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国记者讥讽周总理:为何用美国钢笔?总理的回答让记者颜面扫地
原標題:美國記者譏諷周總理:為何用美國鋼筆?總理的回答讓記者顏面掃地
周總理是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部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曾評價他是自己60年公職生涯中遇到的“最有魅力的人”,后者在自己的《論中國》一書中這樣描述周總理:
他個子不高,風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豐富。他能以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壓倒談判對手,能憑直覺猜到對方的心理活動。他智慧超群、學識淵博,道德高尚。盡管在談判中不像戴高樂那樣辭藻華麗,滔滔不絕,但是無論你與他談論歷史、哲學,或者是進行戰術性辯論,他都可以妙語如珠,對答如流。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面對美國記者時則說:如果你們認為我是難以對付的話,那你們就等著與周恩來打交道吧。
在外交方面,周總理似乎是一個天生的奇才。事實上,他只是在二十年代有過短暫的出國留學經歷,更多的辯論技巧,都是在后天的實踐中磨煉出來的。
每一次與外國人打交道,周總理都會事先把對方了解透徹。七十年代尼克松訪華之前,基辛格曾經斷言“他(周總理)早已經對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狀況了如指掌”。
因此每當有人想在外交場合上刁難周總理,結果往往是弄得自己大出洋相。
一、周總理輕松化解美國記者的刁難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幾名西方記者不自量力,想在記者招待會上對周總理發難。試圖通過一些刁鉆的問題讓中國領導人難堪,沒想到最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文章標題中提到的事情,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這件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后。
某一次,周總理參加了一個記者招待會。會上有很多外國記者不斷地向周總理提出各種刁鉆的問題,其中有一個美國記者,眼看別人都問得差不多了,就琢磨著自己要問點“花樣”來。
那個時候美國人剛在朝鮮吃了敗仗,心里對中國還是抱著怨氣的。當時這名美國記者就一心想要問出一個問題,讓周總理難堪。
這名美國記者伸長脖子在現場左瞄右看,偶然發現周總理的桌子上擺著一支“派克”鋼筆。這種鋼筆是美國生產的高檔貨,當年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在外交場合上都會用到它。
只見這名美國記者忽然走上前,指著桌子上那一支“派克”筆,面帶興奮之色說道:“請問總理先生,你為何會珍藏一支美國產的鋼筆呢?”
美國記者的這番話,顯然是在吹噓他們的“美國制造”,同時譏諷中國的國家領導人也在“追捧洋貨”。我們中國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有了自己的國民鋼筆品牌——“英雄”鋼筆。
美國記者心想,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口口聲聲要打倒美帝國主義,結果領導人不用自己的“英雄鋼筆”,卻去用帝國主義國家生產的“派克”鋼筆,這是不是有點兒說不過去呀。
發問之后,美國記者就美滋滋地等著周總理下不來臺呢。沒想到周總理卻轉過頭來,面帶微笑地看著他說:
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那名美國記者聽周總理這么一說,臉都綠了。他本來是想借這支鋼筆讓他們美國露個臉,沒想到最終讓美國出了丑。
不過周總理還是不想讓這個美國記者太難堪,于是他又假意夸了幾句“美國制造”的質量就是好啊。但是這樣一來,這個美國記者就更加覺得無地自容了。
因為周總理說這支筆的質量好,是建立在他的確“使用過”這支鋼筆的基礎上的。而他之所以會使用這支鋼筆,恰恰就是因為,它是一支在戰場上從美國軍人手里取得的“戰利品”。
美國記者一想到這些事情,頓時自覺無趣,于是只能悄悄地退進人群里,然后不聲不響地溜走了。
二、周總理巧妙應對外國記者各種刁難
關于周總理巧妙應對外國記者的事例,還有幾則。其中一件事情是,某一次有美國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
一九四九年剛剛解放的時候,國內一度還是有妓女的。但是毛主席和周總理發現這個職業剝削婦女,又造成很多家庭破碎,太不人道了,于是決定將其取締。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國家正式明令取締風俗業,讓所有的妓女“從良”。部分西方國家有專門的“紅燈區”,他們那邊的“妓女”是合法存在的。
西方人認為這個東西禁止不了,或者根本就不應該禁止,因此美國記者對于中國查禁妓院的行動十分關注。
提問的美國記者,根本不相信中國能完全禁止這類從業者。與此同時,這個記者還壞心眼兒地給周總理挖了一個大坑。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中國臺灣并沒有禁止。假如周總理說“我們中國已經徹底禁掉了這個行業”,那么就等于承認臺灣不屬于中國了。
可是周總理是多么有智慧的人啊,美國記者一張嘴,他就知道對方打的是什么鬼主意,于是周總理回答說:“有。”
美國記者沒想到周總理這么快就承認了,正想追問周總理是不是承認中國禁黃的行動失敗了呢?結果周總理又接著說:“中國的妓女在我國臺灣省。”
還有一則周總理對付外國記者的典故,是關于一名外國記者問我們中國的銀行里有多少存款的。
這件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起因是一九五八年前后中蘇交惡,蘇聯斷了對中國的所有援助,又與西方世界一起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
從一九五八年開始,中國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由于嚴重的天災,老百姓的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后來中國好不容易挺過來了,經濟在慢慢地恢復。這個時候,就有外國記者在外交場合向周總理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很顯然,這位外國記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所以他很想知道,中國的銀行里到底還有沒有錢。像這種涉及國家機密的問題,我們當然不可能直接告訴他。
但是周總理也不想“生硬”地拒絕這位好奇的外國記者的請求,于是周總理就故意賣了個關子說:“如果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資金的話,那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在場的外國記者一聽,全都愣住了。他們早已經想到當時的中國很窮,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知道,周恩來總理絕對不可能直接告訴他們,現在的中國有多窮。
果不其然,最后周總理含笑對大家解釋道: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面額主要有十元、五元、兩元……這些面額合計起來,剛好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還有一次,有一個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周總理:“中國的路明明是人走的,為什么叫‘馬路’”。
中國的路之所以叫“馬路”,本來是因為過去我們路上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外國記者故意這樣問,是想把中國人和“馬牛”一樣的動物劃上等號,試圖羞辱中國人。
因此周總理沒有從正面向這位記者解釋“馬路”的來歷,而是巧妙地回答他:“因為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道路,所以我們的路,就叫‘馬路’”。
于是就這樣,周總理通過自己超高的智慧和語言技巧,又一次巧妙地避開了外國記者設下的陷阱。
結語
基辛格曾經在給尼克松撰寫的一份報告里面提到,周總理在談判的時候,最擅長用一種“迂回”的策略與對手交談。
表面上看,周總理的談話似乎已經偏離了主題,但是事實上他最后都會繞回來。這樣的談話方式,讓習慣“直來直去”的外國記者十分頭痛。
其實,個人認為那些外國記者刁鉆地提問題,有時候的確是“故意為之”,因為他們在提問的時候會故意設下陷阱。
為了避免事后被這些外國記者拿去大做文章,所以周總理的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始終做到了“滴水不漏”,完全不給對方任何機會,難怪蘇聯的外長要說周總理“難以對付”了。
-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美国记者讥讽周总理:为何用美国钢笔?总理的回答让记者颜面扫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什么东西人们都不想吃?小学生1个字
- 下一篇: 收藏!QS前50英国大学,各有哪些优势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