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原標題:讓康熙御駕親征三次的噶爾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噶爾丹,是唯一一個值得康熙親自出馬應對的敵人。噶爾丹這個人,既有一顆登頂的心,也有登頂的才能。他以驚人的軍事、政治才能,迅速崛起。他以務實的戰略,立求建立穩固的根基。他以謹慎的方略,力求在與大清的競爭中掌握主動。
換一個時代,他未必不能“登頂”。不幸的是,他遇到的是康熙。在康熙高明的打擊下,原本擁有強大實力、穩固根基、戰略主動的噶爾丹迅速喪失了一切有利條件,迅速崩潰!
驚人的軍事、政治才能,使其迅速崛起
噶爾丹,是準噶爾部首領的第六子,原本不是繼承人。因此,作為首領兒子的代表,他被派入藏學經。好歹是首領的兒子,學經也和一般人不同。他被認定為一位著名高僧的轉世,早早擁有了宗教身份。同時,在西藏期間,他一面研習經學,練習僧人武術,一面與黃教高層建立了同盟關系,獲得了黃教高層的支持。由于黃教在蒙古各部的影響力,噶爾丹的宗教身份,以及黃教宗教領袖的支持,使之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本。當然,要想成就大業,還得靠軍事才能!
1670年,他的兄長僧格被車臣汗暗殺,噶爾丹還俗后趕回衛拉特蒙古,招集逃散部眾千余騎,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創業之路。噶爾丹首先與殺害其兄長的車臣汗作戰。當時,噶爾丹僅有千余騎,而車臣汗有萬余騎,眾人都表示“兵寡地險”,建議先不要硬來。噶爾丹慷慨激昂:“進!汝等視吾槍所向!”隨即,“獨當先,越馬挺槍,最深入,斬殺百十騎,潰其軍,身不著一矢“。在他的猛烈沖擊下,車臣兵敗被殺,噶爾丹”遂為所部長“,上位!獨特宗教身份賦予的號召力,身先士卒所向無前的英雄氣概,噶爾丹以一位典型的草原領袖形象登上了歷史舞臺!旋即,他以其出眾的能力,開始擴張之路,迅速崛起!
杰出的戰略:深根固本,力求主動
噶爾丹本人有相當強的能力,身邊更有高僧指路。當時,正值大清三藩之亂,噶爾丹想趁機立刻攻清。他身邊的謀臣指出:“立國有根本,攻取有先后”。當年沙陀人很猛,一度在中原建立王朝,但根本不立,終不能成大事。成吉思汗初興時,滅國四十,有了穩固根本,才滅西夏、金,混一為尊。噶爾丹采納其言,采取了先深根固本的戰略。
他發展的具體步驟是:1、先統一天山北路的衛拉特蒙古各部;2、攻天山南路,控制回疆;3、東征喀爾喀等部,統一蒙古各部;4、與大清角逐,“混一為尊”。
從噶爾丹與謀臣的對話看,他的最終目的,是“混一為尊”,入主中原。不過,他要先在天山南北、大漠南北確立穩固統治,再與大清爭雄。一方面,他主動保持與大清的朝貢關系,在可能刺激大清時主動收手。另一方面,他分步驟推進其戰略計劃,展開擴張。
1873-1875年,經過3年反復激戰,他終于“脅諸衛拉特奉其令”。1879年,他先后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成為“博碩克圖汗”,其地位已與其祖先也先相當。1680年,他出12萬兵進軍喀什噶爾、葉爾羌,橫掃南疆,確立了對天山南路的統治,完成了其計劃中的第二步。1681-1683年,他向西進攻哈薩克,攻取了塔什干、賽里木等中亞城市,兵鋒直逼黑海沿岸。同時,他積極建設自己的根本之地,招攬人才,嚴明法度、發展生產,并大力發展火器、騎兵,力求根本穩固。
旋即,噶爾丹開始執行其第三步:進軍青海及漠北喀爾喀等部,統一蒙古各部。向東,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大清沖突了!如何對付康熙?噶爾丹也有方略:聯沙俄。當時,沙俄不但在雅克薩等地侵略大清,還進入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并侵略喀爾喀蒙古等部。噶爾丹與沙俄確立合作關系后,于1687年,率3萬軍隊,翻越杭愛山,進犯漠北喀爾喀地區,開始推行其第三步戰略。
軟肋被抓,節奏全亂,形勢被動
從噶爾丹前期的發展來看,這個人的本事非常大,換一個平庸一點的對手,噶爾丹搞不好還真能“混一為尊”。不過,他遇到的是康熙。康熙的幾個舉措,直擊噶爾丹軟肋。
1、警告沙俄,孤立噶爾丹。
噶爾丹揚言“將請兵于俄羅斯,會攻喀爾喀”。看起來,準噶爾-沙俄似乎有聯盟的可能。不過,沙俄、準噶爾,各有各的利益,并不可能成為穩固同盟。當時,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尼布楚條約》尚未簽訂,但清俄已經開始議和,康熙派遣使者警告沙俄:喀爾喀已經歸順本朝,你打喀爾喀,就是“負信誓而開兵端”。沙俄之所以在雅克薩之戰后與大清和談,就是不想徹底和大清翻臉。因此,在收到此嚴正警告后,自然不便再大力支持噶爾丹。如此,噶爾丹“聯兵沙俄”的企圖破產了。
2、利用阿拉布坦,分化噶爾丹部。
噶爾丹原本不是本部的合法繼承人,因此,噶爾丹為鞏固地位,殺了弟弟,并極力想除掉其兄長僧格的兒子。僧格的兒子阿拉布坦逃走,流落在吐魯番。康熙派遣使者,資助阿拉布坦率部西歸伊犁。噶爾丹進軍漠北后,阿拉布坦召集其父兄舊部,向眾人揭露噶爾丹的騙術,以及噶爾丹殺害兄弟侄子及族人的證據,并表示:自己得到大清的支持,大家如果擁戴他,可以聯合起來,一起推翻噶爾丹的統治。噶爾丹雖然一心“深根固本”,但畢竟連年征戰,“國中分三部輪戰”,各部負擔極大。且各部多懾于其武力而臣服,加之準噶爾本部支持阿拉布坦,因此,多有支持阿拉布坦者。
此后,噶爾丹留下的“根基”,多歸阿拉布坦所有。后來,阿拉布坦及其繼承者以此根基,與大清角逐百年(后話),不過,這些“根基”,不再屬于噶爾丹了。由此,噶爾丹不但失去了伊犁河流域的噶爾丹老巢,其對哈薩克、維吾爾地區的統治也大為削弱!同時,被噶爾丹擊敗的喀爾喀三部全部南遷!如此,噶爾丹既無法從后方獲得補給,也無法通過劫掠獲得補給,陷入困境。噶爾丹的節奏已經亂了,形勢漸入被動。
被“騙出來”的決戰
以噶爾丹的風格,他當然不愿意在這種情況下與大清決戰!康熙也深知這一點!可是,如果讓噶爾丹全師而退,回去鞏固后方,大清將錯失良機!為了“騙”噶爾丹決戰,康熙采取了“羈縻策略”。一方面,康熙調兵遣將,準備殲滅噶爾丹軍,另一方面,康熙派遣使者對噶爾丹“婉言相慰,羈縻其前行,勿怒而激之”。可是,康熙的首戰失敗了。阿喇尼率軍進攻噶爾丹,結果在烏爾齊河遭到慘敗!
此戰引起了噶爾丹的警惕,“退回二宿之地,似欲潛逃”。康熙一面繼續忽悠噶爾丹:阿剌尼等人在邊地,以你們侵入境內,不能容忍,所以與發生了沖突,與尼作戰,“朕甚非之”。為了加強對噶爾丹的“忽悠”,福全還奉命給噶爾丹送了100頭羊、20頭牛,以此“留住”噶爾丹。另一面,康熙加緊調兵遣將。兩路大軍,一路出喜峰口,一路出古北口,對噶爾丹形成戰略合圍!當噶爾丹發現上當時,為時已晚,只好放狠話:你有十萬之眾,我又何懼你!八月初一。烏蘭布通之戰爆發!清軍10萬,噶爾丹2萬余!
雖能戰多謀,但不能彌補戰略失誤
此戰,康熙原本是要親自指揮的。不過,在離京后,因患病不能前行,康熙只得返回京師,以福全統一指揮。這個變故,使康熙一戰消滅噶爾丹的計劃遇到了挫折。八月初一,福全率大軍出擊,中午,迫近烏蘭布通。噶爾丹軍部陣于山岡,將駱駝縛蹄臥地,背負箱垛,蒙以濕墊,擺成一條如城柵一般的防線,謂之“駝城”。清軍火器營也前,步騎兵在后,集中火力猛烈轟擊駝陣,噶爾丹軍則隔河相拒。
激戰半日,清軍將駝城轟成兩半后,福全指揮大軍突入,猛烈沖擊。由于地形限制,外加清軍火槍數量不足,清軍在進攻中吃了不小的虧,康熙的舅舅佟國維中槍陣亡。不過,因眾寡不敵,持續消耗下,夜晚,噶爾丹被迫撤回山上,憑險而守,清軍只得停止進攻。八月初一的戰斗,清軍憑借兵力優勢,取得了進展,但“陣亡中創者甚多”。不過,噶爾丹遠離基地,無法得到補充,再戰下去,其覆滅是可以預料的。此時,福全犯下了錯誤。
次日再戰,福全因懼怕傷亡過大,下令暫停進攻。噶爾丹知道福全也不敢急攻,將計就計,遣使求和。福全一面派人向康熙匯報,一面不再強攻。狡猾的噶爾丹趁清軍不攻,逃走了。此戰,就戰術層面而言,清軍吃了虧。(炮轟“駝城”并沒有傳說中的效果大)
噶爾丹的軍隊在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給予清軍相當殺傷,以至清軍忌憚傷亡,不敢持續進攻。而在最后,噶爾丹又以其謀略,逃出生天。可是,戰術上的成功,無法彌補戰略上的失敗。當初,早在噶爾丹進軍南疆時,就率軍12萬!如今,與清軍展開的決戰,居然只有2萬人!由于戰略上失誤,中了康熙“羈縻之計”,噶爾丹只有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清軍決戰!以至于戰術上再成功,謀略上再突出,也無法挽回失敗!
此戰,盡管噶爾丹成功逃走,但由于丟掉了所有的輜重、糧食,逃到科布多時,只有數千人了!如此,無論是回頭擊敗阿拉布坦,收回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老巢,還是繼續與大清抗衡,噶爾丹都已經無能為力了。噶爾丹“混一為尊”的夢想,事實上已經破滅了!
困獸猶斗
不過,噶爾丹始終是“有大志”之人,他依然困獸猶斗。一方面,他遣使臣服,表示永不再侵犯。另一方面,他制定了另一套方略:以言語煽動喀爾喀及內地蒙古,使首尾不能相顧,彼時可圖大事。大清得知,必然出兵。兵少,咱們就和他干,兵多,我們就退走,等他回軍,我們再回來。如此,滿清必然疲憊。其實,噶爾丹此時的方略,與當年匈奴受漢武帝重創后的方略相當。無非是利用大漠阻隔,騷擾、疲敝中原王朝而已。漢武帝晚年,就是中了這個套路,屢屢跨越大漠遠征,結果國力虛耗,武帝被迫“輪臺罪己”。
而他“兵多則退”的方略,也與明成祖時期的阿魯臺差不多。你真要來打我,“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立于不敗。由于蒙古各部與大清關系緊密,因此,噶爾丹此謀實質威脅有限。此時的噶爾丹,其實已經沒有什么機會、實力再追求“混一為尊”的夢想了。以常理而言,在大清接納其求和后,過一過安生日子,似乎更靠譜。不過,正如康熙所言,噶爾丹這種人,“必將覬伺中原,不至隕命不止”,一定會繼續干下去!
再次上當,大勢已去
遠征漠北非常費勁,一般中原王朝對這種情況,都是當作“慢性病”,不作遠征。所以,在康熙等人討論進攻噶爾丹時,“議當征者,滿朝不過三四人”,都反對遠征。康熙力排眾議,堅決遠征。同時,為了粉碎噶爾丹“兵多則退”的策略,避免像明成祖征阿魯臺一樣多征無功,康熙制定了新的方略。
第一,將計就計,將噶爾丹“吸過來”。噶爾丹一天到晚煽風點火,煽動蒙古各部叛亂。康熙令收到噶爾丹策反信的沙律假裝答應,并約為內應,誘噶爾丹過來。噶爾丹中計,進入巴顏烏蘭。第二,堵其后路,志在必滅。康熙分兵進攻,自率中路軍為大軍,另以費揚古率精銳切斷噶爾丹退路,志在必滅。噶爾丹原本以為“中原皇帝不在中國安居逸樂,乃能飛渡無水瀚海乎”,不以為備。見康熙大軍來到,未戰先怯,迅速撤退。結果,在昭莫多,遇到了包抄而來的費揚古。交戰后,噶爾丹的作戰一如既往的猛,“鋒甚銳,不可敗”。然而,噶爾丹畢竟是中計而來,拖家帶口,大量家屬、輜重留在后方。費揚古發現這一弱點,猛擊后方家屬、輜重。噶爾丹軍雖勇猛,但一則遭遇夾擊,二則家屬遭到襲擊,軍心動搖,崩潰。此戰,噶爾丹只率數十騎逃走!
超乎尋常的堅持與超乎尋常的待遇
噶爾丹仍然不死心!昭莫多之戰后,他逃到塔米爾河,又收集散眾5000余人,并召開會議,表示要抄掠清軍,進入哈密。不過,眾人都已經不愿再跟著鬧了,“無定議而散”。別人不去,噶爾丹自己去,他仍然抄掠翁金,結果,由于實力實在太弱了,被地方部隊所敗。盡管如此,噶爾丹仍無降意,仍要和康熙搞下去!而康熙,也給了噶爾丹驚人的“待遇”。康熙認為“噶爾丹窮兇極惡,不可留于人世”,并決定再次親征!噶爾丹都已敗落到如此地步了,康熙還要發起“三征”,足見康熙對他的重視!這種重視,既是噶爾丹的“光榮”,也是他的“催命符”。
由于康熙對噶爾丹趕盡殺絕的態度,各地都與噶爾丹劃清界限,不愿收留,更不可能給幫助!最后,眾叛親離的噶爾丹,一連數日“飲食俱廢”,病死了。噶爾丹死,其手下“盡降”。噶爾丹是一個有大志之人,為此,他歷經挫折,仍不放棄。他的政治、軍事才能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戰略原本也是穩當、務實的。換一個對手,噶爾丹或許真的能“混一為尊”。然而,他遇到了康熙。
政治上,康熙抓住噶爾丹的軟肋,迅速分化了噶爾丹,使其喪失苦心經營的后方,迅速陷入被動。軍事上,由于康熙的謀略,每次決戰,在哪里打,什么時候打,打多大,都由康熙牢牢把握,噶爾丹軍的戰斗力非常強,卻始終處于被動,表現雖優于清軍,但仍然一敗涂地。以此來看,噶爾丹確實有大志雄才,但比起康熙,他確實略遜一籌。輸給康熙,噶爾丹不冤。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跨年晚会谁假唱了?檀健次唱跳露破绽
- 下一篇: 学费几百万,月薪才一万……留学的性价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