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英模型matlab,京师微课 | 北京市特级教师张红英: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例...
原標題:京師微課 | 北京市特級教師張紅英: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課例
本文約150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張紅英,北京市化學特級教師,首都師范大學附屬麗澤中學高中化學教研組長,校青訓班班主任。1990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一直擔任高中化學教學工作。“民族團結教育”進課堂研究項目化學學科組負責人,北京電視臺生活欄目特邀專家,出版個人專著《化學科學小偵探》,撰寫發表了多篇教學論文和案例。
化學學科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化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學科。即使學生將來不從事與化學相關的工作,在化學課堂中學生獲得的能力、素養也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要放眼未來,關注學生長遠的發展,以促進學生的認識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己任。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5個方面。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很多概念原理比較抽象,僅憑教師的講解、分析、推理,并不一定能使學生信服,可是用傳統實驗又無法獲得證據,而借助傳感器可以將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量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對概念原理的認識過程中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因為很多用傳感器測定的實驗要求一定的設備,而且時間較長,本期京師微課欄目帶大家來到北京市化學特級教師張紅英的課堂,看看她在《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這一課是如何通過直接展示實驗的數據圖像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的。
專家評課
支梅(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黨委書記,化學特級教師)
科學教育是教人求真,化學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教育深綜改的背景下從學科教學向學科育人發展。張紅英老師執教的《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教學課例為我們提供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范例。
首先本節課凸顯化學學科“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特有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培養。化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及其反應,看到的宏觀現象,能夠從分子、原子層次分析微觀變化過程,用化學用語符號系統簡潔的表達出來,將三重表征自如的轉換能力是學科的核心能力。
其次是高度關注證據意識的培養。張老師這段教學課例就是提出問題、師生對話、不斷追問、探求證據的過程,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對學生原有認知的挑戰還是比較大的,張老師借助傳感器將微量的變化過程圖示化,通過切實的證據幫助學生理解平衡的實質和建立的微觀過程,很巧妙的突破了難點。在建立概念的基礎上,為了強化對平衡的理解,張老師又設計了“如何促進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動?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的任務,將設計實驗、獲取證據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再次是通過應用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張老師在概念建立之后就精巧的設計了兩個應用的實例:清除鍋爐水垢和含氟牙膏防齲齒的原理。既讓學生在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理解,又能夠體會到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化學知識應用,感受到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
內容來源丨由作者提供
本期編輯丨吳楠
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张红英模型matlab,京师微课 | 北京市特级教师张红英: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基于matlab的局放仿真,基于MATL
- 下一篇: hough变换检测直线 matlab,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