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论坛(天涯论坛)
文章目錄[隱藏]
- 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你,給你燦爛的自由。泰戈爾
- 《愛與自由》作者簡介及創(chuàng)作背景。
- 第一個方面:孩子通過內(nèi)心的感受認識世界。
- 其次,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性格。
- 第三,重復練習是孩子的智力體操。
愛自由論壇(天涯論壇)
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你,給你燦爛的自由。泰戈爾
【1】
我是一個10歲男孩的母親。從懷孕開始,我就關注育兒知識的方方面面,逛論壇,聽講座。我很忙,我想我學到了很多育兒理念。
但兒子出生后,我發(fā)現(xiàn)理論知識在一個揮舞著四肢哭個不停的嬰兒面前毫無用處。
這一度讓我很沮喪。養(yǎng)孩子還得聽老一輩的意見嗎?但我畢竟是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所以決定邊讀書邊養(yǎng)兒子。
于是我開始在當?shù)匾槐窘右槐镜馁I育兒書,有的是針對作者的名字,有的是被書名吸引。反正那些年,我急切地吸收了四面八方的知識。
孫瑞雪的《愛與自由》闖入了我的視野,當時的標題讓我震驚。我想給我的孩子我所有的愛,但我渴望撫養(yǎng)一個自由的孩子。
這不就是我一直期待的教育理念嗎?于是我開始仔細研究這本書的每一章,然后根據(jù)兒子的表現(xiàn)進行分析,然后明確自己應該怎么做。
比如,孫瑞雪說,兒子2歲多的時候,父親買了兩個玉米,對兒子說:“一個給你,一個給你媽媽。”結果,兒子對孫瑞雪說:“爸爸說給我這兩個玉米。”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是在撒謊,可能會馬上批評指責孩子,但孫瑞雪只是平靜地對兒子說:“爸爸說給你一個,給我一個,不是給你全部。”
然后,她觀察兒子的反應,臉上沒有做錯事的表情。她站在那里思考了1分鐘,一動不動,然后沒有表情地離開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這種情況?在這本書里,我可以找到育兒困惑每個階段的答案。
【2】
《愛與自由》作者簡介及創(chuàng)作背景。
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愛與自由、規(guī)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chuàng)始人;“完整的人,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
她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1995年,同一批知識分子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蒙特梭利教育研究會,也是中國唯一一所蒙特梭利國際學校。
后來,蒙臺梭利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近年來,她和她的團隊受邀在多個城市做公益講座,改變了很多家長對育兒的看法,也改變了很多孩子的生活。
我們以蒙臺梭利、盧梭、皮亞杰等經(jīng)典教育學和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18年高度集中的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創(chuàng)造、建構、發(fā)展和完善了“愛與自由、規(guī)則與平等”的思想理論體系和教育教學體系。
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孫瑞雪整理了自己在各地的演講,將自己的實踐教育教學經(jīng)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先后四次出版了這本書。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孫瑞雪總是用心和孩子們交談。她能看到孩子的憧憬,知道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感受孩子的苦難。
她說:“說到愛孩子,我們不能用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去對待孩子,因為我們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是我們成長的結果,這可能就是我們不愛他們。”
那么父母能從這本書里得到什么樣的育兒經(jīng)呢?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和大家詳細分解。
【3】
第一個方面:孩子通過內(nèi)心的感受認識世界。
孫瑞雪說,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心理成長的過程,不是智力成長的過程,而智力成長是依附于心理成長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這樣做,指著蘋果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大的紅蘋果。”孩子什么也沒反應,只是盯著蘋果看。
有些好動的孩子可能會在嘴里嚼蘋果,但他們不想回應父母。即使他們不看一眼,他們的父母也會很焦慮,甚至懷疑他們的耳朵是不是有問題。
一些比較焦慮的家長想帶孩子去醫(yī)院看看孩子的大腦是否正常!其實這些都是對孩子看待世界方式的誤解。
意大利學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chuàng)始人瑪利亞·蒙臺梭利認為,
兒童的感覺來源于內(nèi)部,并且兒童所有的智力是從感覺發(fā)展到概念。
當父母告訴孩子這是一個“蘋果”時,不僅要用語言描述,還要讓孩子觸摸蘋果的形狀,聞它的味道,啃它的味道。
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聽覺。孩子需要通過這些感官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然后連接概念。
只有通過這種豐富的內(nèi)心感受體驗,孩子才能逐漸對身邊的事物形成具體的感受,進而在頭腦中明確“蘋果”的概念。
正如孫瑞雪總結的那樣,
兒童內(nèi)在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幫助他認識世界。
家長不要太急于通過灌輸概念讓孩子認識世界,而是等待孩子的心智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再引導孩子感受概念,讓孩子更放松,家長也不焦慮。
【4】
其次,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性格。
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共識,人格等于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人的過程應該是培養(yǎng)人格的過程。
我們的父母現(xiàn)在最關注孩子什么?毫無疑問是學術成就。孩子們從會說話的那一刻起就被教會了閱讀,甚至讓他們在三歲之前就開始寫作。
從進幼兒園開始,我就一直在教孩子漢語拼音,10以內(nèi)的加減計數(shù),甚至更激進的家長直接給孩子報了N多個培訓班,渴望讓孩子快一點。
到了小學就更糟了。每次都得100分。如果每次都得99分,可以訓練孩子半天,讓他們分析一下為什么會輸1分。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高壓下,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差,成績也在下降。怎么了?
也就是家長只把孩子當成學習機器,不注重孩子個性的培養(yǎng),更不要說扼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也就是扼殺孩子的活力?
孫瑞雪對她的孩子說:
“生命的高貴在于,你的生命不同于其他任何生命,你對世間萬物的感知也不同于他人。”
父母要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讓孩子按照人類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成長,讓他們獨特的個性存在,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下一個愛因斯坦。
當孩子表現(xiàn)出特殊的感受能力和對事物產(chǎn)生概念的能力時,這種能力其實來源于孩子的內(nèi)心,是他的創(chuàng)造力,父母一定要照顧好而不是訓斥。
孫瑞雪特別強調(diào),
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fā)展人自身的潛力。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不想在流水線上制造“產(chǎn)品”。相反,他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引導他們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5】
第三,重復練習是孩子的智力體操。
?蒙特梭利說,如果反復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
記得兒子四歲左右的時候,特別喜歡聽卡蜜拉的故事,尤其是《我想看海》這本書。他實在聽膩了,就讓我一遍又一遍地給他讀。
經(jīng)歷過的媽媽都會明白,讀完一本卡蜜拉,基本上是口干舌燥,但是當我兒子要求再讀一遍的時候,真的是沒有希望了。
我曾經(jīng)通過讀其他書,甚至交換一集漫畫來誘惑他,但我無法讓他改變主意。這本書我已經(jīng)讀了幾百遍了,我想看看大海。
當時我不知道孩子為什么喜歡反復聽一個故事,直到看到書上說“是不斷從故事中吸收邏輯,然后是情境,最后是準確的概念。”
蒙臺梭利說:
“必須引導孩子從感覺到概念,從具體到抽象,到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
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玩同一個玩具,按同樣的順序做事,等等。,都是這樣的。首先,在不斷觸摸和感知事物后,他們對事物進行組織、分類和總結,最終產(chǎn)生一個概念。
孫瑞雪還建議,家長在給孩子建立概念的過程中,要準備不同的東西,比如,當孩子對形狀感興趣時,準備兩三種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的東西。
當孩子反復要求做某件事時,家長千萬不要隨意甚至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行為,這會阻斷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
相反,父母要有充分的耐心,陪孩子一起做,聽孩子的指令,配合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從重復的動作中獲得足夠的經(jīng)驗。
當孩子能夠反復學習新概念時,內(nèi)心世界會更加充實,進而外化為一種滿足的表達。父母的肯定肯定會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6】
蒙臺梭利曾經(jīng)說過,
兒童始于一無所知,并獨自向前發(fā)展,這就是“兒童的理性”。
孫瑞雪解釋說,
這種“理性”是指在精神胚胎指導下的一種自發(fā)的內(nèi)在程序和秩序,孩子的整個生命發(fā)展都是由他自己進行的。
父母是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也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父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這樣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做到越位和缺席。
可以說,《愛與自由》中的很多教育理念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值得年輕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學習和實踐。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论坛(天涯论坛)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童唯佳(童唯佳年龄)
- 下一篇: 杭州浴室柜定制厂家杭州浴室柜有哪些定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