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讲座,才能真正吸引一线教师?
原標題:什么樣的講座,才能真正吸引一線教師?
本文共16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來源:中國教師報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
了解了一線教師的主流需求,教師培訓的職能部門才能設計出與之相適切的課程安排,主講者才會設計出與教師需求相適切的專題講座,進而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一線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主力軍,在針對這個群體的培訓中,教育教學專業講座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不過這類講座的效果容易受到講座內容、主講者表達水準、群體學習氛圍、教師內在驅動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其中講座內容的影響占比相對較大。
根據多年經驗,我總結了做好講座的“四少四多”。
一、 少一點堆積,多一點凝練
內容雜亂堆積、缺少主線貫穿的課堂,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莫名其妙,是低效課堂。
講座如同講課,要避免低效講堂的出現,主講者要對內容進行必要的梳理,可以借助小標題統攝講座內容,避免聽者迷失方向。
以“教學反思”講座為例,主講者可以從教學反思的內涵、角度、要點三個角度展開。其中,教學反思的角度又可以劃分出教材、教法、學法、課例、試題等多個切入點,將相關內容嵌入講座架構中使之井井有條、言之有序。
二、少一點搬運,多一點主見
引用他人觀點解釋某一個概念或術語是一種借鑒,原本無可厚非,但有些主講者對某一熱點難點問題一味引用他人觀點,至于自己怎樣想、怎么看卻沒有表示。這樣的引用實質上就是一種搬運,容易引發聽課教師的認識混亂。
如果主講者在講座過程中能夠整合別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效果就不一樣了,不僅能統整各方視聽,還有助于聽課教師辨識力的提升。
以對名詞“大概念”的講解為例,不同專家有不同的思路,其中有專家在借鑒他人觀點的同時也亮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概念就是一個詞或一句話,它不是具體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在具體知識和概念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具有本質性、統攝性和遷移性的一種思想觀念。根據大概念統攝范圍的大小,可將其分為學科大概念、主題大概念、單元大概念、課時大概念等。
這樣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讓人聽趣大增。
三、少一點空泛,多一點實例
面向一線教師的理論知識講座歡迎度較低,難道一線教師不需要理論引領?當然不是,一線教師需要的不是各種主義的空泛描述、扎堆呈現,而是深入淺出的通俗解讀,一種結合實際的具體剖析,他們關注“是什么”“為什么”之后的“怎么做”。
因此,主講者應多儲備案例,巧用實例為一線教師釋疑解惑。
比如一線化學教師對大概念統攝性的理解有困難,我們不妨用“競爭”這個實例去加以闡釋:“競爭”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大概念,是因為“競爭”能夠把萃取、蒸餾、化學鍵、化學平衡、電離平衡等零散知識有效整合起來。
有了生動的實例詮釋,抽象的概念就轉化成了具體形象。
四、少一點老套,多一點更新
定期升級才能確保電腦高效運行,面向一線教師的講座也要及時更新、不斷完善,一個案例講多遍、一套課件用多年的講座一定會讓聽眾倒胃口、打瞌睡,只有內容不斷更新、思路不斷創新才會贏得掌聲、引發共鳴。
曾經有一位執教過幾十節省級以上優質課的特級教師,他在做“優質課打磨”專題講座時只用近期自己在各種研討活動中的展示課例,這種“喜新厭舊”的選材方式就是對講座內容的改良升級,值得學習借鑒。
了解了一線教師的主流需求,教師培訓的職能部門才能設計出與之相適切的課程安排,主講者才會設計出與教師需求相適切的專題講座,進而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封面人物 | 改革必須雷霆王萬鈞嗎?這位校長的“溫暖變革”更加動人心弦”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样的讲座,才能真正吸引一线教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7届藤校新生画像出炉!e人狂喜,原
- 下一篇: 为什么你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那些坑人国际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