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与功利主义
最近在想,每個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時候,也都有功利的時候,
太追求完美不好,太功利也不好,那應該如何權衡呢。
看到Andy2在內網的帖子,他的完美主義,碰上了功利主義,只能發泄一下閃人,
低成本的數據中心,不只是節省公司那些臺機器的問題,
而是關系到商業模式能不能運轉,云計算能不能落地的問題,
而不是步ChinaCache的后塵,不計成本的擴張銷售,
最后云計算的成本比用戶自建數據中心的成本還高,沒有一點規模效應,
當用戶遇到資金問題,開始退出,云計算中心的高昂機器何去何從,
而國外大多數成功的云計算中心,像Amazon等,都有很強的價格優勢,
在波特的企業競爭策略中,低成本,差異化,集中化,是競爭的三大要素,
像云計算這種差異化不大的產品中,低成本是至關重要的,
采用定制機,是節省成本的必經之路,雖然可靠性有所下降,但這正是研發飛天系統的作用,
并且,現在有哪個應用不是集群的,哪個應用會因為掛一臺機器而出故障?
當然,運維出于自身利益,采購品牌機,增加可靠性,雖然有些功利主義,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讓網站穩定運行才是他們的KPI,云計算是死是活與他們關系不是那么大。
記得蔡學鏞離職的時候,寫了一篇《KPI心理學》,講公司KPI制度的問題,
但個人認為沒有KPI可能更糟,公司可能會變得很官僚,失去動力,
蔡學鏞將入職后對KPI看重程度分為四個階段:
70%(照著做) -> 30%(不關心) -> 100%(擔心前途) -> 0%(離職)
第二階段對公司最有利,員工趨向完美主義,只想把事情做好,不關心什么KPI。
第三階段對公司最不利,員工趨向功利主義,只想做能體現績效,能升職,能加薪,能拿獎的事,其它不管。
發現現在技術部的獎項也開始驅向功利,能節省多少成本,有多少商業價值,決定能不能拿獎,
當然,這個做法沒錯,讓大家務實的做產品,不要搞些虛無飄渺的東西,
但如果不停的向全員灌輸功利思想,也有不好的一面,使大家過于看重短期利益,
一個產品有沒有商業價值,要不要做,
在管理層,PD,運營做選擇時,可能要功利些,否則可能會好看不中用。
但基層員工沒有選擇權,他們不能決定參加什么項目,也不能從大方向上改變項目的價值,
如果一個開發人員參與“有商業價值”的項目,另一個開發人員參與“沒有明顯商業價值”的基礎項目,
兩個人同樣努力,而獎懲不一樣,或許會有失公平。
在管理學薪酬體系中,技術和科研類的大多是為能力付薪的,
當然也有為職位,為績效,為市場付薪的,
所以只有苦勞的員工最容易被淘汰,
要么就完美主義,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要么就功利主義,積累些經驗和資質再說,
埋頭苦干,尤其是重復勞動,只會剩下十個“一年”工作經驗。
太追求完美不好,太功利也不好,那應該如何權衡呢。
看到Andy2在內網的帖子,他的完美主義,碰上了功利主義,只能發泄一下閃人,
低成本的數據中心,不只是節省公司那些臺機器的問題,
而是關系到商業模式能不能運轉,云計算能不能落地的問題,
而不是步ChinaCache的后塵,不計成本的擴張銷售,
最后云計算的成本比用戶自建數據中心的成本還高,沒有一點規模效應,
當用戶遇到資金問題,開始退出,云計算中心的高昂機器何去何從,
而國外大多數成功的云計算中心,像Amazon等,都有很強的價格優勢,
在波特的企業競爭策略中,低成本,差異化,集中化,是競爭的三大要素,
像云計算這種差異化不大的產品中,低成本是至關重要的,
采用定制機,是節省成本的必經之路,雖然可靠性有所下降,但這正是研發飛天系統的作用,
并且,現在有哪個應用不是集群的,哪個應用會因為掛一臺機器而出故障?
當然,運維出于自身利益,采購品牌機,增加可靠性,雖然有些功利主義,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讓網站穩定運行才是他們的KPI,云計算是死是活與他們關系不是那么大。
記得蔡學鏞離職的時候,寫了一篇《KPI心理學》,講公司KPI制度的問題,
但個人認為沒有KPI可能更糟,公司可能會變得很官僚,失去動力,
蔡學鏞將入職后對KPI看重程度分為四個階段:
70%(照著做) -> 30%(不關心) -> 100%(擔心前途) -> 0%(離職)
第二階段對公司最有利,員工趨向完美主義,只想把事情做好,不關心什么KPI。
第三階段對公司最不利,員工趨向功利主義,只想做能體現績效,能升職,能加薪,能拿獎的事,其它不管。
發現現在技術部的獎項也開始驅向功利,能節省多少成本,有多少商業價值,決定能不能拿獎,
當然,這個做法沒錯,讓大家務實的做產品,不要搞些虛無飄渺的東西,
但如果不停的向全員灌輸功利思想,也有不好的一面,使大家過于看重短期利益,
一個產品有沒有商業價值,要不要做,
在管理層,PD,運營做選擇時,可能要功利些,否則可能會好看不中用。
但基層員工沒有選擇權,他們不能決定參加什么項目,也不能從大方向上改變項目的價值,
如果一個開發人員參與“有商業價值”的項目,另一個開發人員參與“沒有明顯商業價值”的基礎項目,
兩個人同樣努力,而獎懲不一樣,或許會有失公平。
在管理學薪酬體系中,技術和科研類的大多是為能力付薪的,
當然也有為職位,為績效,為市場付薪的,
所以只有苦勞的員工最容易被淘汰,
要么就完美主義,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要么就功利主義,積累些經驗和資質再說,
埋頭苦干,尤其是重復勞動,只會剩下十個“一年”工作經驗。
總結
- 上一篇: 图像中的色彩空间
- 下一篇: python字典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