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进步那么大,中国怎么就不焦虑呢?
“為什么?印度與中國的國防開支比例,明明已經和中國跟美國的差不多了。可為什么中國能對美國產生焦慮,而我們卻無法在北京引起類似的焦慮呢?這不應該啊,印度的進步那么大,中國應該感到憂慮了才對啊。”

我在今天這期內容一開頭甩出來的這番炸裂言論,來自一位名叫拉吉·舒克拉(Raj Shukla)的印度陸軍退役中將。英國老牌媒體,有著“經濟殖人”之美譽的《經濟學人》,近來刊登了一篇題為《莫迪正在重塑印度強大的140萬大軍》(Narendra Modi is remaking India’s 1.4m strong military)的文章。在文章中,《經濟學人》援引舒克拉的話稱,印度的一大目標是,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增強自身軍事實力。
印度需要盡快縮小與中國的軍事差距,可問題是,印度又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支撐這樣的雄心壯志,因此,無奈之下,印度軍隊里頭的臥龍鳳雛只能提出了這樣似是而非的所謂諫言。我這里之所以要強調他們的所謂諫言是“似是而非”,是因為如果當你問起這幫人“那印度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降本增效呢”這類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連一個靠譜的對策都說不出來。
“為什么?印度與中國的國防開支比例,明明已經和中國跟美國的差不多了。可為什么中國能對美國產生焦慮,而我們卻無法在北京引起類似的焦慮呢?這不應該啊,印度的進步那么大,中國應該感到憂慮了才對啊。”

我在今天這期內容一開頭甩出來的這番炸裂言論,來自一位名叫拉吉·舒克拉(Raj Shukla)的印度陸軍退役中將。英國老牌媒體,有著“經濟殖人”之美譽的《經濟學人》,近來刊登了一篇題為《莫迪正在重塑印度強大的140萬大軍》(Narendra Modi is remaking India’s 1.4m strong military)的文章。在文章中,《經濟學人》援引舒克拉的話稱,印度的一大目標是,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增強自身軍事實力。
印度需要盡快縮小與中國的軍事差距,可問題是,印度又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支撐這樣的雄心壯志,因此,無奈之下,印度軍隊里頭的臥龍鳳雛只能提出了這樣似是而非的所謂諫言。我這里之所以要強調他們的所謂諫言是“似是而非”,是因為如果當你問起這幫人“那印度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降本增效呢”這類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連一個靠譜的對策都說不出來。
我還是老規矩,鸚鵡學舌的事情就不干了,我這里只給大家摘取一下我所認為的文章重點。有對文章感興趣的同志和朋友,可以按照原文標題按圖索驥,我就不贅述了。
要點1:為了具備能夠制衡中國的力量,印度需要獲得源源不斷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是軍事實力,而就這一塊來說,印度的表現只能算是差強人意。印度擁有140萬正規軍部隊,單就規模而言可以躋身世界前二,但其現代化水平卻遠不能與如此龐大的規模相提并論。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印度軍隊仍然高度依賴過時的蘇聯/俄羅斯裝備。
而比這更糟糕的,是印度本土國防工業的拉胯。以莫迪政府總是掛在嘴邊的所謂“印度驕傲”——LCA“光輝”輕型戰機為例。用《經濟學人》的話來說,“像‘光輝’這樣的蠢玩意很容易就會讓人對印度的軍事現代化產生悲觀情緒”(Follies like the Tejas make it easy to be pessimistic),“這款噴氣式戰機的實際服役時間比原計劃晚了20年,動力不足,而且廣受印度飛行員的鄙視”(The jet is 20 years behind schedule, underpowered, and disdained by Indian pilots)。
要點2:為了應對來自中國方向的巨大挑戰,自2020年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以來,印度軍方已經調整了自己的邊防策略。那些曾經需要兼顧中巴兩頭的印度邊防部隊,現在已經被調去重點盯防中國。與此同時,印度還向中印接壤的敏感地區增派了大量人員的重型裝備,并且加快了在相關地區的基建速度。在過去3年來,印度修建的60%的邊境公路、隧道和橋梁,幾乎都位于中印接壤的敏感地區。
要點3:除了陳兵邊境之外,印度近年來還加快了自身的軍事改革的步伐,增設了一個在理論上能夠統御印度海陸空三軍的高級職務——國防參謀長。除此之外,針對印度軍隊內部又長又臭的官僚程序,莫迪政府也進行了相應改革,特設了一個名叫“軍事事務部”的全新機構,讓印度軍方得以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即便是非科班出身的平民,只要他/她掌握著能為印軍所用的一技之長,那么他/她就可以掛靠在軍事事務部下面,擔任印軍的勞務派遣人員。
要點4:雖然想得都挺美,但實際上,莫迪的軍改在打從一開始就在印軍上下遭遇了重重阻力。先是首任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特在一次視察中因為遭遇突發空難而意外暴死,再是印度三軍,尤其是空軍對于莫迪軍改的強烈抵觸情緒。印度三軍的軍頭們早已習慣了蜷縮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頭當山大王,絲毫沒有動力將自己手頭的兵權拿出來和其他軍種的將領分享。
和中美一樣,印度軍改的重點也在于合成化。即摒棄以往那種由海陸空三軍任何一家單打獨斗的老套路,轉而采用有機整合三家技術人才和武器裝備的新模式,集百家之所長而成一家,如此改進之后的合成化軍隊,理論上就擁有了能夠應對各種威脅的能力。但是由于內部阻力過大,所以印軍的合成化改革遲遲無法提上日程。雖然印軍早就想學著解放軍的做法,撤銷軍區設戰區,但是就是因為處處掣肘而無法如愿。預計印度的首個戰區司令部將于2024年起正式設立,往后莫迪的軍改能走多遠,那就得看這塊試驗田上最后種出來的到底是瓜還是豆了。
要點5:除了困難重重的軍改之外,多年來一直爛泥扶不上墻的印度本土國防工業,也是阻礙著印軍欲與解放軍試比高的一大要因。以印度最負盛名的軍事研發機構——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的現狀為例,除了在導彈這塊還算是有兩把刷子之外,DRDO的拉胯幾乎是全方位的。雖然DRDO總喜歡把它們折騰出來的“光輝”戰機譽為“印度航空工業的輝煌勝利”,但這樣的說法除了能逗樂印度飛行員之外,一無所用。相比之下,印軍更偏愛那些價格不菲的舶來品,不管是歐制、美制還是俄制,反正就是不要印度的國產貨。
飛機如此,其他的大件軍事裝備,比如坦克也一樣。以印度國產的“阿瓊”主戰坦克為例,在過去20多年來,“阿瓊”僅向印度陸軍交付了100來輛,而相比之下,印度同期已從俄羅斯獲得了四位數以上的T-90坦克。過低的交付數量,捉急的性能,再加上令人抓狂的可靠性,所有這一切都令“阿瓊”成為了讓印度軍方唯恐避之不及的瘟神。
要點6:因為早已被DRDO這樣的國營軍工單位折磨得喪失了信心,印軍現在開始逐漸把寶押到了方興未艾的印度私營軍用企業的身上。印軍認為,雖然現階段的小打小鬧還不能帶來什么質的改變,但就實用化這塊來說,把錢投給私營企業,見效總歸是要比浪費在國營單位的身上要來得快的。
得益于印度無人機公司的快速交付,現在印度的邊防部隊終于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吃喝拉撒都得靠騾馬來馱運了。他們總算也能跟解放軍一樣,享受到一點使用多旋翼無人機投送物流的快樂了——當然,也僅僅是一點而已。考慮到中印巨大的工業實力差距,再加上印度軍方的巨大騾馬存量,用前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瓦內的話來說:“照現在這樣的速率消耗下去,我想我們的騾馬部隊大概能再服役上個20幾年吧。”
要點7:雖然莫迪的軍改為印度軍隊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一跟中國比起來,很多好不容易才剛剛積攢起了一點士氣的印度分析人士就變回了泄氣的皮球。《經濟學人》提到,自2014年莫迪執政起來,印度和中國的軍費開支差距已經縮小了5%——9年前印度軍費只有中國的23%,而現在好歹上升到了28%。不過,雙方比例的縮小并不意味著中印軍事實力的拉近,恰恰相反,印度的緩慢進步在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高歌猛進面前相形見絀,即便是一向高傲的印度空軍軍官,也不得不在私底下承認,印度空軍技術至少要比解放軍空軍落后10年以上。
空軍如此,海軍也沒好到哪兒去。印度計劃到2035年之前將其麾下的艦隊規模擴充至175艘,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海軍離著這一宏偉愿景還差得老遠。而相比之下,中國海軍現在就有各式艦艇大約370艘了,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要超過印度海軍。哪怕是印度海軍最引以為傲的新銳新型航母“維克蘭特”號,在中國的“福建艦”面前也一樣什么都不是。對于中印兩國海軍的差距,前印度海軍參謀長卡蘭比爾·辛格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同樣是艦載垂直發射系統,中國最新型的驅逐艦上足有112個發射單元,而反觀我們的呢?最多也就是8到16個而已。
要點8:基于中印兩國兩軍全方位的巨大差距,印度一些官員不得不在私底下承認,印度至少在未來30年內都無法與中國抗衡。《經濟學人》援引一位名叫蘇珊特·辛格(Sushant Singh)的退役印度陸軍軍官的話稱:“看著中印邊境彼進我退的現狀,我真的感到很悲哀。印度軍隊明明曾經在那里可以橫行無忌的,而如今卻懾于解放軍的存在畏手畏腳,這對我們而言簡直就是一種恥辱。”
原文部分的要點摘取就到這里,最后我簡單說兩句我個人的看法。
雖然經濟學人這篇文章已經把印度軍方的調子壓得很低了,但我在瀏覽過程中還是可以感受到那種深深刻在印度人骨子里的孤傲情緒。憑什么?中國和美國的差距一樣大,美國怕中國。印度和中國的差距也一樣大,憑什么你中國就不怕我們印度呢?
印度的將領將其簡單解釋為中印兩國的軍事實力相差懸殊,但是站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上,我不這么看。要論軍事差距,60多年前的中印軍事差距不比現在小多了?我們當年有怕過印度嗎?沒有對吧?不光沒有,而且還在形勢極其艱難的情況下,獲得了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的大勝。軍事差距的因素肯定有,但我覺得那不是全部,遠遠不是。
每當我看印度人談起中印軍事實力差距這類話題的時候,我總有種感覺,我覺得他們不是在單純地比拼雙方的軍事實力,他們的字里行間同時還夾雜著很多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層面的東西。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這些印度人大概會覺得我們在PUA他們:我傾其所有,為你們付出了那么多,說到底只不過是想當一個你們眼中合格的對手而已,而你們卻從來都沒有拿正眼瞧過我一眼。
這種小三一般的怨婦心理是我們很多中國人所無法理解的。都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中美兩國都是被彼此偏愛的一方,偶爾有個第三者插一腳,那這個位置往往也是屬于俄羅斯的。在世界上數得著的軍事大國里頭,好像還真沒有誰是拿印度當成主要假想敵的。總有人覺得自己當不成大女主就是天塌了,殊不知在另一些人來看,他們就連安安分分當一個小三都是一種奢望。
許多印度人在面對中國時展現出來的那副模樣,頗給人一種傳統肥皂劇里頭內心戲豐富到快要概括正片劇本厚度的花癡配角的既視感:一邊擺弄著玫瑰花的花瓣,一邊嘴上還振振有詞: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愛我,他不愛我……而這種配角和主角之間的最大矛盾點則在于,主角認為:“我真的沒有任何想要PUA你的意思,單純就是沒有工夫看你而已。”而在配角看來呢?“他為什么不拿正眼看我?我有什么比不上那個叫阿美莉卡的妖艷賤 貨的?不行,我咽不下這口氣,我必須要他回心轉意,不然老娘就不姓婆羅多了!”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最極致的輕蔑便是無言,甚至就連眼珠也懶得轉過去。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你真的篤定自己所要走的路,以及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那又何必去在乎別人的看法呢?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對自己產生懷疑。為了別人的高看一眼而活著的,不管他看上去再怎么光鮮亮麗,說到底也不過就是條自信的溢價永遠跑不過自卑通脹的可憐蟲罷了。
《孫子兵法·始計篇》有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思是:有能力開戰的,要裝作沒這能力;要發起進攻的,要故意裝出一副不打算進攻的樣子。印度人可能覺得自己在世人,尤其是我們的面前已經很會裝了,殊不知那種裝法露出來的并不是臉,而是屁股。印度但凡知道把自己的銳氣收一收,不要鋒芒畢露,我們沒準還真有可能會拿正眼看他們一眼。不間斷地歇斯底里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在虛張聲勢,而不是力能扛鼎。人貴自知,人只有先尊重自己,然后才配獲得別人的尊重,只可惜印度壓根就沒想過這個道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什么?印度进步那么大,中国怎么就不焦虑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6个县交换1个县,四川省的6个县,
- 下一篇: 四川省乡村艺术节上的两场欢迎仪式为何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