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项羽死后,刘邦是怎么处置项氏后人的?没灭族,但是比灭族还无情
原標題:項羽死后,劉邦是怎么處置項氏后人的?沒滅族,但是比滅族還無情
前言
項羽,本名項籍,乃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他少年時期便勇武過人,又好讀兵家書籍,心懷大志,早有反秦之心。前209年,項羽跟隨叔父項陽起兵反秦,一路戰功赫赫。前207年,項陽不幸于定陶之戰中陣亡,項羽接過大旗,于次年在巨鹿(今河北巨鹿)大敗秦軍,一舉成名。此後,項羽東入關中,王敦割據,自立為西楚霸王。
少年時期就勇武過人,項羽懷揣大志
項羽從小就顯露出異常的勇武之才,他練武刻苦,力大無窮,射箭馬術都遠超普通人。每逢節假日,項羽都會到村里的練武場上比試,從未輸過。村里一位老者見了十分贊嘆,對項羽的父母說:“項兄弟天資奇高,非同小可,長大后必成大事。你們要好生教導他, 一定要學好兵法,有朝一日定能為國除暴安良。”項羽也不負老者的期望,他勤奮向上,努力學習兵法,立志要改變楚國現狀,使百姓脫離水深火熱的生活。
項羽的勤學使他漸漸對當時秦朝的殘暴統治有了切身的認識。有一天,項羽目睹一個老百姓被秦朝官吏毆打至死,官吏們理直氣壯,百姓們只能忍氣吞聲。項羽心中義憤填膺,暗自握緊了拳頭。這件事成了他反秦決心的轉折點。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要決心,一定要推翻這個暴政,使百姓遠離戰亂水火,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個宏偉理想激勵著年輕的項羽勇往直前。
與此同時,劉邦也起兵反秦,兩人遂成為爭奪天下的競爭對手。前206年,項羽率軍入關中,于巨鹿再次大敗秦軍,滅秦帝國。次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劉邦只被封為漢中王,令劉邦十分不滿。前205年,劉邦趁機起兵反項羽,楚漢戰爭由此展開。
同為起義軍領袖的劉邦與項羽,本是草莽出身,同仇敵愾。他們聯手滅了秦朝,本可攜手建立新政權。然而人心難測,權力讓劉邦目光短淺,不滿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只封他為漢中王。于是劉邦聯合其他諸侯,背叛項羽,導致長達五年的血腥內戰。這場內戰使兩人由初識到反目,最終的決心,一定要推翻這個暴政,使百姓遠離戰亂水火,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個宏偉理想激勵著年輕的項羽勇往直前。
經過長達4年的血戰,劉邦終于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當時項羽率領80000大軍在垓下(今安徽環縣西南)布防,劉邦、韓信聯軍則有30多萬。兩軍對峙一月有余,項羽軍糧草已盡。前202年冬,項羽被迫突圍,但在淮水北岸迷路,只率800騎兵突出重圍。劉邦軍馬上追擊,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東)被圍,無路可退。
垓下之戰是楚漢戰爭的最終決戰。雙方可謂是鏖戰多日,死傷慘重。項羽看著身邊的將士一個個犧牲,心如刀割。部將們也紅了眼眶,士氣低落。眼看大勢已去,項羽只得匆忙突圍。他面帶悲憤地看了最后一眼垓下古戰場,轉身離去。這場血戰徹底擊潰了項羽,也讓他看清了劉邦的野心與老謀深算。然而為時已晚,終究未能改變敗局。
當時,烏江邊上有個渡口亭,亭長勸項羽渡江東去,可以東山再起。但項羽嚴詞拒絕:"我豈能負荊楚社稷,負江東父老!"由于項羽生性驕傲,無法接受失敗,也不愿給江東百姓帶來災難,最終在江邊自刎,年僅30歲。項羽死後,楚地悉數歸順劉邦。唯獨項羽故鄉魯縣(今安徽阜南)百姓仍念舊主,不肯投降。
亭長跪地哀求項羽三天三夜,項羽面如冰霜,毫不動搖。亭長苦苦哀告:“霸王此去江東,定能東山再起,屆時翻轉乾坤指日可待。倘若自刎于此,江東社稷無主,百姓將生靈涂炭,臣等何以自處?”項羽長嘆一聲,堅決答道:“我來日方長,諸君勿憂。倘若不能東山再起,只會累及百姓,我寧可就此長訣荊楚。”說罷閉目不語,亭長再無話可說。
亭長看著項羽的背影,既心疼又敬佩。眼見勸說無果,他跪地大哭,誠懇地說:“大王,您不要放棄希望,只要您在,我們楚國人就有重生的機會。江東百姓期盼您回歸故里,重整旗鼓。就算要犧牲,我們也在所不惜!”項羽停下腳步,回頭淡淡說道:“我明白你們的心意。可我已經無法再帶給你們希望,只會拖累大家。我不忍心看著你們因我而死。我的使命已經結束,請自求多福。”
劉邦得知項羽死訊后,立即命人割下其首級,親自拿到魯縣招降。劉邦還以諸侯之禮厚葬了項羽,表面仁義,實則籠絡人心。然而其后對項羽族人的殘酷手段,卻暴露了劉邦嫉妒成就過人的項羽、鏟除宿敵香火的真實用心。
劉邦命手下將軍立即斬下項羽的人頭,纏上白布帶回軍營。將軍得令后沉吟良久,心中不忍,因為項羽生前英勇無雙,尸體歷經潰敗之苦,已經分外凄慘。但奈何劉邦軍令如山,只得忍痛執行。割下項羽頭顱時,淚水模糊了視線,手也微微顫抖。他輕聲說:“項兄,你我無冤無仇,惋惜今日這般場面。我也無奈之舉,還望你明鑒。”
將軍內心對項羽充滿敬意,不忍親手割下其頭顱。但劉邦的命令不容違抗,一旦違命,后果不堪設想。將軍唯有痛下決心,快刀斬亂麻。當他端詳著項羽的頭顱時,不禁為其英年早逝而感嘆。若非劉邦屢次暗算,項羽本可扶助蒼生,功成名就。命運弄人,讓人唏噓不已。
但其實劉邦對項羽宗族的處置極為殘忍。他下令項氏一族全部改姓為劉,并禁止后人拜祭先祖。若要入朝為官,必須高呼“項藉”以示對項羽的羞辱。這比直接誅滅更為殘酷,劉邦的用意是徹底斬斷項羽香火,使其血脈斷絕。
項羽的同族親眷聽說此令后,無不痛恨劉邦的殘忍。項羽的妻子虞姬痛哭失聲,抱頭倒地,撕心裂肺地叫喊:“姊夫,你何苦這樣欺人太甚!我們全家老小,并未得罪過你。你何必這樣絕我項家香火!”虞姬傷心欲絕,從此食不下咽,日夜以淚洗面,最終抑郁而終。
虞姬悲慟欲絕,日夜呼喊項羽的名字。她回想起兩人的點點滴滴,忍接受這殘酷的現實。虞姬對劉邦此舉痛罵不已,稱他為小人無道。然而命運弄人,她與項羽天人永隔,只能以死明志,殉情而去。虞姬的慟哭讓人不忍卒聽,也更凸顯出劉邦商君滅族的絕情。項羽族人無一不被此打擊折磨至死,可悲可嘆。
項羽故鄉魯縣百姓對此非常痛心,都認為劉邦太過無情。張大山是項羽的一位舊日好友,聽說項羽死訊后,三天沒吃飯,淚流滿面。他對村民說:“哎,我跟項兄弟從小一塊長大,沒想到他英年早逝,劉邦還如此絕情,真是令人痛心。”
張大山日夜掛念項羽,想起兩人一同翻山越嶺,并肩作戰的點點滴滴,淚水不自禁奪眶而出。李大爺也時常嘆息項羽的慘狀,認為劉邦此舉毫無君仁君德可言。兩人決定聯名上書朝廷,請求寬恕項羽一族,但奏折石沉大海,此事最終不了了之。百姓們只能用口頭傳頌來緬懷這位英雄。
張大山和李大爺代表了百姓的心聲。他們無法原諒劉邦殘酷屠戮項羽族人的行徑,試圖通過合法途徑呼吁寬大處理,但劉邦毫無人性可言。老百姓無力回天,只能通過口耳相傳緬懷項羽,并期盼有朝一日能為其平反昭雪。
可以看出,劉邦對項羽死后一族的處置手段極為殘酷,這已經超出了必要的政治斗爭,而是出于嫉妒和絕情。項羽生前英勇善戰,劉邦始終拿他沒轍,因此要這樣拉下項羽,藐視他的香火,可謂毫無帝王氣度。
而項羽對江東百姓的念念不忘,寧死不渡江東的骨氣,也讓后人看到他比劉邦更有仁德。項羽的死,對魯縣百姓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創傷。雖然不能復仇雪恨,但他們會在心中默默懷念這位英雄,私下傳頌他的事跡。
結語
劉邦取得天下后,建立漢朝,稱漢高祖。但他對項羽后人的殘酷手段,無異于殺人于刀下,讓人對他刮目相看。一個真正仁義的君主,不應該有這樣嫉恨宿敵、碾滅敵人香火的小人之舉。劉邦取得疆土,卻失去了人心,這對他的統治并無益處。一個帝國,最重要的支柱是人心。
劉邦建立漢朝后,功業一時無兩,疆土廣被,稱霸天下。然而當他回想起項羽之死和自己對項羽一族的殘酷處置時,心中不免五味雜陳。他想,一個君王若無仁德君愛,縱使江山社稷一時囊括,也難以長久穩固根基。劉邦暗自責備自己當初太過絕情,竟忘了仁政謀民的大義,反為一時私怨所迷惑。他暗自發誓,今後要傾聽百姓心聲,行仁政以安民心,雖無法彌補之前的過錯,但他會用余生來贖清這份罪孽,確保漢朝江山永固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项羽死后,刘邦是怎么处置项氏后人的?没灭族,但是比灭族还无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知乎 2023 年 Q1 营收 9.94
- 下一篇: flash怎么制作一个卡通青蛙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