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基础知识-EEGLAB学习的理论基础
ERP以及EEG相關基礎知識
ERP
事件相關電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是一種特殊的腦誘發電位(向個體呈現刺激會引起其心理活動的變化,同時其腦電活動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此誘發的電位被稱為誘發電位),通過有意地賦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義,利用多個或多樣的刺激所引起的腦的電位。
命名
不同的外界刺激方式和心理因素都會引起不同的ERP,一般可以從極性、潛伏期、分布的腦區等三個方面對ERP進行描述。而命名主要是參考極性和潛伏期。
極性也就是電位相對參考電壓的正負值,命名正向波為P(positive),負向波為N(negative).
潛伏期即從施加/撤銷刺激至波峰/波谷達到最高/低處的時間長度(以毫秒ms為單位)。10ms以內為早成分;10-50ms為中成分;50~500ms為晚成分;500ms以后為慢波。
分類
1.按刺激通道,可分為聽覺誘發電位、視覺誘發電位和體感誘發電位。
2.按潛伏期的長短,可分為早期成分、中期成分和晚期成分(刺激呈現后50 ~ 500ms)。
3.按心理性質可分為外源性成分和內源性成分。外源性成分(P1、N1、P2)與刺激的物理性質有關;內源性成分(N2、P3)與腦的認知功能有關
P300
最經典的ERP成分,與許多高級活動有關。P300受到主觀概率、相關任務、刺激的重要性、決策信心、刺激的不確定性、注意、記憶和情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P300的波幅與信息加工容量有關,潛伏期與刺激評價的難度有關。
特點
1.必須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檢測出來
2.都有其特定的波形和電位分布
3.誘發電位的潛伏期與刺激之間有較嚴格的鎖時關系,在給予刺激時幾乎立即或在一定時間內瞬時出現。
EEG
腦電(EEG):根據刺激的類型,激活腦區的定位,探測到電位的波形、波幅和潛伏期就可以對被試按鍵反應時的心理變化做出合理解釋。
大腦在工作時,神經細胞的活動會引起帶電離子的運動,從而產生微電流;微電流在頭皮表面形成微弱的電位差;腦電(EEG)裝置通過高靈敏度的電極和放大器來探測這些電位;EEG通過波幅、潛伏期和電位的空間分布和頻譜等指標提供大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
向個體呈現刺激會引起其心理活動的變化,同時其腦電活動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此誘發的電位被稱為誘發電位。但由于誘發電位的波幅十分微弱,其中混雜的大腦自發電位和實驗環境的噪音遠大于認知過程所誘發的腦電信號(誘發電位)。但因為大腦自發電位在短時間內是無規律的隨機變化,而誘發電位有其特定的波形和電位分布并且與刺激(即事件)之間具有嚴格的鎖時關系,因此采用事件相關電位范式來了解認知過程中大腦的神經電生理變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ERP基础知识-EEGLAB学习的理论基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折叠屏、智能汽车和HMS:一场关于数字生
- 下一篇: ipv6使用免费的DDNS(dyn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