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司马光砸缸”历史事实不可考证,但为何成为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
原標題:“司馬光砸缸”歷史事實不可考證,但為何成為流傳千年的歷史故事
“司馬光砸缸”故事,大約就發生在其喜歡嬉戲打鬧的孩童時期,不僅在兩宋時期被人津津樂道,甚至被官修《宋史》記載下來。
《宋史》記載: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翻譯過來:司馬光,字君實,是陜州夏縣人。他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天章閣待制。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嚴肅如同成年人,聽別人講《左氏春秋》,他特別喜愛,回家后將所聽到的講給家人,竟能說出其中的大意。從此他就把書本常常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幾乎到了不知道饑餓、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程度。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個小孩爬到了水缸上,卻一不小心失足落入缸中,淹沒在水里。別的孩子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鎮靜地拿起一塊石頭,猛地擊破水缸。水從破了的水缸中流了出來,小孩得救了。
關于“司馬光砸缸”故事演變的歷史,我們大致可以按這個時間順序:
北宋《冷齋夜話》首次提到“司馬光砸缸”。
《冷齋夜話》記載:“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于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南宋朱熹將這一故事收錄在《三朝名臣言行錄》中,于是其他書籍便進行了轉載或改編收錄。
元代《言行龜鑒》與《冷齋夜話》內容相近。特別是官修的《宋史》將“司馬光砸缸”正式編入司馬光傳,“司馬光砸缸”故事的權威性得以確立,并以不同形式得到廣泛流傳。
明代《山堂肆考》也直接取自《冷齋夜話》。
清代依照以上五個文獻一并收錄《四庫全書》。
晚清到民國,直至現代的小學教材,都是以元典《宋史》為模板,因有白話文的轉譯和演義,故內容有所損益。而《小兒擊甕圖》則延續至今,僅由“擊甕”變成了“砸缸”,從黑白變成了彩色。
司馬光生于宋仁宗天禧三年 (公元1019年),字君實,自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十五六歲精通百家之學,二十歲考中進士,為了跟任職杭州的父親離得近些便于探視,請求不任京官而去蘇州作簽判,自此正式開啟了其一生的仕途進程。
司馬光的為人行事,品德卓絕,幾乎算是道德完人,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孟子。
其一,光明磊落、忠信正直。一生6次被免官,又6次被起用,諸多事跡每一件都表明為人正直,是非分明,心無雜念,從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上自皇帝如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太皇太后,下至朋輩如范鎮、王安石、呂公著、王珪、蘇軾兄弟等,都能直言不諱、無所保留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蘇軾曾用“司馬牛”來戲稱司馬光剛直不阿的性格。宋神宗曾感慨地說:“司馬光這樣的人,如果常在我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其二,至誠盡性,一德終身。宋神宗駕崩,司馬光從洛陽前往京城奔喪,京城的衛士見到他都以手加額,向他致敬。“司馬相公回來了”人們奔走相告,爭相觀看,屋瓦被踩碎,樹枝被壓折。所到之處,百姓攔路圍觀,以致馬不能前,都說先生別回洛陽了,留下來輔佐天子,拯救黎民百姓。司馬光能夠得人心、孚眾望,在有限的執政時間內就取得了顯著政績,最關鍵的因素是其為人誠信,以誠待人接物,故天下人都對其高度信任,支持其施行的政策,人心和順,社會和睦,天下安寧,自然就容易顯出施政的效果。
其三,恭儉為生,甘于清貧。司馬光雖然官居高位,但一生儉樸自持,視奢華富貴如浮云,寫了一篇“客位榜”文,溜須拍馬、饋贈禮物的人來訪赫然看見客位榜,即使有私事相托,也難以開口了。就連和他在政見上有分歧的王安石也稱贊司馬光“實為君子也”。夫人張氏病故,為官四十余年的司馬光連安葬夫人的錢都沒有。司馬光去世遺物除了有8張稿紙上寫的奏文以及枕間《役書》一卷外,沒有任何個人的財產。
其四,以道為樂,編撰巨著。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又規勸不了王安石的所作所為,于是婉拒宋神宗安排的樞密副使要職,請求到洛陽任閑職,專心于史書《資治通鑒》的修撰。《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在洛閑居十五年,其間購地二十畝,辟以為園,名之“獨樂”,不為一時一事的得失榮辱為意,不懼人生的任何打擊,以秉道直行、不隨人俯仰為精神的最大快樂。
司馬光去世之后,大宋朝廷給予其文官最高標準、最高品階的謚號“文正”。明嘉靖年間,司馬光從祀孔廟稱“先儒司馬子”,清康熙年間,司馬光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
正是因為司馬光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成為后世的道德楷模,于是“司馬光砸缸”故事雖屬于歷史事實不可考證,但是卻成為流傳千年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從史書記載變成教材文本,最先是在明代的蒙學讀本北宋文學家楊億編寫的《日記故事》。對于“日記故事”,大儒朱熹認為兒童最早且每日聽到的童蒙故事,要反映儒家思想主導的中華傳統道德觀念,以引導兒童在日積月累中理解儒家傳統道德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在明代尊經崇儒風氣盛行,“司馬光砸缸”故事充滿了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的“仁”“智”,“司馬光砸缸”的“仁”體現為司馬光毫不猶豫地救助落水兒童的同情心和愛心,而“智”體現在司馬光能明辨救助落水同伴為善,棄同伴于危難中不顧為惡,甕與人命之間生命為重,以及快速想到用石頭砸甕讓同伴脫險的機智。
在清代,“司馬光砸缸”故事,側重寓教于學,展現司馬光超越同齡人的仁心與智慧的同時,為兒童樹立起具有優秀道德品質和超人智慧的同伴榜樣,從而滋養兒童的仁愛之心,啟迪兒童的智慧。
晚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教育被廢除,新式教育新鮮出爐,雖然八股文章沒了市場,但“司馬光砸缸”故事依舊閃閃發光。在“德、智、體”教育目標下,“司馬光砸缸”故事突出一個“智”字,體現在司馬光年幼時便能臨危難而不亂機智救人,凸顯司馬光最終能成為北宋“名相”與其“破缸救兒”有著密切因果關系。
民國時代,掀起了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司馬光砸缸”由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故事的含義進一步演變,不僅繼承過去強調的“智”,滋養仁愛之心,培養良好道德品質,更是從安全教育角度,引導兒童理解生命之重,教育兒童無論做事游戲都要小心謹慎,注意避讓危險,同時贊美見義勇為的行為。
新中國后,“司馬光砸缸”故事被賦予了全新內涵,強調司馬光是個聰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讓兒童以司馬光為智勇雙全的榜樣,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機智、勇敢的品格。
進入新世紀,2018年“司馬光砸缸”故事重新回到文言文,在表現司馬光的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的同時,重點讓兒童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共通之處,消除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在文言文啟蒙教學中感受、親近文言,弘揚故事中人物的美好品質。
從尊經崇儒的明清時期,到封建與革新并存的近代,再到日益強調創新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司馬光砸缸”故事一路走來,成為耳熟能詳、傳頌千年的經典歷史故事。
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一直綿延相傳。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司马光砸缸”历史事实不可考证,但为何成为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诗人叶芝的“怪胎姐妹”,如何重塑了20世
- 下一篇: 原创:古代屠城时,为何20岁以下的女子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