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知书|无数人的远方,凭什么在阿勒泰
由作家李娟散文作品改編的迷你劇《我的阿勒泰》熱播,后勁兒濃郁,被網友戲稱“賽博吸氧劇”。雪山、河流、草場、牧民等,質樸又天然的西北邊陲,一時間成為許多人洗凈“班味兒”,療愈精神內耗的一片凈土。
李娟在夏牧場喚醒每一個人心中的阿勒泰,劉亮程在黃沙梁給每一個在時間流浪中的人一個可以認領的故鄉,“絕域之地,遠曠無巖”的樓蘭書寫歷史沉鉤……
生活永遠都在一邊拋棄,一邊繼續,一邊失望,一邊希望。就像劇中那位過著游牧生活的蒙古族女性老者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呀!”也許本期新疆人文書單,能給讀者提供精神“避難所”。
#1
我的阿勒泰
李娟 著
花城出版社 2021-8
上面是天,深藍明凈;下面是草場,一碧萬頃;森林在右邊浩蕩,群山在左邊欺負;身邊河流淙淙,奔淌不息;前面是山谷的盡頭,后面是山谷的另一個盡頭;自己的馬,自己的牛羊,自己的駱駝,在不遠處靜默...... 開雜貨鋪,當小裁縫,幫往來的牧民車衣裙,去大山深處采野生木耳;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脹的帳篷,夏季牧場上喧囂盛大的阿肯彈唱會,入冬后瓷實的迢迢雪路……
李娟的文字有種鮮活的生命力,干凈又質樸,以細膩明亮的筆觸全景式記錄北疆邊地美好,以及和母親及高齡的外婆隨牧民遷徙、流動的日常,將青春愛情、代際沖突、新舊碰撞等線索嵌入令人神往的北疆風物中,建構了一則當代社會的療愈性文本,節奏舒緩、故事散淡,純樸天然。“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呀!”李娟筆下的阿勒泰,何嘗不是供給讀者精神向往的世界。
#2
冬牧場
李娟 著
花城出版社 2023-6
哈薩克族遷徙的牧場生活是艱苦的,這種艱苦超乎我的想象。正如李娟所說,牧場和牧場之外所有人有著天塹般的距離。沒有水,要去很遠的地方找雪、背雪;所有食物都依靠放牧所得,沒有水果蔬菜,就吃烤馕、奶茶,做重體力活才會吃肉……
與艱苦的環境相比,作者筆下的人物、發生的故事卻都顯得非常的可愛、極具幽默感,以飽含深情又不失節制的文字,歷時四個月、零距離、全程記述哈薩克民族冬牧場的點點滴滴!呈現出阿爾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轉場時的獨特生存景觀。
#3
一個人的村莊
劉亮程 著
譯林出版社 2022-1
劉亮程從一棵樹木的枯榮領悟到生死無常,從一只鳥的哀鳴聯想到祖先的命運。區別于傳統鄉土書寫重描摹人物、風俗和事件,《一個人的村莊》恢復鄉村弱小生命和日常事物的主體性,以謙卑與悲憫的姿態,平等注視每一個生命。黃沙梁的風、塵土、夢、生老病死這些亙古不變的鄉村物事,在劉亮程筆下再自然不過地存在著,但又多了一層他所賦予的特殊意義。
他不是站在“體驗生活”的作家的身份來寫,而是寫他自己的村莊,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長于斯、亦必葬于斯的這一方土地。那荒野、田園、草徑、夜晚、黎明、正午……正是我們思念卻回不去的故鄉……
#4
羊角的方向是山峰
王族 著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22-6
在阿爾泰山,隨便選一座山峰,都可以看見三層顏色——最上面的積雪,是白色;中間的山巖,是褐色;最底下的樹林,是綠色。夏天,阿爾泰山脈仍有積雪,阿爾泰山橫穿亞歐,它中間段的友誼峰,四季積雪,一派銀裝素裹,至今鮮有人跡。阿爾泰山像一根鏈條,絲綢之路、阿爾泰山草原、額爾齊斯河、準噶爾盆地,都一一被這根鏈條連接,延續著草原文明。
作者通過他的語言鏡頭,記錄了帕米爾、昆侖山、阿爾泰山、天山四座山和山脈下發生的傳奇故事,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自己在新疆的旅程和見聞。我們不僅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山的巍峨,也能從字里行間捕捉到那些發生在祖國邊疆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5
和布克河
于聚義 著
新疆文化出版社 2023-9
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唐姓知青來到祖國邊陲的和布克大草原,在勞動生活中與各民族兄弟姐妹結下了深情厚誼。在牧民的呵護下,他和伙伴們學會了放牧、墾荒、引河澆灌、擴大草庫倫、科學養殖、種田、開掘地下寶藏……唐文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草原巴郎”。
作者描寫知識青年融入草原多民族的大家庭,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團結拼搏,戰勝曲折艱辛,把一個貧困縣推進富強縣行列。個體命運和時代變遷的有機結合,使作品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意義。
#6
阿娜河畔
阿舍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2023-9
“阿娜河”在他們的語言中是母親河的意思,其實就已經融入了作者對于邊疆的熱愛。就如同作者所言,兵團對她,“像一位至親之人,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不會忘記他、丟下他”。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后,幾代人都在邊疆的建設事業中為家國而奉獻、為理想而奮斗。作者以來自于山東的明雙全一家三代人為主線,串聯起了一個農場從無到有、從荒蕪到繁盛的過程,在這其中有人為了建設犧牲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人面臨著環境對自己造成的阻礙。
#7
樓蘭尼雅
王炳華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3-5
120多年前,瑞典學者斯文·赫定首進樓蘭,在他粗粗掘取、攜歸斯德哥爾摩的一百多件漢文字簡牘文書中,一片殘紙上有“絕域之地,遠曠無巖”幾個濃墨大字,書跡入目,難禁聯翩浮想。
位于羅布泊荒原上的樓蘭和位于尼雅河畔綠洲上的精絕王國,都是西域古國,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如今,早已消失在黃沙之中。文中配合大量的現場和文物圖片,對樓蘭和尼雅兩處遺址的歷史沉鉤、一百多年來的考古發掘歷程進行了詳實專業的梳理和敘述,并對作者自身曾參與的考古工作現場進行再現。向我們揭開樓蘭與精絕王國的神秘面紗,同時也展現中國新疆考古事業發展的蓬勃生氣。
#8
這里是新疆——龜茲奇妙之旅
查璇 繪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貝貝熊童書館 2023-7
觸我好像被帶入了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國度,與龜茲的歷史、文化、地理和自然景觀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
這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書,更是一本集旅行、科普、文化、故事于一身的歷史繪本。細膩的線條、豐富的色彩,獨特而富有創意插畫風格,將龜茲的文化和自然景觀呈現得栩栩如生。作者不僅生動再現古城遺址、石窟壁畫、佛教寺廟,以及那些世代相傳的龜茲舞曲和傳統文化,也提到了那些充滿智慧和勇氣的龜茲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和傳播著這片土地文明。
#9
旱域探奇湖:亞洲中部干旱區的22個湖泊
劉瑛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3-3
托勒庫勒湖:地處哈密市伊吾縣,維吾爾語為“靜謐的湖”,卻因色彩斑斕被界稱為“幻彩湖”。沙爾湖:位于哈密市南湖戈壁腹地,雖然叫“湖”,現在卻沒有一滴水,是一個干涸的湖盆。達坂城鹽湖:地屬烏魯木齊市郊,因富含鹽分被譽為“中國死海”,并成為要過把“漂浮癮”游客的樂園……
書中展示了亞洲中部干旱區特色鮮明、風景各異,且見證了地球滄海桑田變化的22個湖泊,這些湖泊中,有一些人跡罕至、與世隔絕,;有一些名聲遠揚、游人如織。書中內容集生態、文學、文化和歷史于一體,無論是大幅圖片還是作者優美的文筆,都給人唯美的享受。作者刻意回避人文屬性和人文故事,突出湖泊的自然屬性,寫的是優美的科普性散文。
#10
新疆的煙火味
李敬陽 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24-3
在新疆,湯飯明明是一種面食,為何會被稱作“飯”?關于飯和面的區分,好像是南方人分得最清楚,吃飯,只是指吃米飯,而吃面是不能叫做飯的,只能叫吃面。但是以面食為主的北方人,則無論吃米或是吃面,都一概籠統地叫做吃飯。新疆人,更是一直叫湯面為湯飯。《新疆煙火味》從新疆美食食材搭配說起,到新疆美食的源起和發展、新疆人的口味多變,最終到新疆美酒,探尋了更多關于新疆美食生動風趣的故事。
“在每一道美食的背后,也因此無不隱藏著一段又一段的文化基因與密碼。”作者在書中自序中這樣寫道。《新疆煙火味》不只是在寫新疆美食,更是以美食為引,梳理出新疆自然風光、新疆歷史的共有內核,破解新疆美食的背后密碼。
統 籌 | 錢琪瑤
編 輯 | Kean
渠 道 | 袁立聰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搜狐文化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分享轉發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知书|无数人的远方,凭什么在阿勒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自己70岁出轨小30岁女粉,还殴打
- 下一篇: 原创:巧合还是故意?杨幂新剧举行开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