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斯多葛哲学?
原標題:今天,我們為什么要讀斯多葛哲學?
處在邊緣的斯多葛哲學
如果在普及的意義上對哲學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高調哲學”和“低調哲學”。
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哲學體系,發展成“理念論”和“實體論”兩條并行的哲學傳統,幾乎覆蓋、碾壓了其他流派。這兩條巨流奔涌到今天,不僅沒有出現枯竭的跡象,而且成為自然科學和政治哲學的“母體”。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他流派因此失去價值。因為,哲學不能以云端為坐標仰望星空,而要坐實在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基座上,優化人的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品質。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斯多葛哲學,倡導“順從自然,順從理性”,是“通天落地,低調中庸”的哲學,在歷史的正區與誤區合力之下,被擠到哲學的邊緣,成為哲學界的遺憾。
提起“斯多葛”哲學流派的創始人芝諾,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是,他有一句在學界流傳甚廣的名言:“我們之所以有兩只耳朵一張嘴,是為了多聽少說。”這位芝諾,出生于塞浦路斯島基底恩,他在護送一批珍貴染料的途中,遭遇海難,僥幸逃生,到雅典謀求生路。墮入人生最低谷的他,偶然見到一本介紹蘇格拉底的小冊子,讓他絕處逢生——不是重新獲取失去的有形財富,而是步入哲學門檻。二十年后,有了自己哲學理念的芝諾,在一所公共建筑里創辦學校,收徒授課。因為在那里可以俯瞰畫廊,聚集在此的學生被稱為“畫廊學派”。今天,我們使用這個“斯多葛”術語,是希臘語“畫廊”的音譯,而“斯多葛學派”的命名,也暗示了該哲學實用、腳踏實地的本質。她低調、落地、大眾化,雖然源頭同為蘇格拉底,但是斯多葛哲學沒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熱衷政治的宏大與強勢,在后來的發展演變中,被擠到哲學大家庭的邊緣。
《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作者: [加]唐納德·J.羅伯遜,譯者:向朝明,版本:青豆書坊|中央編譯出版社2023年5月
絕處逢生的醒悟與位高權重的沉思
貼近草根的斯多葛哲學,源于芝諾的絕處逢生,基因里飽含著關心大眾的情緒和精神指向,有“中國式禪宗”的平和,卻比禪宗落地。但是,她與“精英哲學”卻不是對應的關系,而是同時能夠適合大人物口味的精神食糧,不限于針對金字塔底座的蕓蕓眾生。
馬可?奧勒留,古羅馬“五賢帝”之一,權力不可謂不令人仰慕,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因為受斯多葛哲學的滋養,始終以普通人心態反觀自己,他把沉思所得寫入日記,在羅馬帝國隱入云煙之后,其《沉思錄》(何懷宏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七次印刷)卻留了下來,成為位高權重皇帝堅持精神自律的見證。他把“好東西作為一種好東西接受,把壞東西作為一次培養美德的機會而接受”的達觀襟懷,是上至國王下至奴隸尋求精神幸福的不二寶典。
通過《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一書([加拿大],唐納德?J?羅伯遜著,向朝明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5月版),我們既能看到作為羅馬皇帝的奧勒留,以出色的文韜武略,處理內政外交的高大形象;也感受到一個人本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者在追求精神崇高、靈魂圣潔、生活簡樸、愛民如子的“慈祥父母官”形象。
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是反思,是內視,沒有絲毫的自我標榜,是最切近真實的感情流露,也是最嚴酷的自我剖析。奧勒留的《沉思錄》,是自我的放飛,是情緒的舒展,是自由的幻象。作為一個帝國皇帝,他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可他又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自他少年時期被皇室收養,就開始了學習皇帝禮儀的刻板功課,登基之后,采取跟養弟“分權”的方式,抽出一半身段,獲取有限的自由,養弟死后,重返全權皇帝的寶座,承擔統帥和管理帝國的重任。奧勒留以日記形式記下的沉思,其實是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打開一隙與自由和光明互換生命能量的窗口。
《沉思錄》,作者:馬可·奧勒留,譯者:何懷宏,版本:青豆書坊|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2
奧勒留的沉思,把自己還原為本質的人,沉思的果實,是他渴望在帝國推行的施政理念,但是,他又沒有推行的絕對自由。盡管如此,奧勒留仍然沒有成為一個分裂的兩面人,他把國家護衛者和個體沉思者這兩種身份融為一體,在相互生成和相互加持中,享受了心靈的寧靜和靈魂的清澈。擁有這顆柔軟心腸的人,在不得不頭戴皇冠、身披盔甲,一絲不茍地治國理政時,與借助慈善面具、圣君盔甲,卻包藏殘忍、歹毒、專斷、獨裁、冷酷之心的皇帝(如尼祿),有著冰火之別——盡管他們按照同一標準飾演同一角色,盡管他們在帝國舞臺上呈現出同樣的形象,但他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以及釋放出來的信息、所形成的氣場,是有天壤之別的。
《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一書,對奧勒留在光鮮境況之下的自律,梳理得可圈可點,同時,對他在出師途中感染熱病,彌留之際的淡然,也做了細致刻畫。讀者借助這一場面,以時空大尺度審視人生,讓讀者感到,皇帝與平民,最終都走不出大自然的設定。既然如此,來到世上,在環境所規定的可能性之內,能夠選擇自己的心靈運行方式,能夠選擇心地善惡的指向。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善良的人,在從事一項善舉時,自己享受到的幸福,遠大于受益者獲得的幸福;與之相對的惡人,無論籌劃惡行還是實際作惡,靈魂深處都飽受折磨,惡的毒牙在加倍地撕咬著他的靈魂,而且,越是回避這種良心折磨、把惡行制造的傷害作為得意之作,對作惡者潛意識的傷害就越劇烈,這也是許多位高權重的惡棍由憎恨政敵到憎恨親信、憎恨親人,一天到晚頭不安枕、氣急敗壞的底層邏輯。為此,奧勒留指出:“和善的性情更有助于糾正一個犯錯的人。”事實上,善與惡,福與禍,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都是自己的主動選擇。
作為一個普通人,成長基座是不能選擇的,但是對善惡的選擇,自由度遠大于具有強勢背景的人。選擇善惡,其實是選擇幸福與痛苦。這本來是最普通不過的常識,是與生俱來就應該有的覺悟,因為強人表現出來的外在光鮮,致盲了許多人的雙眼,使他們在羨慕和追求強人的特權時,失卻了善惡選擇的心智。斯多葛哲學,盡管沒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哲學波瀾壯闊,但是在“養心求福”的意義上,遠比高大上的哲學更接近人性本身。
塞涅卡哲學的當代性
美國哲學家大衛?菲德勒博士的《與塞涅卡共進早餐》(譚新木、王蕾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年11月版),以輕松愉快的文筆,全面介紹了塞涅卡哲學思想的全貌,讓人讀來時而擊節,時而莞爾,時而沉思,有“相見恨晚”的感嘆。
塞涅卡是斯多葛哲學家庭中最有才華、最具人性化的人物。他是古羅馬元老院元老,集政治家、雄辯家、哲學家、悲劇作家于一身,曾任帝國會計官和司法事務執政官,做過暴君尼祿的家庭教師與顧問。在他68歲那年,被尼祿羅織罪名并逼他承認,賜以自盡。
塞涅卡的悲劇作品,因為前有索福克勒斯,后有莎士比亞兩座高峰,在歐洲悲劇文學史上,就像斯多葛哲學一樣,也被擠到邊緣角落。但是,他的書信,卻成為思想史和哲學史上的名篇。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讀者推崇備至的《傅雷家書》,沒能真正走出國門,原因是作者的下筆初衷與感情投射,與塞涅卡有著明顯區別。
通過菲德勒博士的《與塞涅卡共進早餐》,我們看到,哲學家并不是一本正經地板著臉說話,在跟同儕寫信時,塞涅卡是那么和藹可親,春風化雨,為人著想,知無不言。今天,我們通過閱讀塞涅卡的書信,感到文史哲應該互通。因為,重思辯的哲學,有專門術語,歷史能夠為其劃分維度,文學則有助于對哲學的理解,在輸出和表達自己的哲思時,能夠把哲學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也許,塞涅卡的哲學書信,之所以跨越兩千年仍有親和力,與他身兼劇作家的語言駕馭能力,有著直接關系。
當然,僅僅是語言的舒展和美感,塞涅卡的書信并不能成為名篇,是他對政治、人情、生命的洞見體現出來的價值使之走向不朽。他所審視和分析的世界,雖然是兩千年前,但是他對人性底層邏輯的剖析,好像是針對今天的我們。塞涅卡以對朋友負責的古道熱腸,針對具體的人事糾結,掃視了立足人性之“人”的精神狀態、價值觀念、生活追求,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盤點一下,古人的思想和學說,有的歷久彌新,有的只能作為供奉起來的遺產,而塞涅卡的哲思,讓我們仍然感到有著直抵心田的清新之氣,在快節奏的現代語境中,絲毫沒有陳舊之感,不失為解決今天心靈糾結的讀物。
《與塞涅卡共進早餐》,作者: [美]大衛·菲德勒,譯者:譚新木 /王蕾,版本:青豆書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22年11月
過一種經過考察的生活
塞涅卡說:“踐行斯多葛主義原則的人,不管他是否有這個意愿,肯定會有持續的快樂以及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伴隨左右:因為他能夠從自身挖掘出快樂,而且這快樂是其他快樂所無法超越的。”。(轉引自[美]威廉?B?歐文著,《像哲學家一樣生活》,胡曉陽、芮欣譯,2023年8月第九次印刷)在不如人意的環境中,關注哲學,也許不能改變階層固化,但是能夠實現精神的穿越和靈魂的提升,在浮躁的語境中不做內耗性的掙扎。這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而是守護人性的高貴,在冷硬的物理環境中擴展自己的精神空間,化解外來的痛苦,發掘內在幸福,尋求安身立命的支點,牢記蘇格拉底的提醒:“未經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可能是時間分配出現了偏差,靜下心來閱讀文化經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讀哲學著作,已經成為奢侈。高校哲學系的學生,學習哲學,是為了修滿學分順利畢業。畢業后,如果沒有機會當哲學教師或專業編輯,基本上都把所學知識棄之不顧,很少有人想著以此照亮人生。不知道這是哲學課程出現了問題,還是社會拒絕接納學院派的哲學所致。無論何種原因,都是精神領域的遺憾,社會一旦形成遠離哲學的風尚,必然導致心靈沙化、人格矮化、靈魂平面化,與之伴隨的,既有創造力的萎縮,也有工具理性取代價值理性的急功近利和道德滑坡。
其實,哲學并不深奧,更不高冷,她關注和指導人生,點亮心燈,生成智慧,在“形而中”的段位思考具體問題。真正的哲學,不追求高蹈,不故弄玄虛,不居高臨下,不強加于人。尤其是低調的斯多葛哲學,這個前后延續了五六百年的流派,沒有一個人自稱圣人,后學也沒追認任何一個前賢為神為圣,即便身為超級帝國皇帝的奧勒留,仍然降格為平民思維,基于人性層面思考國家大事。這樣的哲學,才讓人感到親切。
改變現狀是人類的天性,如果一個人接受了哲學的引導,就會追求自己考察過的生活,縱然改變不了外部環境,也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貪得無厭,不跟有悖于自己價值觀的人死磕。位高權重者,不乏責己之心和容人之量,踐行慈悲之舉;身份卑微,絕不奴顏婢膝和自暴自棄,力戒破罐子破摔。如此,就找到了自己,在經過自己考察過的生活里,遠離傷害,樂享人生。
撰文/楊傳珍
編輯/張婷
校對/柳寶慶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斯多葛哲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胡洪侠|为什么要有旧书店?
- 下一篇: 为什么今年要领百岁福,这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