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岳麓书院
岳麓山南大門
程門立雪 道南正脈
學正朱張一代文風光大麓
勛高黃蔡千秋浩氣壯名山
岳麓書院
大門門額“岳麓書院”為宋真宗御筆,大門兩側懸掛對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這是有典故的。
故事說,清嘉慶年間岳麓書院大修,山長袁名曜為大門撰寫對聯,出“惟楚有材”句讓門生們應對,貢生張中階對曰:“于斯為盛。”此流水對意思倒是甚為明白:楚國人才眾多,岳麓書院尤最。
然而,兩聯出處卻有講究,上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此對聯雖易解,卻來歷深深,甚有氣勢。
二門”名山壇席”門匾上的“名山”,指岳麓山,因岳麓山乃五岳中的衡山之尾。“壇席”一詞,表達尊師之意。兩旁對聯為:“納于大麓;藏之名山。”兩聯分別出自《尚書·舜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和《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此外,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又云:“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尚書·舜典》之“納于大麓”講述的是舜經受住了堯對他的考驗,司馬遷之“藏之名山”交待的是《史記》成書后藏書之處。岳麓書院二門張掛此副對聯,是對書院師徒的一種期許,亦是一種文化自豪感的宣示吧。
二門背面,懸“瀟湘槐市”匾。原匾清代即有,為清代學監程頌萬撰書,已毀于抗日戰爭期間。現匾為已故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盟中央原主席楚圖南所書。
岳麓書院二門過廳楹聯 清代山長羅典撰
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 學宗鄒魯禮門義路圣賢心
《左傳》:“深山大澤、實生龍虎”。 《孟子》:夫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三門檐下是“實事求是”匾,初為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湖南工專1917年遷入岳麓書院辦學,程書匾于抗戰期間被日機炸毀,1985年集東漢摩崖石刻《石門頌》字重制成現匾。《石門頌》被譽為隸中之草,對后世書法影響甚大。“實是求是”典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相對于書法,“實是求是”的哲學思維更是意義重大,它后來發展為中國共黨的思想路線。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
上聯出自《論語衛靈公》
下聯出自韓愈《進學解》
道南正脈 學達性天
勤傳教化
正本清源 落地生根
湘江北去源流遠
衡岳南來地脈長
講堂正中,懸掛“學達性天”鎏金匾。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分別給岳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及周敦頤、程顥程頤兄弟、張載、邵雍、朱熹等理學家祠堂賜“學達性天”匾。賜岳麓書院之原匾已失,1984年集康熙字重制。學達性天是對宋明儒學的一種概括,也是對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教育精神的一種闡揚。
長方形的講臺上方,懸掛著另一塊鎏金匾“道南正脈”,系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所賜。
理學自洛陽二程南傳,在朱熹而為閩學,在張栻而為湖湘學。張栻南宋時為岳麓書院主教并代行山長職事,朱熹兩度講學岳麓書院,“朱(熹)張(栻)會講”當年轟動儒林,聽者達千人。“道南正脈”四字是朝廷對岳麓書院的高度評價。伴隨著嘩嘩雨聲,我細讀講臺后木質屏風上刻寫的張栻撰《岳麓書院記》。
文中指出,修復岳麓書院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書生們“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也不是“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而是為了“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而已故湖南大學校友、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周昭怡女士端嚴圓潤之小楷補書則有相得益彰之效。
忠孝廉節堂 陳榮捷題講堂
一水長流池不涸
兩賢互磋道終同
池:書院門前飲馬池。
兩賢:指朱熹、張拭。
瀏覽講堂南北兩壁所嵌之“忠、孝、廉、節”“整、齊、嚴、肅”大字碑,讓人思接千載,視通古今。“忠、孝、廉、節”為朱熹手跡,“整、齊、嚴、肅”四字則為清乾隆時期岳麓書院山長歐陽正煥所書。
講堂的多副對聯,亦令人目不暇接,再三回味。其中長聯“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系清代山長曠敏本撰,原聯已于抗戰期間被日機炸毀,補書者為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顏家龍。此聯表達了對儒學之崇信堅執,別具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給學子士人指出了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態度。上聯的意思是,事情的大是大非要自己決定,閑言閑語就讓別人說去吧,人生事業能否成功,除了靠個人努力之外,還要看機遇。如果你面臨是非、毀譽、得失的人生困境,千萬不要悲觀失望,你就去登岳麓山吧,去感受一下皎潔的明月、徐徐的清風,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天地萬物之理也了然于胸,榮辱得失都可置之度外了。下聯是說,當你春風得意時,要報答君(朝廷)和親(父母)的栽培、養育之恩,要思考如何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些,要把圣賢的道統、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在高聳的赫曦臺上,你俯瞰衡云湘水,一定要對儒家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這種人生態度其實也正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體現。
講堂墻壁尚嵌多塊清代碑、石、木刻,兼具史料和文物價值。其中《岳麓書院學規》碑,對今人亦尤多啟示,如“時常省問父母”“氣習各矯偏處”“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有過筆”“夜讀仍戒晏起”等。此碑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刻,岳麓書院山長王文清撰文。這些條文既是岳麓書院學規,亦反映著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與方法。
教學齋門口有一副對聯:
業精于勤,漫貪嬉戲思鴻鵠;
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
《管子戒》: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
一方面教導我們要勤學,勿荒廢大好光陰,另一方面也說要學以致用,光做個書呆子可不行。
半學齋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無偶百代弦歌貫古今
《論語》: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大成殿 萬世師表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
大成門
孔子講學,在洙、泗二水之間。
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古代書院山門
虞愚題外門 千年學府
千百年楚材導源于此
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
程子四箴 周叔弢題講堂
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學府傳于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傳一代風流直到今
時務軒下也有副出自梁啟超的對聯:
胸懷子美千間廈;
氣壓元龍百尺樓。
全聯在于勸誡人們在天下危亂之際,應該心系國家、胸懷天下,切不可為自己的蠅頭小利虛度一生。
在赫曦臺西面兩柱上懸掛對聯有:
合安利勉而為學;
通天地人之謂才。
此聯是清代進士、湖南巡撫左輔撰,是在談君子不可以不自我修養和如何實現自我修養的前提下講的。
上聯的意思是說,如能融會貫通安、利、勉這三種情況,潛心治學,一定能取得成功。
下聯的意思是說,作為生徒必須精通天地人的道理,知廣識博,才能成就人才。此聯以激勵學子奮發努力,自強不息,知天悉地,博古通今。
正廳內懸掛屈子墨像,上面橫匾題:日月同光,是《史記·屈原列傳》中的詞句。兩旁的吟詠也出自司馬遷的這篇不朽文章。“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文廟“德配天地”牌坊
文廟石雕牌坊,坊額:道冠古今
大成門對聯: 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
聖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湖湘古代木雕藝術館
對聯: 異境名山聖道尊崇有地
春風化雨英才造就無疆
大成殿
對聯: 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咸尊首出
道隆羣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
大成殿內供奉的孔子木刻像,是摹唐吳道子筆。匾額:萬世師表
孔子像兩側是清圣祖仁皇帝(即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御制的《至聖先師孔子贊並序》,
右為“序”,左為“贊”。
黑底綠字對聯: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大成殿兩側山墻懸掛的是配享文廟的四位先賢。
左:兗國復圣公 顏回子淵 右:沂國述圣公孔伋子思
左:鄒國亞圣公孟軻右:郕國宗圣公曾參子輿
文廟最后一座大殿“崇圣祠”階下左側的配殿“文昌閣”
文廟最高建筑“崇圣祠”
孔廟右側廊柱上有一副饒有意趣的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
為晚清國學大師王闿運所撰。
古麓山寺
詩圣杜甫有"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之吟詠
劉禹錫亦有"高殿呀然壓蒼 ,俯瞰長沙疑欲吞"之驚嘆
1.山門楹聯寫道:
漢魏最初名勝
湖湘第一道場
愛道出塵難居然寶殿齊云香煙縹緲熙臺嶺
靈山追會遠更現金容滿月花雨繽紛自在天
2.大雄寶殿
善行高潔,佛學廣大
大圓滿覺 (住持)聯
教衍中華禪門文化湖湘盛
寺興西晉佛日光輝岳麓長
3. 《妙法蓮華經》
洗卻塵埃方是凈 覺解正心凈念
一念圓融教義
三諦止觀禪法
4. 麓山寺觀音閣
樸初“行愿無盡” 洞庭莊嚴,白沙凈域
除盡私欲終始樂
洗凈俗念滿身輕
5. 云麓宮
道教二十三洞真虛福地
明成化十四年建
對云絕頂猶為麓
救道安人即是宮
6. 前殿關圣殿
鑿石為柱,覆以鐵瓦
道士金守分
西南云氣來衡岳
日夜江聲下洞庭
7. 麓峰翠峙
崇尚自然 羅章龍《重登云麓宮》
云麓宮前樹
湖山劫后身
8. 無為而治登高望遠
自我自然社會
直上云麓三千丈
來看長沙百萬家
亭臺碑刻
1.飛來石
《岳麓舊志》上曰:“石飛崖外,如伸螭首”。傳說中的螭是一種蛟龍,也有人說是山神作獸形。“飛來石”石頂寬闊,縱橫大約一丈左右,石上平坦,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躺在上面小睡片刻。以前在石上有人用花崗巖琢石柱,砌了一座石亭,據說還供奉了真武祖師的神像,在當時是香火十分旺盛。亭上懸有“寄岳云”額,是衡山太守聶銑敏所題,后來亭子倒塌,已經不復存在了。如今可以看到石上刻有“飛來石”三字,及今人劉世善所書的宋代御史趙忭的《飛來石》詩:“片石倚中天,云深鳥道閑。人多祝堯壽,登此拜南山。”因為這里視野開闊,可遙望南岳而拜,因此古人又稱它為“拜岳石”。詩中的“登此拜南山”一句,南山是指南岳衡山,南岳山上黃帝巖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壽岳”二字,站在云麓峰“飛來石”上可以默默祈禱,遙望而拜,祈求多福多壽。
2.自來鐘
自來鐘位于云麓宮前側,夾在一株高十多米的唐代銀杏樹的樹杈中,樹粗數圍,樹杈將鐘抱在懷中。鐘是道家用于作息的信物,激越清揚,傳響四方,游方道士聞聲歸來,故叫“自來鐘”。又因鐘懸于數十米的高處,山風吹拂嗡嗡作響,所以又叫“自鳴鐘”。原鐘在清代中期被毀,同治六年(1867),重鑄安放在宮的左側。鐘口直徑為四尺五寸,上鑄“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緒年間又被毀壞,民國時期,再次重鑄,懸掛在樹上。“文革”期間再次被毀,現鐘為1978年仿制,鐘口直徑尺余,上鑄“明萬歷四年造”字樣,“萬歷四年”即公元1576年。
1. 穿石坡湖
穿石坡,是岳麓山東南幽谷中的自然景觀,此處林壑清幽,巨石橫亙,山澗清溪自云麓峰經穿石坡直下山腳的楓林村,終年不竭,尤以溪流穿越巨石而過,嘆為觀止。
2.白鶴泉
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鶴泉有“麓山第一芳潤"之稱。
明代《岳麓書院志》說:“泉出石中,甘潔不枯”,又說“常有白鶴飛止石巔”。清代《新修岳麓書院志》也說:“泉出石中,甘冽絕倫,嘗有白鶴守之,刻石記其上”。故稱為白鶴泉。在白鶴泉的南側,山形險峻,絕壁懸崖,中有一斷裂的巨石,古人稱之為笑啼巖。在笑啼巖所處的位置,兩峰夾峙,形成瓶頸,加之坡陡路急,林木茂盛,每當山風拂過,天地萬物嗖嗖有聲,似喜似悲,若啼若笑,好像是從斷巖中傳出來的一樣。
3. 曲澗鳴泉
宋代書院山長張曾作詩“流泉自清瀉,觸石短長鳴。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此澗的好處,便可略見一斑。
清代乾隆年間,羅典深悟此中佳境,在澗邊建亭,以供觀景的人躲避風雨,并將欣賞曲澗的鳴泉聲,并以此命名。清代岳麓書院學生吉啟楠寫過《曲澗鳴泉》詩:
巖溜穿云一徑清,涓涓幽韻愜閑情;
應分山澗松濤響,似聽蕉窗夜雨聲。
枕石客歸煙兩岸,掛瓢人去月三更;
潺潺雅與弦歌答,天籟瑯然耳暫明。
詩中描寫溪水緩緩流過的那份幽韻閑情,與山中林濤、夜窗蕉雨遙相呼應,以及隱居山中之人夜晚聽這水聲的心情,反映了“聽溪”人的一種心態。曲澗鳴泉,只有用心去“聽”,才會體會那份幽韻閑情……
1.愛晚亭清風峽放鶴亭
二南詩刻 石瀨清風
晚紅深翠,山峽得來
吾國有四大名亭:愛晚亭、陶然亭、醉翁亭、西湖湖心亭。愛晚亭便在岳麓山清風峽下。
愛晚亭旁,楓葉遍野,若是深秋時節,想必是赤色世界。亭前深谷,楊柳依依。
這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為岳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
原名紅葉亭,后由湖廣總督畢沅根據唐代詩人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的詩句,改名愛晚亭。
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
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
清風峽內有兩條碧澗從幽壑中潺潺而來,一條因澗旁多生蘭花草而名“蘭澗”,一條水流擊石而有聲而名“石瀨”。
蘭澗旁有放鶴亭,原先放置于愛晚亭內的“二南石刻”在1952年重修時移到此亭內。“二南”者,乃南宋岳麓書院主教張南軒(張栻)和清乾隆湖南學政錢南園。宣統三年(1911),岳麓書院學監程頌萬以乾隆年間羅典主講岳麓書院,暇日在此栽花馴鶴,頤養性情的逸事書“放鶴”二字,又錄張南軒《青楓峽詩》及錢南園《九日岳麓詩》兩首,并刻于石,世稱“二南石刻”。
2.仰云亭
亭為八角,重檐間懸額,刻“仰云亭”三字。橫枋題刻“浩氣長存”。
柱上對聯為:載酒憩孤亭,千秋青史懷金鑒;
撥云尋片石,一點丹心朗玉山。
3.銘閣 竹花標立新意
松風寄予豪情
4. 清風泉,位于第九戰區指揮部旁。古井里,涓涓細流,破石而出,清冽甘甜。
清代學者魏源贊曰:山間明月,嶺上清風。
5.半山亭
明董策《半山亭》行百里路,半九十。
半山環翠蓋
萬壑響清泉
6.自卑亭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萬丈高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庸》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要有扎實的學習基礎
7.禹王碑 蟒蛇洞
8. 忠烈祠
忠烈祠原為紀念岳飛的岳王廟,1939年改建為“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以紀念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的國民政府第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第四路軍本系何健所屬之部隊,抗戰后劉建緒率軍開赴前線,參加淞滬抗戰,英勇殺敵,屢挫敵軍。抗戰中,第四路軍改編為第十集團軍,仍以劉建緒為總司令。
正面中間兩石柱刻聯日: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陽,長寫出壯士當年血淚;
赫石珞珞,添幾椽廟貌,好留與后人終古馨香。
正門兩側石柱上刻聯云:
百戰裹尸還,宜藏茲猿鶴幽樓,麒麟高冢;
千秋靈爽在,此中有萇弘碧血,閣部衣冠。
正面兩側檐柱鐫聯:
憑欄望七十二峰巒,慷慨念同胞,浩氣長存,岳湘增色;
此地瘞三千囗組練,登臨來赫石,忠魂不朽,中甫重生。
祠后正中兩石柱刻聯日:
碧血染黃沙,取義成仁,應垂不朽;
精英輝赫石,貪生怕死,莫到此間。
祠內設有抗戰專題展,但我到的時候沒有開門,只能從門縫朝里望去,看到正中間有一反映抗戰的浮雕,浮雕兩側石柱上刻有對聯:
揚威國土,靖亂巖疆,鐵血鑄山河,萬里留光榮戰績;
氣壯洞庭,風高云麓,旌常兼俎豆,千秋拜忠烈祠堂。
上面懸掛匾額,題“允武且仁”四個大字,為第四路軍總指揮劉建緒撰,譚延闿之弟譚澤闿。“允武”典出《逸周書·允文》:“于時允武,死思復生,生思復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意思是說將士征伐與仁德并具。
忠烈祠的南側外墻壁上嵌有兩塊石碑,分別是劉建緒撰書的《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記》,以及湖南師范大學吳容甫教授撰文、顏家龍教授所書《重修麓山忠烈祠記》
9.岳王亭
亭為六角攢尖重檐頂,頂蓋黃色琉璃瓦,亭內有岳飛線刻像石碑,碑陰刻岳忠武王年譜。
先人墓園
1.焦達峰墓
望柱對聯: 無大犧牲心何能發難;
有少成敗見豈是論人。
大翼垂天九萬里
長松拔地五千年 分列南北。
達向九霄云路近
峰高五岳眾山低
這是焦達峰生前自撰對聯。中間豎有民國二年(1912)劉人熙所題“瀏水墮淚”碑。
2.余昭常墓
千古舊名門,兄成仁,弟起義,母老慈悲,一家數月,三死人。
奇烈、奇情、奇禍。轉成奇福征,君等占完全,如錄榮哀,編史冊。
萬年新世界,陳溺海,徐剖心,孫黃盛業,四五首領,六君子。
民主、民族、民權,遂重民生策。我來無訃唔,痛呈時事,慰靈魂。
3. 禹之謨墓
兩側刻禹之謨靖州獄中遺書:
我所最親愛之在世同胞鑒,世局危殆,固有迂腐之舊學所致,亦非印版的科學所能挽回。
故余之于學界,有保種存國之宗旨在焉。與若輩以摧殘同種為手段者,勢不兩立。
于是乎有靖州之監禁,不百日而金牧提訊,所發不成論理之問題,無非受人意旨。
陰謀秘計,橫為成見,是以所答,動遭無理之駁詰。不能置詞,且曰:爾輩牛馬耳。
人欲食則食之,有何愛焉?
禹之謨正告同胞曰:身雖禁于囹圄,而志自若。軀殼死耳,我志長存。同胞,同胞,其善為死所。
寧可牛馬其身而死,甚毋奴隸其心而生。前途莽莽,死者已矣,存者誠可哀也。
我同胞其圖之,困心衡慮,終必底于成也,禹之謨 四十一歲 丙午十一月 日 靖州獄中遺書
4. 贈陸軍上校彭烈士遂良(1880-1911)、贈陸軍中校彭烈士昭(1886-1911)之墓。二人為兄弟
5.陳天華、姚宏業墓
先生新化人也,與黃克強、宋鈍初等謀革清政,屢舉不成,亡命日本,組織同盟會辦民報,并用白話文體著《猛回頭》、《警世鐘》等書,風靡海內。歲乙巳,憤日政府取締清韓學生,草絕命書千言,自投海死。
明年歸葬岳麓,清大吏尼之,白衣冠會葬者滿山谷,卒行安厝。
民國辛酉,友人曾繼悟等,復為立碑,而綴以詞曰:先生之生也,暮鼓晨鐘,以喚醒我國魂;先生之死也,薄海內外,莫不張口結舌而震驚。清社屋,民國興,孫、黃、譚、宋收其果,而先生實種其因。上以媲美于往古之清流,下以永文化運動之先聲。麓山高,湘水深,先生雖死,浩氣長存。
6. 張輝瓚墓 張公石侯之墓
墓碑基座上有蔣介石題詞“魂兮歸來”
7. 蔡鍔墓蔡公松坡之墓。
①上將蔡公鍔紀念塔銘:卓哉蔡公,曠代無兩,偉烈聿昭,翛然長往。
九疑穹崇,同茲景仰,樹之華表,長留緬想。
中華民國六年三月 湖北督軍兼署省長王占元敬題
②扶義翊國。扶義,匡扶正義;翊國,輔佐國家。
蔡上將松坡紀念塔銘:巍巍蔡公,出沒猶龍,滇旗義舉,虎嘯風從。
共和再造,惟公之功,泐銘金石,興國無窮。
民國六年四月 熱河都統姜桂題精制
③蔡上將松坡紀念塔銘: 岳高其極,湘流而瑩,倥侗幺匿,羌其哀榮。
于鑠顯謨,厥式新民,皇皇憲憲,人格崢嶸。
民國六年四月 察哈爾都統田中玉精制
④是真革命之先覺,乃敢特立而獨行。 松坡老師墓前 弟子彭權題 戊辰年二月二十八日
⑤福建省長胡瑞霖、福建督軍李厚基題。
四海喁喁,望公未已;胡不永年,遽辭塵滓。峴山碑在,瞻望涕零;湘江衡岳,永護英靈。
⑥蔡松坡先生墓亭:平地一聲雷,將軍天上來,玄黃鏖戰瀘水隈,共和五色旗重開,噫吁嚱。
非天下大勇,其孰與子此哉?為憶將軍留都時,蛟龍失水螻蟻欺。
豈意神物不可測,朝發東海夕滇池。噫吁嚱,非天下大智,其孰與子斯。
嗟乎,天地不終否國運。竟何似既見將軍生,又見將軍死。
我讀將軍絕筆辭,將軍為國心未已。愿為推置國人腹,
×劍提戈齊奮起。
武鳴×榮廷敬志 中華民國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建
8.黃興墓 黃公克強之墓
①墓碑上刻的是章太炎先生寫的挽詞:
南紀維衡,上摩玄蒼;厥生巨靈,恢禹之疆;發跡自楚,命疇大荒;行師龍變,闔開不常;廣宣漢威,莫我抗行;小葉之虜,若炊而僵;國難未艾,神奸猶狂;之功中圮,何天之盲;
中興肖肖,寵賂猶章;頩怒歕血,瘼此獻萌;死為鬼雄,以承炎黃。
②黃克強遺奠辭:維中華民國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孫文、唐紹儀、章炳麟、岑春煊、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
陳炯明、胡漢民等謹以玄酒菜香遺奠黃君克強之靈曰:嗚呼哀哉,洞庭以南,奇才所并,岷江之北。再大橫庚,庚而農首,出言為屏,黃書噩夢。除惑解酲,曠三百年,遺茲典型,曾胡特起。忝爾攸生,烈烈黃君,允文伊武,愾是齊州。而戴索虜,內糾楚材,上告黃祖,趠行萬里。瀛海奧阻,有械百梃,有眾一旅,同盟初起。揉此兆民,
義從薈集,郁如云屯,繄君材武。善循軍人,智勇參會,叱咤揚塵,南暨赤道。西訖洮岷,東發受書,悉為當倫,乃臨番禺。桀入其闉,死士七十,并命扣門,氣矜之隆。天下歸仁,赫赫黎公,振威江夏,寇如犬羊。義師弱寡,彈丸雨注,渚宮為赭,君自南島。走集其野,堅守三旬,寇疲不暇,群帥反正。虜無扦者,南都草創,朔方假器,以彼孱夫。而歆帝制,潛志未伸,民赤小塈,林宋既鉏。戎心聿肆,秣陵興師,三方凌厲,雖知敗×, 新我民氣(×者,左血亅右止)。 江河異味,唯麥與秔,文化既別,更為柔剛。孰是民氣,而忘國常,如彼飛蠅,走熱去涼。方君得志,揚威武昌,兵挫亡奔,詈語侊侊。嗚呼哀哉,飄風驟雨,勢不終朝,三歲克捷。亦覆其巢,遺蘗未剪,俊民蕭條,如何我君,既竭賢勞。曾不宿留,以靖桀梟,國亡元老,江漢沮消。嗚呼哀哉,亂流不澄,善人緘齒,聞君彌留。不談國事,遺言滿牘,伊誰所志,嗚呼哀哉,尚饗。
③挽辭:
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縱九等論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試問夷惠誰賢,彭殤誰壽,只十載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孫中山
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章太炎
以勇健開國,更寧靜持身。貫徹實行,始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滬上,忽哭公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蔡 鍔
當世失斯人,幾疑天欲無中國。遺書猶在篋,此行吾愧負平生。 ——譚延闿
生平風誼兼師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于右任
成功卻愛身蕭散,大勇那知世險夷。
——黎元洪
功在國家,推翻數千年專制。
名垂史冊,救起四百兆同胞。 ——魯蕩平
④同盟人孫文等謹致祭于黃先生克強之靈曰:
嗚呼哀哉,夷夏之防,國家之綱,烈士之血。小人之舌,天降之殃,絕綱決防,有血已碧。
有舌如簧,貪天之功,其炎熊熊,奔嘯都市。敲鼓撞鐘,國有天子,歌功拜起,土崩瓦解。
以惑當世,愛憎之間,若操斧鉞,以逆亂順。如鬼如蜮,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巔之倒之。
喪我人豪,嗚呼哀哉,緬懷當年,漢地胡天。攘夷存夏,孰為之先,亦有圣賢,為國大盜。
割裂詩書,異族是保,義旗一拂,
君臣變色。老生小儒,詆為大逆,公與吾儕,如驂之勒。
河山百戰,乃有今日,曰在東京,刑馬作盟。橐矢擐甲,以入國門,投鞭斷流,河口惠州。
眾庶夢夢,誰與為謀,公與吾儕,聲應氣求。師期一誤,蹶于虜酋,巍巍羊石,天南半壁。
負海阻山,國之巖邑,公與吾儕,斬關而入。一夕黃花,染為血色,大猷皝皝,兩湖三江。
中部同盟,若綱在網,公與吾儕,逐北追亡。輿櫬銜璧,旗門受降,六合既一,粵修文德。
漏網吞舟,坐滋國賊, 公與吾儕,陳師以出。一擊不中,修其羽翼,申椒既夷,蕭艾離披。
功滿天下,毀謗隨之,悠悠海內,若成若敗。玉壘初完,金甌未碎,誰為長城,岳岳英英。
誰樹典型,炳炳靈靈,崎嶇十載,天壤一人。懷此民物,以及友生,嗚呼哀哉,尚饗。
⑤中華民國故陸軍上將克強黃公頌:
陜西督軍陳樹藩制,惟天不愁遺,奪我民國元勛,眾萬靡所瞻述,茲令聞用,詔為后人。
其詞曰:于赫先生,衡岳降神。實天生德,以拯我民。其德伊何,順時鼎革。斡運三儀,翦綏八極。
噫嘻,前朝履蹈專制,環境生心。下民以奰桓矣,先生不階尺土。
火烈飆發,則莫我敢侮,曾不崇朝,大勛用集。舉四千余載之古邦,而為民國。
上下無常,匪邪匪群。降志危身,動合乾元。功成不居,棄高位如遺。乾道變化,侯其祎而天方艱難。
哲人是畀,如何奪之。邦國殄瘁,峨峨祠墓。想象幽靈,九京可作。渺矣儀刑。中華民國六年四月穀日
⑥黃上將千古,乾坤鎖挺。 中華民國六年四月 吉林省長郭宗熙敬題
9.蔣翊武墓 蔣公翊武之墓
10覃理鳴墓 覃公理鳴之墓。墓冢用石片鑲嵌而成,呈半球狀,墓后豎有“覃公理鳴之墓”的花崗巖石碑。
11. 劉道一曹莊合葬墓
12. 岳麓山五輪塔 現代陣亡將士紀念塔
塔身自上而下由寶珠形、半月、三角、圓、方形的“五輪”堆疊而成,五輪分別代表空、風、火、水、地,五輪上分別用金書梵文刻了這五個字,此即佛教中構成宇宙的五大要素,所以也叫法界五輪塔。
從上到下分別是:
寶珠形(代表空)五輪塔半月形(代表風)三角形(代表火)
圓形(代表水)方形(代表地)五輪還可以代表頭,面,胸,腹,足。
究天人際同心相應
通古今變與時俱進
心想事成金輪永耀觀自在
水到渠就寶蓮常開妙吉祥
13. 隋舍利塔(隋·民國)
相傳隋文帝楊堅為感戴僧尼智仙撫養之恩,詔令在全國各處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是塔故名隋舍利塔。
14.長沙會戰紀念碑、云麓宮抗日陣亡將士名錄
成則以功勛報祖國
死則以長沙為墳墓
15. 第七十七師抗日陣亡紀念碑
一座方錐體石碑,碑身正面刻“陸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七師抗日陣亡紀念碑”,兩側碑身分別刻“英雄百戰無余敵”、“黨國春秋重此碑”。碑座四面嵌有漢白玉石碑,但石刻字跡已經模糊難認。
在紀念碑旁邊有一墓冢,墓碑上刻著“田廣真之墓”
在73軍烈士公墓往南,有紀忠亭,一座小亭子,石柱上刻有對聯:“赫石嵯峨嚴正氣,麓云平遠蕩腥風”。在另一側應該還有一座歸宿亭,都是當年建造的公墓園區建筑之一。
16. 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
“精神不死”
“誓死衛國家,以昭來者;壯氣塞天地,是曰浩然。”
“名山忠骨萬古長青”
“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凜冽萬古”
上額題名“忠義觀”,兩側對聯:忠昭大麓;義塞蒼冥。
左側門題名“義履”,背面刻“報功”;右側門題名“仁蹈”,背面刻“崇德”
17. 第九戰區指揮所、炮臺遺址
18. 蕭勁光銅像紀念園 大將 建國后成為首任海軍司令員
19.黃愛、龐人銓烈士墓
20. 劉昆濤墓、李仲麟墓、辛亥援鄂民五護國陣亡將士公墓
劉昆濤墓主碑刻“護法元勛”四個大字,左右石碑分別刻有紀功銘,各界題贈的挽詞等
李仲麟墓呈半圓形,墓冢石欄板上刻“浩氣長存”。墓前平臺上有望柱兩根。看到資料上說,望柱上刻程潛所撰一聯:“化鶴歸來,百戰河山馀片石;蟠龍無恙,千秋砥柱說江流。”但字跡模糊,已經看不清楚了。墓后方立碑三通,主碑鐫刻楷書“李公仲麟之墓”
總結
- 上一篇: less.js
- 下一篇: 华夏京东小白卡是信用卡吗?华夏京东小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