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张雪峰、陶勇,谁是今年教育圈话题流量王?丨教育圈热议
原標題:董宇輝、張雪峰、陶勇,誰是今年教育圈話題流量王?丨教育圈熱議
2023年已到尾聲,回顧這一年,教育圈發生了許多大事,一些人物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和爭議。
從“深陷宮斗劇”的董宇輝,到“罵街式教育”張雪峰;
從“我本是高山”的張桂梅,到“挖呀挖翻車”的黃老師;
從才高八斗卻懷才不遇的李白,到窮困潦倒卻不愿脫去長衫的孔乙己;
@搜狐號教育 挑選了9位年度話題人物,他們的故事,令人或感動,或氣憤,或清醒,或無奈......最重要的是帶給我們思考,幫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熱點回顧】臨近年末,東方甄選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宮斗大戲”,董宇輝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最終,CEO東方小孫被迫辭職,董宇輝在完成東方甄選最后一場直播后,轉戰新東方文旅,踏上新征程。
【行家點評】通過這件事,可以和孩子講些什么呢?我們能從董老師身上學到什么呢?第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時刻”,這個時候會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只有足夠的定力才能支撐著堅持下去。第二,應當關心孩子“他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能夠長期驅動孩子并且讓他們持續投入的,唯有熱愛。第三,人和人之間沖突不可避免,不要逃避,要通過溝通去尋找共贏的解決方案。當然,共贏的前提是你得找到自己的價值!
推薦閱讀:董宇輝“小作文”事件刷屏,借這個機會可以跟孩子講些什么? @成都兒童團推薦
【熱點回顧】張雪峰可謂包攬了一年的熱搜,驚人發言一個接一個,從“新聞學是垃圾專業”到“文科都是服務業”,收獲滿滿流量,也引發了大家對專業的新思考。
【行家點評】文科真的“檔次低”?百無一用嗎?火出圈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杜素娟教授認為“文學里含有巨大的人生資源”。她通過文學來講人生,從文學的角度觀照人生,治愈了很多年輕人。我們需要考慮功利主義的實用性,也需要看到:人類前行的每一個腳印,都是文理共同作用的結果,文理分科從來都不是絕對化的割裂。
推薦閱讀:張雪峰稱“文科都是服務業”?她卻說“文學含巨大人生資源” @新東方
【熱點回顧】《我本是高山》上映后爭議不斷,有人說這是電影化的藝術表達,有人說這是胡編亂造張校長的故事!電影中“將酗酒的對象,從父親改成了母親”,“亡夫是支持張桂梅創辦女高的重要精神支柱“等情節讓很多觀眾大為不滿。
【行家點評】電影沒有呈現出張桂梅校長歷盡千辛萬苦也要堅持辦女高背后的精神內核,讓整部電影看下來有種形散神也散了的感覺。電影改編當然可以有藝術創作的空間,但電影從故事選材、臺詞表達再到表演上,并沒有將人物形象塑造得立體豐滿。張校長是一個嚴格的人,時刻拿著喇叭提醒學生們抓緊時間,但她內心又很柔軟,家訪時聽聞學生的家庭情況會落淚。電影中張校長一直逼著學生們拼命學習,不許她們放棄學業出去打工。但其實,她也并不是要求所有女孩都一定走上大學這條路,如果學生自己想清楚了,她也會尊重學生的選擇。總之看電影不如去看紀錄片!
推薦閱讀:這才是《我本是高山》:她立志用教育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少年商學院
【熱點回顧】“在小小的花園里面呀挖...”兒歌的爆火,帶紅了幼教黃老師。黃老師開了直播,直播人數常常10w+,禮物滿屏飛,不少網友對她的觀感急轉直下,并表示:黃老師的真實吃相太難看。
【行家點評】為何大家把黃老師捧到流量的神壇上,又把她拉下神壇呢?究根結底,她之所以火,是因為她是教師,人們喜歡她認真教學的樣子。而當黃老師以教師的身份出現在直播畫面里,興奮地看著“大哥們”的打賞,并連連致謝,這讓無數人產生了一種與傳統認知的撕扯感。作為最接近孩子的老師,卻傳遞出了一種“利益至上”的病態價值觀,也讓不少網友嘲諷道:怪不得現在小孩各個都嚷嚷要當網紅,這難道不是老師“以身作則”換來的嗎?
推薦閱讀:“挖呀挖”黃老師丑聞被扒,直播大哥打賞百萬后遭網爆?@潘幸知
【熱點回顧】陶勇醫生在微博中分享日常生活。吐槽生日這天女兒拍照不配合,在女兒給長輩盛飯夾菜后,還要求她洗碗。此事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陶勇醫生也被網友罵“爹味十足”。
【行家點評】讓娃洗碗本身沒毛病,但是加上色彩之后就不對味兒了。為什么非要加上淑女的標簽?還得引經據典?平時,我和孩子讀論語的時候,都會非常警惕地跟孩子說:“這只是孔子的價值觀,不一定就是對的。里面有非常多有道理的地方,也有糟粕,要批判地讀。孩子既不是寵物也不是奴才,有獨立人格,不應該為了迎合什么而存在。不過,話說回來,陶醫生是醫生,又不是道德模范,人家教育的是自己的女兒,對其“失望”,倒也不必吧。——@悅木Ivy陪娃成長
推薦閱讀:12 歲女兒生日,陶醫生讓給長輩夾菜、洗碗引爭議,爹味重為哪般@悅木Ivy陪娃成長
【熱點回顧】2023年9月,一個名為“神童張炘煬歸來”的采訪視頻火爆全網。人們駐足后發現,這個張炘煬就是曾經10歲上大學,16歲就讀博的神童,然而根據此時的采訪,網友們發現他竟然淪落為了“啃老族”。
【行家點評】張炘煬的傳奇,是超前搶跑的結果,但人生并不會因為“搶跑”而一路精彩,快進的人生剝奪了孩子的童年為代價。張炘煬透露:他知道自己聰明,天賦過人,父母的推波助瀾令他越發策馬狂奔!但這個時候,反而要慢一點,再慢一點,要拉一拉韁繩。過度追逐跳級、超前學習,其實降低了天才們的自由度,讓他們在一條道上越走越窄。越是聰明的孩子,越容易被優秀所累。這是追溯幾乎所有“傷仲永”故事共同的根源。
推薦閱讀:神童張炘煬: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藍橡樹
【熱點回顧】《長安三萬里》以唐代歷史為背景,回溯了文人高適與李白之間跌宕精彩的人生故事。跟隨故事,人們可以了解到李白一首首絕美的唐詩,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景下寫的,而李白詩酒的傳奇人生也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行家點評】詩仙李白有很多人格缺陷,甚至算得上“渣”。他是一個年輕時靠父親、中年后靠岳父的“上門女婿”;他把妻子丟在家里,揮霍無度,千金買笑,還是個超級自負的酒蒙子。雖不完美,卻更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一個浪漫至死的藝術家。李白本人崇尚嵇康、劉伶,他的身上處處能看到魏晉風骨的影子,他的行為沿襲了竹林七賢的灑脫與瘋狂。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正是李白與竹林七賢跨越時空的遙遙相望、惺惺相惜。才高八斗卻懷才不遇,不為世人所理解的狂放不羈,都是他們身上的標簽。
推薦閱讀:《長安三萬里》:48首唐詩干貨密集,中國動漫崛起!@米粒媽頻道
【熱點回顧】在高失業率、工作難找的背景下,走出校園的年輕人以魯迅筆下窮酸潦倒又放不下讀書人身段的孔乙己自嘲,認為自己就是小說《孔乙己》中“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而那一紙學歷則是“孔乙己身上的長衫”。
【行家點評】造就“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從來都不是孔乙己自己,而是一種畸形的社會現狀。如果大批學生變成現代版的“孔乙己”,那就該反思:現在的高校是不是在培養一批又一批只懂得一些理論知識的“孔乙己”?學無所用,“孔乙己”的數量自然會如過江之鯽;學有所用,一畢業就能招到心儀的工作,哪來的那么多現代版的“孔乙己”?發現大學生普遍的就業問題,不能只讓“孔乙己”簡單粗暴地“脫掉長衫”,放下面子去田間地頭做體力勞動者,而是要在宏觀調控、頂層設計方面事無巨細地校準。
推薦閱讀:把學歷當“長衫”,把大學生當孔乙己?高校育人要和就業無縫對接@微雨潤苗
【熱點回顧】某校畢業答辯中,一位蘇姓女博士生在回答評委老師提問時,被點出不足;接著這位老師又說了一句:沒事,反正顧老師肯定會把你留在高校工作的!該女博士生擁有19篇SCI論文,學術成就斐然,被指介入導師顧某的婚姻,網友戲稱此女為學術妲己。
【行家點評】研究生導師的過于集權,完全決定學生能否畢業。一個人如果對某件重要事情擁有說了算的權力,就會萌生出許多邪惡念頭,而一些價值觀崩塌的女性投其所好,送上美色,這就是學術紂王和妲己的產生。可惜網絡上全都是討伐妲己的聲音,而紂王似乎被遺忘在角落了!最難得的是那個說出皇帝新衣的評委老師,學術圈里人人自危,敢直言不諱,實屬性情中人。只不過,學術紂王實在太多,仗義執言的老師太少。打破學術獨裁制,勢在必行,否則學術妲己和學術紂王層出不窮,終將制造出一個腐朽的學術殷商帝國!
推薦閱讀:是誰造成的學術妲己和紂王?@楓語聯翩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董宇辉、张雪峰、陶勇,谁是今年教育圈话题流量王?丨教育圈热议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iPhone16将支持手写笔,苹果已经走
- 下一篇: 2023年11月考季IG/A-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