倫敦的辦公室要稍顯時尚,而且有很多福利。這間辦公室有一扇透明的玻璃窗,中間磨砂,上下透明。碰巧隔壁是一家模特機構,每天都有模特走來走去,男性員工每天都可以看到身姿婀娜的模特,不過只能看清頭和腿。
為什么Skype要把總部設在盧森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增值稅,盧森堡公國的增值稅只有 15%,是整個歐盟最低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盧森堡的環境非常優美,而且還不會收到來自其他國家的法律文書或船票。Skype 公司后來加入的法律顧問 Rober Miller 說,當時敦倫和盧森堡辦公室的郵箱里每天都會收到來自電信公司、政府機構的抱怨郵件,但是他看都不看一眼就直接撕了。
Skype 前雇員 Tavvet Hinrikus 說:“Miller 是少數不會妨礙公司發展的好律師。一般律師都會給公司說一些不能干的事,他總是給公司建議該去干什么……作為創業企業,就得像海盜一樣尋找生路,不可能遵守所有的法律。但是當你的企業增長到像微軟那么大的時候,再像海盜一樣就不行了。”
然而,Zennstrm 說 Skype 從來沒有收到過任何真在意義上的法律威脅,除了在中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從一開始我就非常遵守法律法規,讓 Skype 像電子郵件一樣成為以電子信息提供商。這也是為什么 Skype 從來就不捆綁 Skype In 和 Skype Out 服務的原因。”
兒童樂園之外
直到 2005 年,Skype 的運營依舊非常隨意。辦公樓可以隨意出入,程序員有想法就可以立即編程實現。甚至程序員早上想出來的點子,到了晚上就已經有超過 1 萬個用戶在使用。Skype Out(用 Skype 給座機和手機電話)的定價并沒有經過市場調查,而是由兩名雇員用一個晚上的時間用 Excel 做的。
可Skype 已經運行 3 年了,為什么沒人組織一次年度預算呢?
Toivo Annus,當時曾任 Skype 全球開發總監,在大樓的客廳里弄了一個兒童樂園,里面居然放了 2 噸水,為此還跟大樓管理員大吵了一架。
大概每周 Skype 都會有 5 到 10 名新員工加入。員工篩選系統非常簡單,當然也是隨性的 Toivo Annus 的杰作:如果你通過了筆試,恭喜,你被錄用了!薪資的討論也很隨意:能者多得。
Skype 的企業環境到底有多好?曾經從雅虎跳槽到 Skype 的員工 Eileen Burbidge 說,她在倫敦不領薪水干了 8 個月(后來補發了工資),但是認為在 Skype 工作的那段時間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段”。
Eileen Burbidge 說:“上班第一天我本應該和 Niklas 討論一下合同的事,但是我們關心的并不是這些瑣事,而是如何快速進入工作。然后我就把合同的事給忘了,一忘就是 8 個月。”
Burbidge 也說 Skype 團隊工作神速,“我已經在硅谷工作了 11 個年頭,依舊被 Skype 的技術領袖的謙遜、平等、友善所折服。他們身上有一種我從來都沒有見過的責任感。”
“我在 Skype 習慣了跟別人用‘Piu’、‘人呢’、‘咋樣’、‘早上好’、‘打擾嗎’、‘我有個小問題要問’”。但是這些在 Toivo 眼里都多余的,他總結成一個詞:“問”,就夠了。
Skype 公司內部 IT 人員工作也很隨意。Skype 公司的服務器究竟有多少、花了多少錢,只有 IT 部門的一個人隱約知道,他就是系統管理員 Edgar Maloverjan,人稱“Ets”。
如果開發團隊需要些東西,Ets 就會走到商場里大手一揮,刷公司的信用卡。如果服務器要重啟,Ets 就會提前通知公司的商業伙伴,說:“真不好意思,我不知道究竟哪臺服務器是你們的。不過有新功能,必須重啟。”
如果 Ets 發現服務器資源不夠了,他便 Google 一下“數據中心 盧森堡”,然后就選了這家超小的盧森堡數據中心公司(Zennstrm 和 Friis 偶爾也會自嘲說 Skype 根本就用不到服務器,因為用戶的通話都是 P2P 實現的)。還有一次 Ets 開著自己的車從瑞典運服務器過來。Ets 不關心產品在哪、價格多少,他只關心 Skype 能否正常運行。
但是隨著公司規模擴大,IT 部門也開始逐漸專業化。
Skype 的規模全面擴大,面臨的法律官司也越來越多。2005 年夏天,Tallinn 跑到倫敦摩根斯坦利的辦公室里有 eBay 商談合作協議。有人開玩笑說,“Tallinn,Skype 賣不賣!”“賣!我裝錢的箱子都準備好了。”
果然,Skype 要轉手了。
第一次出嫁
2005 年 9 月,有人爆料 eBay 要買 Skype,開價 26 億美元。
在消息爆出的那一天,愛沙尼亞總統顧問 Ross Mayfield 前往 Tallinn 的辦公室,發現公司一切運轉正常,就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Ross Mayfield 說:“要是這事放在硅谷,整個公司上下都要瘋狂慶祝,開始數自己分到多少錢。Skype 的核心團隊居然像沒事人一樣干自己的事。”
其實在消息爆出的幾天之前,公司已經開過通風會。會議的氣氛非常惡劣,為了公平分配,每個人都在替別人算賬,“一方面,Skype 給你分了這么多錢;另一方面,Skype 不再是所有人的公有財產,而成了別人的資產。”
Skype 的投資人 Jurvetson 并不同意收購,他認為 Skype 的價值還能繼續增長。Skype 的兩名主要創始人 Zennstrm 和 Friis 則下定決心要賣掉公司(因為他們每人將會分到 4 億多美元的現金收入)。
Tallinn 說:“我們不斷地收到 eBay 的收購邀請,問題是什么時候跟他們認真地討論一下。eBay 每次的報價都比上一次高一些。“MSN、Yahoo、Google 當年都跟 Skype 進行過收購方面的約談。Google 當時還想讓 Skype 買下來之后變成一款免費打電話的軟件。”Skype 的 6 人團隊也很擔心 eBay 的報價過期不候。
“我們的擔心越來越重,當 eBay 的報價最合適的時候,就應該接受,然后把 Skype 賣掉。2005 年夏天,Skype 的用戶也開始下降,我們也很擔心會錯過這個好機會。”
Zennstrm 補充說:“2005 年,雅虎、美國在線、微軟和微軟都進入了網絡電話市場。相比他們動輒過億的用戶,Skype 的 2000 萬用戶不算什么。我們也想改變市場策略,跟他們合作,但是每次談判之后得到的結果要么是要收購 Skype 要么就是跟 Skype 競爭。再加上有公司的報價很不錯,我們最終還是決定賣掉 Skype。”
企業文化沖突
eBay 收購完 Skype 之后,收購方便派管理人員 Brian Sweeney 來視察 Skype。出乎 Brian Sweeney 的意料,當他進入 Skype 的辦公室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安靜地在電腦前編程。
美國公司打來了電話:“那邊怎么樣?”
Brian Sweeney 回復說:“似乎沒有怎么樣……”
Skype 的那群人打動了 Sweeny,讓他想起了早年艱苦奮斗、熱愛工作的 eBay。但是在收購之后的 6 年里,Skype 改變了非常多。盧森堡的員工和倫敦的員工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大。
他們關心的一個議題就是用人。eBay 收購之前,Skype 團隊中有大把出色的工程師,但是沒有杰出的產品經理。倫敦的辦公室里坐滿了經理,而盧森堡的辦公樓里坐著由 Tallinn 帶頭的工程師。
Skype 的工程師 Kaido Krner 說:“最后,我花了一半的時間跟這群人進行無意義的爭吵,試圖告訴他們 Skype 只需要一個總部。而這群經理們則花了兩周時間讓整個公司按照他們想的方式來運行。”爭吵之后,他失去了工作的動力。
Zennstrm 在郵件中說:“Skype 當時面臨著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爭斗,以及愛沙尼亞文化和英倫文化交流的挑戰。本來只在一個國家設總部就很容易管理,但是他們非要弄兩個,管理起來難度加大。”
為了增強團結感,Skype 的所有國際員工都被邀請去總部參加派對。2006 年,eBay 的人員被邀請參加 Skype 史上最瘋狂的派對,差點把人家酒店的酒吧給毀了,所有人都玩得非常開心。但是這樣的派對并沒有修復文化帶來的差異。有一說一的 Annus 離開了 Skype。使用 Skype 的人還是很喜歡用 Outlook 來收發郵件,但是 Annus 非常反對這種做法:“我們都有了語音對話,為什么還要用電子郵件?”
2007 年,Tallinn 給公司的管理層和所有雇員發了一封內容懇切的郵件《Jaan Tallinn 的百萬美元聲明》,指出了 Skype 當前的技術和商業問題,并保證如果有人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得到他的 100 萬美元獎勵。
Tallinn 告訴筆者:“有過創業背景的人都知道,這些問題已經沒辦法解決了。開會的時候,我們討論的已經不是怎么為用戶著想,而是想著做什么能看起來更好看。”
最終,Skype 和 eBay 分家了。2011 年,微軟以 85 億美元買下 Skype。
更多資源下載,請關注的我共享主頁:
http://xiaoshanqingqing.pipipan.com
http://www.pipipan.com/u/1899168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Skype的故事:几乎所有风投都想投 犯罪分子洗钱必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如果覺得生活随笔網站內容還不錯,歡迎將生活随笔推薦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