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丨“洋夫子”孟巍隆:怎样向国际“摆渡”中华文化?
中新社濟南5月23日電 題:怎樣向國際“擺渡”中華文化?
——專訪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國際版執行主編孟巍隆
中新社記者 趙曉 李欣
“學術成果的翻譯和對外傳播是當前中國學界兩項至關重要又密不可分的事業。”近日,美籍“洋夫子”孟巍隆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欄目專訪時表示,培養外國翻譯團隊譯介中國學術期刊,并在海外出版發行,有助于國際讀者順暢讀懂中國,推動中外學術界溝通對話。
在山東大學執教14載的孟巍隆,熱愛中國文化,尤為“癡迷”中國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學,被學生們尊稱為“洋夫子”。他同時擔任中國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文史哲》國際版執行主編,近10年連續參與和推動該期刊的對外傳播,為中外人文社科學術界架設溝通對話的橋梁。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國際版執行主編孟巍隆。趙曉 攝
“棄武從文”邂逅人文學刊
1977年,孟巍隆出生在美國舊金山,自幼接觸華裔,使他對漢語、中國武術有著濃厚興趣。他曾在美國拜過一位姓孟的中國功夫老師,受師父賜名,有了屬于自己的中文名字——孟威龍(在中國求學期間改為“孟巍隆”)。
“武術夢”是最初吸引孟巍隆來到中國求學的核心“磁鐵”。
“大學畢業后,我曾專程到河南少林寺拜師,但沒有成功。經朋友介紹,到山東濟南學武半年,很快發現自己魁梧的身形不適合練武,也錯過了最佳鍛煉時間。”孟巍隆說,“武術夢”牽引他來到中國,但真正促使他留在中國的是古代漢語。
2002年,孟巍隆“棄武從文”,進入山東大學研習古漢語。“這完全是興趣使然。”孟巍隆坦言,外國人學習中國文言文的挑戰性非常大,但他發自內心喜歡,想弄清楚中國古代哲人的觀念和思想中所蘊含的智慧與道理。
此后近10年時間,孟巍隆從古漢語入手,埋身卷帙浩繁的中國古籍,上下求索,先后取得山東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學位、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后,孟巍隆重新回到山東大學,受時任《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邀請,一起創建了《文史哲》國際版編輯團隊,由此開啟“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新身份。
2014年,孟巍隆參加新加坡AAS-in-Asia博睿出版社《文史哲》國際版推廣會。《文史哲》編輯部供圖
組“外籍譯團”破“語言堅冰”
“國外漢學家若想有效地研習中國傳統學問和近現代學術,了解最新研究動態,必須獲取古籍、專著、學刊等‘第一手’材料。”孟巍隆稱,國外漢學愛好者、研究者獲取此類資料并非易事。
他分析有兩方面阻礙,一是空間距離問題。大部分國外漢學家沒有機會到中國長期訪問,偶爾到中國參加短期會議,也無法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二是語言障礙。國外漢學家的漢語聽讀寫能力有限,對學術語言和古文言文更難掌握,在缺少譯本的情況下,他們很難獲得一手研究材料。
為彌補上述缺憾,《文史哲》國際版于2014年應運而生,以“為中外學術界搭建溝通對話之橋”為初衷,延續《文史哲》雜志沉穩厚重的古典學術風格。每期聚焦一個國內外學界共同關注的議題,擇選中國優秀文章和理論作品進行翻譯,在國際出版傳播。
“創刊伊始,翻譯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孟巍隆解釋道,做好這項工作既要具備將學術中文翻譯成學術英文的能力,還要基本掌握,包括古漢語在內的豐富的中國國學知識。
一方面,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種,中英文翻譯極少存在一對一的轉譯功能,必須隨時領悟、消化原文,再去創造性地用第二個語種表達出來;另一方面,人文學科的理論文章含金量高,并非通俗讀物。譯者必須對中國古代哲學史、文學史、思想史等擁有綜合的認識,包括基礎的古漢語,才能讀懂原文,甚至要從微觀上了解中國史實,如典章制度、官員名稱等。
孟巍隆介紹說,《文史哲》國際版曾聘請過不同類型的翻譯人才。“比較之后發現,同時掌握中國現代漢語和國學知識(包括基礎古漢語)的外國人是最佳譯者。創刊10年來,我們組建了一支外國翻譯團隊,成員大多是攻讀漢學碩士、博士的外國人。”
孟巍隆表示,翻譯團隊成員既通漢語,能讀懂和消化中國文章;還能以國外讀者接受的行文方式,把文章譯成地道、正宗的英文。“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西方讀者讀刊物時,像在讀英文原創文章一樣,以最順暢的方式讀懂中國,不受語言障礙影響,集中精力關注文章的觀點和學術內涵。”
因強調“國際化口味”,2018年,《文史哲》國際版被全球規模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數據庫——美國Scopus數據庫收錄。2019年被收入歐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索引。
《文史哲》國際版。《文史哲》編輯部供圖
“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并重
扎根中國人文學術領域20年,孟巍隆觀察發現,中國不乏一流的學者和出色的學術成果,但長期以來,受語言、交通等障礙影響,中西方相互了解不夠、互信不足,中國缺少參與國際對話的渠道。
“培養外籍翻譯團隊譯介中國刊物,在國外出版,是《文史哲》國際版探索出的成功路徑,能有效提高‘中國學界聲音’的傳播質量和效果。”孟巍隆說。
同時也要認識到,《文史哲》雜志所涉足的領域專業性和學術性強,讀者群主要面向國外學者和知識分子,在學術層面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和學術對話,存在沒有走近普通民眾的短板。
“專著與學術期刊發表的內容偏向陽春白雪的文化討論,而普通雜志、大眾報紙、主流讀物更傾向下里巴人的文學。”在孟巍隆看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既要以學術刊物為橋,為國內外學者搭建對話交流平臺,也要對外輸出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和生活報告,滿足普通讀者群的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要講究方式方法,多一些有價值、有內涵、有意義的故事,吸引海外受眾主動關注和欣賞中國多元文化。”孟巍隆說。
受訪者簡介:
孟巍隆,英文名Benjamin Hammer,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史哲》國際版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經學、子學,古文獻整理,西方漢學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东西问·汉学家丨“洋夫子”孟巍隆:怎样向国际“摆渡”中华文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相当于现在
- 下一篇: 乔欣曾为杨洋跟张天爱吃醋?前助理发疯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