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佛山祖庭
自禪宗在唐代興盛以來,禪師們常常游方學(xué)道,主要是尋師訪友,參拜善知識(shí),以求發(fā)明宗旨。當(dāng)時(shí)所謂“參方”、“行腳”,并沒有固定的去處。到唐末時(shí),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處:一是五臺(tái)山一文殊菩薩的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一僧伽大圣的圣地;三是終南山一三階教圣地;四是鳳翔法門寺一佛骨圣地。
南宋寧宗時(shí),由于史彌遠(yuǎn)的奏請,制定禪院等級(jí),有“五山十剎”的規(guī)定。
五山:杭州徑山的興圣萬福寺、靈隱山的靈隱寺、南屏山的凈慈寺、寧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廣利寺為五山。
十剎:以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萬壽寺、江寧的靈谷寺、蘇州的報(bào)恩光孝寺、奉化雪竇資圣寺、溫州的龍翔寺、福州雪峰祟圣寺、金華的寶林寺、蘇州虎丘靈巖寺、天臺(tái)的國清寺為十剎。(參見周叔迦《法苑談叢》)
在中國,菩薩信仰非常普遍,甚至超過對(duì)佛陀的崇拜。這是因?yàn)槿胧赖钠兴_似乎比涅磐的佛陀更親切,更貼近人生。在中國民間,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那種大慈大悲的。濟(jì)世宏愿,“地獄末空誓不成佛”的“六度”精神是那樣普遍地深入人心,為婦孺皆知。特別是彌勒和尚,那袒露的胸懷,嘻笑自若的神態(tài)更洋溢著釋迎“繼承人”的塵世生活氣息。
四大佛山的形成,正體現(xiàn)四大菩薩“悲、智、行、愿”大乘佛教的理想。
“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
“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tái)山;
“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峨眉山;
“愿”——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
總結(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