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干到抱团,一个乡村里的“穷棒子社”树了啥?——再悟西铺“三条驴腿”的时代意义
原標題:從單干到抱團,一個鄉村里的“窮棒子社”樹了啥? ——再悟西鋪“三條驢腿”的時代意義
古語有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而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根。古往今來,凡是與土地相關的事都不是小事。
在唐山有一個村子,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耕耘,卻有了不同的結果。艱苦歲月的磨礪,辛勤汗水的澆灌,不僅收獲了糧食和果木,還有榮譽和精神財富,成就了“整個國家的形象”,寫下一段輝煌的歷史。
邁出初始的步伐,不僅需要勇氣和膽量,更要有智慧和膽識。當面對現實和抉擇,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目標。關鍵時刻黨員就是帶頭人,一切從實際出發,敢闖敢干就是擔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時候,我們又來到了西鋪村,再次感悟老典型的時代意義。
王國藩:合作塑造了“形象”
一個小小的合作社,而且還是個“窮棒子社”,怎么就成了“整個國家的形象”?這是西鋪最值得說的一件事。
西鋪地處遵化市城東20公里的半山區,當年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
進入位于村委會院內的“窮棒子”村史館,展廳內陳設的展品、展墻上的照片和文字,講述著當年23 戶貧農依靠“三條驢腿”辦起“窮棒子社”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往事,讓人在歷史的回溯中重溫那段苦樂與共的崢嶸歲月。
“我父親常年給地主扛長活、打短工,但是家底子太薄,一年四季填不飽肚子。窮到啥份上?全家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邵坤說。他是“窮棒子社”23戶貧農的后代。
1952年,王國藩、杜奎領導23戶貧農組建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人稱“窮棒子社”。(資料片)
新中國成立前,在地主、富農的剝削壓榨和長期戰亂的蹂躪下,西鋪村民的生活一貧如洗。新中國成立后,西鋪實行土地改革,村民的生活條件雖得到明顯改善,但許多農戶在生產、生活上仍存在諸多困難,再趕上自然災害,很快又出現了新的貧困戶。
1952年,黨中央號召農民走合作化道路,西鋪村黨支部委員王國藩和杜奎在群眾中廣泛宣傳,很快激發了農民入社的熱情。10月26日晚,王國藩、杜奎等23戶在王榮家里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有著十幾年黨齡的王國藩被推選為合作社主任。經清點,合作社財產只有230畝土地和“三條驢腿”。“三條驢腿”是指土改時分給西鋪的一頭驢,入社農戶占四分之三股份,只能社里用三天,社外用一天。一些富裕戶說:“看他們除去要飯的罐子,就是打狗的棍子,還有什么?這樣的‘窮棒子社’早晚得窮散了!”王國藩卻說:“別人笑話我們是‘窮棒子’,但我們人窮志不窮,只要有志氣,什么困難都不怕。”
“從‘窮棒子社’成立那天起,王國藩一門心思撲在社里的大事小情上,他想改變家鄉世代貧困的面貌,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窮棒子社”23戶貧農的后代、西鋪村現任黨支部書記杜合軍說。
“窮棒子社”成立后的第一個冬天,社員們打破冬閑的習慣,徒步到15公里外的山上砍柴,用換來的430多元現金解決了生產資金緊張的問題。第二年春播,社員們互相競賽,牲畜不夠就用人拉犁。到1955年,合作社擁有大牲畜52頭、大車5輛,實現總收入5萬余元,當年向國家交售余糧2700多公斤。經過幾年努力,“窮棒子社”從僅有“三條驢腿”到“肥豬滿圈、牛羊滿山”,許多富裕社都不如他們。
1956年1月1日,西鋪與東鋪、大于溝、白馬裕村組成了當時遵化縣第一個高級社——建明農林牧生產合作社,王國藩擔任高級社主任。高級社成立后,充分調動社員積極性,極大提升了生產力。“窮棒子社”的事情很快傳到中央,以“窮棒子社”發展歷程寫成的調查報告,入選中共中央辦公廳1956年1月編印的《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毛主席親自為其寫了按語,將“窮棒子社”譽為“整個國家的形象”。由此,“窮棒子社”成為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一面旗幟。
1957年2月,王國藩出席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代表大會,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金質獎章。大會閉幕式上,毛主席把一面獎旗送到王國藩手中,稱贊他是“建設共和國的功臣”。從1957年到1969年,毛主席先后10次與王國藩見面。對王國藩來說,這段幸福且榮耀的經歷讓他終生難忘,是激勵他奮斗畢生的源動力。
70多年過去了,王國藩和他的社員都走了,西鋪的生活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王國藩勤于生產、簡于生活的精神依然影響著家人。現在,王國藩住過的宅院是個極其普通的農家院,屋內柜子上擺放著毛主席跟王國藩握手的照片。在家人眼中,這張照片彌足珍貴。
回憶往事,王國藩的兒子王子華深情地說:“父親一輩子沒有享過福,但他留下的‘窮棒子’精神是最寶貴的財富,會一直激勵著我們!”
杜合軍:致富實現了愿望
“老一輩付出了那么多,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片土地不僅長出了糧食,更長出了‘窮棒子’精神。我們繼承父輩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了美好的生活拼盡全力,這是壓力,也是動力。”對王國藩當年組織23戶貧農靠“三條驢腿”辦起“窮棒子社”的歷史,西鋪村黨支部書記杜合軍感悟頗深。
在西鋪村“窮棒子”村史館,一個個寫滿滄桑的農具穿過歷史的云煙,記述著當年那段戰天斗地的往事,見證著西鋪村的前世今生。“別人笑話我們是‘窮棒子’,但我們人窮志不窮,只要有志氣,什么困難都不怕。”王國藩的這句話被張貼在墻上,時刻激勵著西鋪人勇往直前,奔向幸福生活。
作為“窮棒子社”23戶貧農的后代,杜合軍曾在外經商,憑借融入血脈的“窮棒子”精神,拼出了一片天地。有所成就的他始終惦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惦記著西鋪村的發展。杜合軍說,以前的西鋪村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王國藩組織23戶貧農成立合作社后,大家不再單打獨斗,互幫互助,摘掉了窮帽子,填飽了肚子。村民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互助組從最初的23戶壯大到80多戶,西鋪村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景象。“只要我們擰成一股繩,相互扶持,我們的生活一定能再上新臺階。”杜合軍說。
2023年8月14日,說起當年父輩們艱苦奮斗的經歷,杜合軍(中)和“窮二代”們覺得必須把“窮棒子”精神傳承下去。
2018年,杜合軍上任后,村兩委干部和村民齊心協力,實現了村內道路硬化,新建了幼兒園,不斷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廣泛探索致富良策。
“我是在合軍的指點下種植栗蘑的,現在一年四茬,收入挺可觀。”61歲的王德富同樣是23戶貧農的后代,現在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十幾歲開始憑借木工手藝討生活。隨著國家政策走進山村,山場土地分到農民手中,王德富和兄弟承包了600多棵果樹,白天外出勞作,晚上做米面加工生意,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了10多萬元的積蓄。后來,他經營過農用車,開過磚廠,現在更將老廠房改造成冷庫,經營板栗加工、油品加工和栗蘑種植等產業。“我們西鋪人骨子里有種拼勁,以前的苦日子好像就在昨天,我們絕不能再過回以前的日子。”王德富說。
山上栗樹成蔭,栗蘑長勢正旺,作坊里晶亮清澈的核桃油、苦杏仁油、香油散發著陣陣香氣。“沒想到這么個小山包底下有忒多好東西!”來西鋪村的游客時常發出這樣的感嘆。如今,西鋪村的優質農產品遠近聞名,杜合軍作為法人,成立了唐山市圣水裕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秉承“窮棒子社”互幫互助的理念,幫助村民開辟銷售渠道,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對于未來,杜合軍有著自己的打算。西鋪村的栗蘑銷售紅火,他謀劃從村里拿出一部分土地,組織村民開展栗蘑科學種植,提高產量。依山而建的西鋪村,擁有良好的旅游資源,他準備擴大山上的水面,引入旅游項目,打造旅游景點,帶動農家院經濟。“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杜合軍躊躇滿志地說。
1952年“窮棒子社”誕生,西鋪人靠自己的雙手,終結了“糠菜半年糧,祖居破草房,全家一條被,三載著一裝”的苦日子。如今,西鋪村的“窮二代”們繼承了前輩的“窮棒子”精神,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合作社”已現雛形。“我們有黨的好政策,有父輩的精神激勵,有用不完的干勁,西鋪村致富實現了父輩們的愿望。”杜合軍說。
田玉存:榜樣傳遞了力量
“記者是苦差事,采訪是一門大學問。”這是本報老記者田玉存的切身體會。他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唐山的許多鄉村有他的足跡。
1987年田玉存到西鋪采訪。當時“大包干”政策推行,西鋪作為以“合作社”聞名全國的老典型有何境遇,會怎么干?“我必須去現場看看!”強烈的好奇心和責任感促使他下鄉一探究竟。
“當深入了解后,很多地方出乎了我們的意料。”田玉存和同事扎進村里,7天里走訪了王國藩家、村書記家、村史館、村辦企業等地,看到了紡織廠、電線廠、貿易公司等企業,在田間炕頭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挖掘了很多故事。“想不到,西鋪早就開始施行了‘大包干’;想不到,西鋪1983年就有了個體戶;想不到,村辦企業就有六七個。西鋪當時又一次走在了唐山地區改革前列。”田玉存很驚喜。
“大包干”的實施,讓西鋪“活”了起來。采訪中,他們看到西鋪人的那種坦然,利用村里設施辦起了企業;他們看到有了土地自主權的農民,在農田里熱火朝天地勞作;他們看到年邁的王國藩和村干部們為村辦企業奔走,發展集體經濟……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西鋪沒有躺在之前的“功勞簿”上討生活,而是從種地打糧這種單一的生產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發展、多渠道增收,不斷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
田玉存說,搞“窮棒子社”是為了百姓過好日子,搞“大包干”也是為了百姓過好日子。西鋪一直在變,但“窮棒子”精神沒有變,干部團結群眾的作風沒有變。從王國藩到后來的幾任書記,都一心一意為百姓服務。王國藩告訴他們:“累也得跑!也要干!西鋪絕不能落后!”
“西鋪的精神,讓我很有感觸。30多年里,我一直關注農村,采訪從不敢懈怠。”田玉存說。
聊到從業的經歷,他說每一次采訪都是一個故事。
1961年5月5日,《唐山勞動日報》刊登了徐紹震關于西鋪思想政治工作的調查《思想紅 團結緊 干勁高》。
那時交通不發達,記者采訪的路顯得很漫長。一次,田玉存去遷西采訪,乘公交車、搭手扶拖拉機到了閉塞的山村。白天,他走家串戶采訪;晚上,住在生產隊的飼養棚挑燈寫稿,夜里總被驢馬的嘶叫驚醒。“用馇豬食的鍋做飯,有種特殊的味兒。”田玉存笑道。一周采訪結束后,他返回市里時不巧趕上大雨,山路難行,班車受阻。“我只好找了根樹棍,挑著采訪包翻山越嶺回單位。”他回憶,沒想到就在自己返回的前一個夜晚,家里的簡易房進了壞人,嚇壞了妻子,幸虧鄰居趕來,歹徒才逃走。“我們根本顧不上家,都習慣了。”田玉存說。
“記者不但要肯付苦,更要用心吃透政策、了解技術,把專業的工作變成通俗的文字。”田玉存回憶,一次,他到農研所采訪高粱新品種研發,聽不懂被采訪對象的專業講解,便下定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他馬上到農業局借了相關資料,利用周末埋頭惡補。下周一他再去采訪,不僅聽懂了被采訪對象的講解,還能與他順暢交流,順利完成了任務。
對于記者,他認為要傳達黨的聲音,傳遞群眾呼聲。而黨報人,則要有讀萬卷書的積累,有行萬里路的艱辛,有記錄天下事的熱忱,有“事了拂衣去”的坦然。因為黨報人的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一枚火種薪火相傳;黨報人的文章,經過歲月的檢驗,如一壺老酒歷久彌香。
西鋪在改革的大潮中擎起了一面旗幟,而老一輩報人同樣為后人樹立了榜樣,傳遞了力量。
【采訪軼事】
1.一個罐子
2023年8月14日,杜合軍將當年23戶人家用過的一個粗瓷罐子捐贈給本報報史館。
2.一幅大圖
在西鋪村村委會的路邊,有一大幅規劃建設展示圖。為了更好地記錄那段歲月,“窮棒子”歷史博物館正在建設中。
3.一張肖像
對當時的采訪經過,田玉存老師記憶猶新。這位75歲的老記者聊起來興致勃勃,神采飛揚。筆者以電子屏幕為背景,抓拍了這位黨報人的風采。
【采訪手記】
“形象”的思維
葛昌秋
西鋪很有影響,是新中國有名的典范。
在中國農業農村史上,西鋪是不能不說的村莊。從沒有土地到分有土地,到拿出土地互助,再到成為集體所有,然后又分到個人手中的時候,中國農民才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才有了小康的生活。
作為那時擁有“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西鋪人經歷并見證了這一段歷史。
其實,“窮棒子”是一個輕蔑、嘲諷的稱呼,但是經過努力奮斗,特別是偉人稱贊后,就成了“整個國家的形象”。這不僅是干出來的,還有深刻的思辨性,“窮”有窮的說法,“棒”有棒的理解。因為思維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首先說“棒子”是個好東西。
它代表著力量,是支撐,也是擔當,還是武器。它能敲響警鐘:絕不能走老路,一定敢為人先;它能敲醒頭腦:絕不能盲目干,一定審時度勢;它能敲開智慧:絕不能亂出手,一定實事求是;它能敲定目標:絕不能隨性來,一定措施到位。
其次說“窮”不是個壞東西。
窮則思變,在變革中謀求生存。熟讀鄉村哲學,從解決飯碗問題,到有溫飽日子,“三十畝地一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就成了百姓心目中的高標準,小農意識與遠大志向有挺大的距離。
窮則思干,在務實中堅定信心。打開土地賬本,從選地選種開始,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厲行勤儉節約,堅持艱苦奮斗。相信人勤地不懶,有地心才安。想當家做主人,必須甩開膀子干。
窮則思路,在辦法中獲得希望。講透莊戶道理,從各掃門前雪的單干,到互助互幫的組合,團結起來找出路,大家共同向前奔。種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做法,是要徹底改變的傳統習俗。
窮則思志,在信念中凝聚力量。把準百姓秤桿,從創業艱難困苦多,到人心齊泰山移。以人為本,講究“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只要堅持黨的領導,選好帶頭人,走群眾路線,有志者事竟成。
1998年10月,西鋪老農帶著核桃、栗子、花生等家鄉的土特產走進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慰問守護國旗的戰士們,然后登上天安門城樓放眼廣場,向國旗致敬。“窮棒子”代表進京的行動,一下引起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國旗班的戰士說,他們曾接待過許多團隊和朋友們,但接受農民的慰問還是第一次。這是中國農民的情懷。
當年23戶的后人們感慨萬千:他們守護著國旗,也有我們的一份心意,就像跟他們在國旗下站崗。沒有黨和國家的關懷,就沒有西鋪的今天,前輩的精神是最好的財富。
生活富裕了,富則思久。百姓幸福了,福則思安。但精神要傳承,奮斗不能丟。
“窮”一代,組織起來,荒山野嶺中苦干實干,讓百姓飽起來;
“窮”二代,發展起來,綠水青山中巧干慧干,讓百姓富起來。
“窮”即無窮。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永無窮盡。
“棒”即最棒。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高質量發展中,實現“三個努力建成”宏偉藍圖,實干最棒!
(照片攝影 葛昌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单干到抱团,一个乡村里的“穷棒子社”树了啥?——再悟西铺“三条驴腿”的时代意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win10强制更新无法开机黑屏-(win
- 下一篇: 原创:唐朝不良人是什么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