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人教版必修几
陳情表人教版必修幾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陳情表人教版必修幾
人教版語文必修五。《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作品影響:
據說晉武帝覽此表,贊嘆說:“密不空有名也”。感動之際,因賜奴婢二人,并令郡縣供應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終養。在李密寫完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時間,劉氏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孝兩年后,出仕官職很小,因為當時的政局已相當穩定,晉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視他。李密做了兩年官后辭去職務。
2、陳情表人教版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課文。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并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么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后,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并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氏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3、陳情表是高中必修幾的課文
《陳情表》是高中必修五的課文。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并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么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后,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并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氏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4、石鐘山記人教版必修幾
《石鐘山記》(人教版高二必修) 《石鐘山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游石鐘山后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在藝術上,此文具有結構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靈活等特色。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現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經湖口,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5、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幾
1.寫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為了保全自己,不要讓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墮入地獄,作者出賣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臺。
2.巴金對自己這種自私的行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沒有把這件事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而是大膽地剖析自己,對自己進行了良心的譴責。
《小狗包弟》巴金寫的一篇文章,關于《小狗包弟》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一直受到關注,來了解一下《小狗包弟》原文及賞析 小狗包弟 一個多月前,我還在北京,聽人講起一位藝術家的事情, 寫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為了保全自己,不要讓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墮入地獄,作者出賣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臺.巴金對自己這種自私的行為。
6、涉江采芙蓉人教版必修二
此詩借助他鄉游子和家鄉思婦采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婦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寫漂泊異地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從游子和思婦兩個角度交錯敘寫,表現游子思婦的強烈情感;運用懸想手法,在虛實結合中強化了夫妻之愛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這是反映游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兩漢時期,經學成為士人躋身朝堂、謀求功名的重要資本。于是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游學求宦。但是對于如此眾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機構的容納能力實在太有限了,這必然形成一種得機幸進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個坎凜失意的文人群體便產生了,這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蕩子”。這些宦途失意的游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和親人。此詩即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懷鄉思親的代表作。《古詩十九首》大約是東漢后期作品,當作于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
7、陳情表拼音版原文
chén情qíng表
臣chén密mì言yán:臣chén以yǐ險xiǎn釁xìn,夙sù遭zāo閔mǐn兇xiōng。生shēng孩hái六liù月yuè,慈cí父fù見jiàn背bèi;行xíng年nián四sì歲suì,舅jiù奪duó母mǔ志zhì。祖zǔ母mǔ劉liú愍mǐn臣chén孤gū弱ruò,躬gōng親qīn撫fǔ養yǎng。臣chén少shǎo多duō疾jí病bìng,九jiǔ歲suì不bù行xíng,零líng丁dīng孤gū苦kǔ,至zhì于yú成chéng立lì。既jì無wú伯bó叔shū,終zhōng鮮xiān兄xiōng弟dì,門mén衰shuāi祚zuò薄báo,晚wǎn有yǒu兒ér息xī。外wài無wú期qī功gōng強qiáng近jìn之zhī親qīn,內nèi無wú應yìng門mén五wǔ尺chǐ之zhī僮tóng,煢qióng煢qióng孑jié立lì,形xíng影yǐng相xiāng吊diào。而ér劉liú夙sù嬰yīng疾jí病bìng,常cháng在zài床chuáng蓐rù,臣chén侍shì湯tāng藥yào,未wèi曾zēng廢fèi離lí。
逮dǎi奉fèng圣shèng朝cháo,沐mù浴yù清qīng化huà。前qián太tài守shǒu臣chén逵kuí察chá臣chén孝xiào廉lián;后hòu刺cì史shǐ臣chén榮róng舉jǔ臣chén秀xiù才cái。臣chén以yǐ供gōng養yǎng無wú主zhǔ,辭cí不bù赴fù命mìng。詔zhào書shū特tè下xià,拜bài臣chén郎láng中zhōng,尋xún蒙méng國guó恩ēn,除chú臣chén洗xiǎn馬mǎ。猥wěi以yǐ微wēi賤jiàn,當dāng侍shì東dōng宮gōng,非fēi臣chén隕yǔn首shǒu所suǒ能néng上shàng報bào。臣chén具jù以yǐ表biǎo聞wén,辭cí不bù就jiù職zhí。詔zhào書shū切qiè峻jùn,責zé臣chén逋bū慢màn;郡jùn縣xiàn逼bī迫pò,催cuī臣chén上shàng道dào;州zhōu司sī臨lín門mén,急jí于yú星xīng火huǒ。臣chén欲yù奉fèng詔zhào奔bēn馳chí,則zé劉liú病bìng日rì篤dǔ,欲yù茍gǒu順shùn私sī情qíng,則zé告gào訴sù不bù許xǔ。臣chén之zhī進jìn退tuì,實shí為wèi狼láng狽bèi。
伏fú惟wéi圣shèng朝cháo以yǐ孝xiào治zhì天tiān下xià,凡fán在zài故gù老lǎo,猶yóu蒙méng矜jīn育yù,況kuàng臣chén孤gū苦kǔ,特tè為wèi尤yóu甚shén。且qiě臣chén少shǎo仕shì偽wěi朝cháo,歷lì職zhí郎láng署shǔ,本běn圖tú宦huàn達dá,不bù矜jīn名míng節jié。今jīn臣chén亡wáng國guó賤jiàn俘fú,至zhì微wēi至zhì陋lòu,過guò蒙méng拔bá擢zhuó,寵chǒng命mìng優yōu渥wò,豈qǐ敢gǎn盤pán桓huán,有yǒu所suǒ希xī冀jì!但dàn以yǐ劉liú日rì薄bó西xī山shān,氣qì息xī奄yān奄yān,人rén命mìng危wēi淺qiǎn,朝zhāo不bù慮lǜ夕xī。臣chén無wú祖zǔ母mǔ,無wú以yǐ至zhì今jīn日rì,祖zǔ母mǔ無wú臣chén,無wú以yǐ終zhōng余yú年nián。母mǔ孫sūn二èr人rén,更gèng相xiāng為wéi命mìng,是shì以yǐ區qū區qū不bù能néng廢fèi遠yuǎn。
臣chén密mì今jīn年nián四sì十shí有yǒu四sì,祖zǔ母mǔ今jīn年nián九jiǔ十shí有yǒu六liù,是shì臣chén盡jǐn節jié于yú陛bì下xià之zhī日rì長zhǎng,報bào養yǎng劉liú之zhī日rì短duǎn也yě。烏wū鳥niǎo私sī情qíng,愿yuàn乞qǐ終zhōng養yǎng。臣chén之zhī辛xīn苦kǔ,非fēi獨dú蜀shǔ之zhī人rén士shì及jí二èr州zhōu牧mù伯bó所suǒ見jiàn明míng知zhī,皇huáng天tiān后hòu土tǔ,實shí所suǒ共gòng鑒jiàn。愿yuàn陛bì下xià矜jīn憫mǐn愚yú誠chéng,聽tīng臣chén微wēi志zhì,庶shù劉liú僥jiǎo幸xìng,保bǎo卒zú余yú年nián。臣chén生shēng當dāng隕yǔn首shǒu,死sǐ當dàng結jié草cǎo。臣chén不bù勝shèng犬quǎn馬mǎ怖bù懼jù之zhī情qíng,謹jǐn拜bài表biǎo以yǐ聞wén。
8、陳情表幾年級課文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三年級語文必修五中的一篇課文。
《陳情表》主旨: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賞析: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并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
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么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后,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
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并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氏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9、陳情表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xìn),夙(sù)遭閔(mǐn)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xíng)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shào)多疾病,九歲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xiǎn)兄弟;門衰祚(zuò)薄,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tóng)。煢煢(qióng)孑(jie第二聲)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yīng)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dai第四聲,通“待”,等到)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xiǎn)馬。猥(wěi)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dǔ);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huàn)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寵命優渥(wò),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gēng)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jīn)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shēng)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作者簡介:
李密(224—287年),本名李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人,西晉初年大臣。博覽五經,尤精于《左傳》,主要作品有:《述理論》(未傳世)、《陳情表》等。
寫作背景:
李密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成人。孝敬甚篤,名揚鄉里。晉武帝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其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老病需親自照顧為由陳此表辭官。言辭懇切真摯,晉武帝甚為感動。此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念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
寫作特色:
1、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2、語言生動形象,質樸不浮。全文以四言為主,兼以雜言,駢散結合,精美暢達;
3、邏輯嚴密,情理結合。
重點語句賞析:
1、“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賞析:前兩句綜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連不可或離的緊密關系,自然地得出了“區區不能廢遠”的結論,出自肺腑,動人神魄。
2、“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賞析:“所見”、“明知”、“共鑒”,異詞同義,有力地顯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使武帝感到,即使不從作者的處境考慮,而從“以孝治天下”出發,成全了作者的請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動神靈,一舉四得。
閱讀理解題:
1、為了打消晉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職顯達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案: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2、文中哪句話概括了作者的坎坷命運,同時為《陳情表》奠定了悲涼的情感基調?
答案: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10、陳情表高幾學的
陳情表是高二必修五里面的一篇課文,李密原是蜀漢后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晉武帝為什么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于世,據《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征召。李密則向晉武帝上此表“辭不就職”。
11、陳情表如何陳情
陳情是為了照顧祖母,詳細介紹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情形。
如何陳:先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然后介紹與祖母相依為命,再說皇帝以孝治天下,應該能理解李密的心情。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
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作者還怕武帝認為以一般的孝敬長上為借口實在為的消極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綜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連不可或離的緊密關系,“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是一種意思,一種說法;“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還是這種意思,但是另一種說法,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區區不能廢遠”的結論。
“區區”,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廢遠”,用“區區”又用“不能廢遠”,也是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以上兩句出自肺腑,動人神魄,從悉心說服武帝體恤下情看,“區區不能廢遠”明確表示不能分離,比上文“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兩可之說前進了一步。
12、陳情表怎樣陳情
《陳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它作為一篇上表文書,能在險象叢生的不利局勢中化險為夷,且達成一己目的,不能說不是古代奏章史上的奇跡。李密陳情的成功經驗,對于后世的人們同樣也具有借鑒意義。
李密的“陳情”發生在“忠孝難兩全”的封建社會,且面對的是篡權奪位有虎狼之心的晉武帝。因此對李密而言,其辭不赴命、乞養祖母的請求如果稍有差池,即會招致殺身之禍。更何況李密是一個“少仕偽朝”、“至微至陋”的“亡國賤俘”。李密的處境,決定了李密上表言情時的陳情策略。
從文章第一段始,李密便精心營造了一種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圍,來著力描畫自己同祖母之間非同尋常的血緣親情。“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落筆酸楚,基調低沉,八字詞語讓人觸目驚心,迫使人不能不讀下去。接下來從“孤”、“弱”兩方面著力渲染自己命運多舛、迭遭不幸的童年。而正是祖母劉氏“躬親撫養”,才使得自己這個缺爹少娘的孩子僥幸存活下來。顯然,李密寫得如此沉重悲涼,就是為了引出對自己恩重如山的祖母劉氏,突出自己對祖母沒齒難忘的感恩之情。接著,李密不遺余力寫到家族境況,這苦不堪言的家族困境正是李密的玄機所在。它暗示和強調了祖母久病床榻,“臣待湯藥,未嘗廢離”不可推卸的職責,為陳情找到了最佳的立論基點。李密就在這悲愴凄涼的情感氛圍之中,從窘迫不幸的童年寫到衰微冷落的門庭,從祖母的含辛茹苦寫到自己的精心侍奉。其感情的真摯樸實、語調的壓抑凄愴,讓人動容。相信貴為天子的武帝面對這段經歷了四十年雨雪風霜的親情也會油然而生同情。
接下來第二段,李密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稱頌圣朝功德,順理成章地說到地方舉薦和朝廷征召,不動聲色地向主題靠攏。對于地方州郡的兩次舉薦,李密說“辭不赴命”的原因是因為祖母“供養無主”。表面看來輕描淡寫,但實際上力舉千鈞。它使武帝批閱此表時,不會對李密最后的懇請行為感到突然和驚怒。
總結
- 上一篇: 海力士颗粒:光威天策 Ⅱ 代 RGB 内
- 下一篇: 隐藏Wi-Fi路由器的26种智能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