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之PPT完整文字版
微信回顧
- 433天,一億用戶
- 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新入口
- 啟動(2010年11月19日)
- 用戶數突破1億
- 1.0 1月26日
- 2.0 5月10日 語音對講
- 2.5 8月3日 查看那附近的人
- 3.0 10月1日 搖一搖 漂流瓶
- 3.5 12月20日 二維碼
- 4.0 4月19日 朋友圈 開放接口
- 4.2 7月19日 語音通話 視頻通話
用戶篇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
- 了解人性
- 了解群體心理
- 產品經理像上帝一樣,建造系統并制定規則,讓群體在系
- 統中演化
人是環境的反應器
- 我的實驗:在路上和在電腦前發的微博的區別:電腦屏幕
- (微博本身,內容)也是環境
- 微博上follow的人就是你的世界
- 朋友圈的拍照和Qzone相冊的區別
- 產品營造環境,決定用戶反應
人是懶惰的
- 懶惰導致發明
- 懶惰是創新的動力
- 案例:語音查找聯系人
時尚是驅動力
- “因為別人都在用”
- 人是跟風的
- 在互聯網產品中,“時尚”是重要驅動力
- 不要太“工具化”
人沒有耐心
- 用戶沒有耐心看你的說明書
- 如果不能讓用戶一分鐘愛上你
- 產品做好前不輕易拉用戶來你的產品
人不愛學習
- 博客的衰落。RSS?
- 馬桶閱讀理論:不要給用戶超過馬桶上看不完的內容
用戶是烏合之眾
- 《烏合之眾》
- 群體智商低于個體智商
- 互聯網產品的用戶是群體,不是個體
- 不用用對待個體的方式來對待群體,尤其是互聯網產品
重視“屌絲”用戶群
- #日有所思#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產品解決了人的“存在感”問題。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覺得自己 與人群脫節被孤立而無價值。這些產品在中國不能普及,因為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 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群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了解屌絲群生存和心理狀態入手。搞清了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群。
從日常體驗中發現本質
- Galaxy Note:時尚?方便長指甲打字
- 觸碰開關,比普通開關更貼近人的情感
- 偉大的產品應該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讓不上微博的用戶來用你的產品
- 他們才是主題用戶群,懶到連微博都不上的
- 他們就在你的身邊
- 時刻想到,他們才是你的用戶
人性化即是以己推人
- 你無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自己
- 你需要了解人最普遍的心理活動
需求篇需求是滿足人們的貪嗔癡
-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性需求
- 不在產品中參合自己的道德感
- 滿足貪嗔癡,但又要用戶“少發微信”,世界是荒誕的
- “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Steve Jobs
對新點子,99%的情況下否定是對的
- 大部分“我有個好主意”都是脫離需求的
- 不臆想需求
不要用戶說要什么就做什么
- 不直接滿足用戶需求
- 用戶需求是零散的,解決方案是歸納抽象的過程
- 用戶反饋只是幫助你了解到他們的想法
大部分新動能是可以砍掉的
- 回想一下,你們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不從同類產品里找需求
- 涂鴉重要嗎?
- 從別人的產品里,你無法深刻理解需求
不要聽從產品經理的需求
- 他們不是用戶卻自以為代表用戶
- 他們的分析過于理性
- 他們會要求你加是否在線,是否發送到手機,是否已讀,要分組,要濾鏡,要涂鴉,要多終端同步,要云端保存消息,要文字圖片視頻一起發timeline,要多頭像,要贊頭像,要有PC端,要自動導入通訊錄好友,要群名片,要……“你會用其他同類產品吧。”
需求只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
- 需求不來自調研
- 需求不來自分析
- 需求不來自討論
- 需求不來自競爭對手
從微博上感受用戶潮流
- 每天花1小時看普通用戶在微博上談論他們是如何用你的產品的
- 他們的場景、感受等
- 他們所處的時代潮流往哪里走
- 忽略評論家意見
- 等待他們說“太好玩了”
從用戶討論中發現靈感
- 微博上的用戶帖子,才是真實場景的反應
- 案例:石頭剪刀布的故事
- 已經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人類使用微信語音玩石頭、剪刀、布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產品
- 對時代潮流保持敏銳
- 從QQ到微信
滿足自己需求優于滿足用戶需求
- 你無法真正理解他人
- 你無法滿足海量的個體的個性需求
- 人同此心,從自身捕獲大眾需求
- 案例:已閱讀
- 案例:語言寫提醒,語音找人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訴求
- 需求的本質往往可以歸結為心理訴求
- 漂流瓶:滿足傾訴,好奇的心理。這是一個心理驅動的范例。人們的傾訴欲望是如此之強,不弱mail
- 如果為做交友而做漂流瓶,會把握不到本質(案例:發語音瓶,還是文字?)
心理滿足的驅動力遠勝工具甚至省錢
- 省錢的短信替代工具不會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錢的工具,可能就麻煩了
- 微信不是QQ,“微信,不只是一個通信工具”
-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滿足至上
“爽”勝過功能
- 爽! (營銷的目的是讓用戶覺得“爽”)
- 好玩!(微博評論說“好玩”就對了)
- 口碑傳播的基礎是“好玩”
- 爽是體驗。體驗比功能更易傳播
為群體效應而做:附近的人
- 案例:附近的人
- 不是為了陌生人交友,是為了好奇心
- 他們會發生什么?
- 它是有群體效應。每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觀察
- 他們第一次在現實中大規模互相看到
為群體效應而做:搖一搖
- 人們會喜歡簡單的行為動作
- 人們會對隨機好奇
- 人們會對跨空間的同類好奇
- 它有群體效應
為想法而做:朋友圈
- 想法:人人需要在朋友關注中獲得存在感,照片是手機最佳互動載體,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露好友但又要扎堆
- 一種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區
- 想法比功能重要
- 為自己要用而作
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
-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難
- 如果沒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 做多源自于不自信
- 每天砍掉幾個需求的爽,遠大于提出幾個需求
- 案例:朋友圈只能發照片,發140字的難度遠勝一張圖片
不要從戰略分析來逆推需求
- Microsoft, Nokia, Google
調研獲得需求是騙人的
- 從大量反饋看出需求是騙人的(群的需求,用戶會告訴你他們需要的是QQ群)
- 用戶反饋能幫助完善體驗,但不會告訴你要做什么新東西
- 從數據統計看出需求更是騙人的
需求來自于對群體效應的好奇
- 漂流瓶
- 附近的人
- 搖一搖
需求來自于自身需要和周邊朋友反饋
- 藍牙支持
- Web微信
- 待辦置頂
- 換手機遷移
需求來自于對當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 朋友圈:人們需要從和朋友的互動中很安全地找到存在感,并且很舒適
需求來自于對平臺的理解
- 開放平臺的接口很美
- 開放平臺的生態很誘人
- 開放平臺帶來的不確定性令人期盼
- 生態系統,而非單獨產品*
需求來自于對信息流的理解
- 訂閱平臺:讓所有信息成為可Push的
- 讓個體都能顯現
- 讓品牌通過朋友傳播*
需求來自于建立新系統
- 讓二維碼普及起來,成為入口
- 通過建立簡單規則,創作一個自運行系統,滿足人群的某
- 種心理或經濟需要
在最后一刻才決定新版本特性
- 不預先規劃版本功能,一個版本做完了,才確定下個版本
- 的需求
- 長期在腦袋中醞釀各種可能的特性
- 重要的需求會在合適的時間自己浮現
- 案例:附近的人
世界是新的
- 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
- 對當前和未來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機上的入口在二維碼
產品是演化出來的 而非規劃出來的
- 微信的每個版本該做什么,都是等上個版本發布后才確定
- 我們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產品形態。規劃是騙人的
- 每個版本的確定越后越好,取決于當時的整體用戶環境,以及對當下環境的判斷
有DNA的產品才會演化
- DNA是產品的價值觀,認知
- 如果將產品比喻為生命體的話,它是有DNA的
群體效應是社交產品的核心
- 通過對人內心欲望的洞察,建立虛擬社會的規則,引發群
- 體效應,群體在推動規則變化
- 案例:如何調戲明星
將用戶分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 做人人都愛用的產品
- 通用產品做得低齡化是不專業的體現
- 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 [/url]
先做產品結構之后才是功能細節
- 產品結構是骨骼,不可多變和復雜
- 創作從骨骼開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 案例:微信的產品結構
功能模塊之間是有機聯系的關系
- 案例:朋友圈和個人相冊
- 不為多頭像而多頭像
設計就是分類
- 分類是人類大腦的識別模式
- 分類是化繁為簡的方法之一
- PM每天都應思考如何讓事情更有條理
- 案例:微信保證只有四個底部tab
- [url=http://nihaozzb.cn/wp-content/uploads/2012/07/QQ截圖20120727152029.jpg]
抽象方能化繁為簡
- 抽象是提取實物的共有特性
- 抽象使得用簡單模型覆蓋多樣性
- 高度抽象帶來簡單化
- 案例:朋友圈內容的原子顆粒
- 案例:一個認證帳號,覆蓋名人,藝人,企業,餐飲,網媒,平媒等
越簡單的分類越易于被接受
- QQMail沒有變復雜
- 微信會升級,但結構(和界面)會保持簡單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質需求
- 案例:朋友圈該在通訊錄里做分組嗎?
- 用戶說要分組,但屏蔽幾個人才是需求
- 如果你做了分組,又沒人用了
面向場景來做設計而非功能列表
- “If you want feature X,buy a HTC/Samsung whatever instead. ”by jony
-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務于場景和整體體驗,沒有孤立的功能
- 案例:連接鍵盤,還是web微信?
- 案例:自動播放,還是駕駛模式?
面向場景,才能取舍
- 在線狀態?手機是永遠在線的
- PC版?PC版會離線,無法像短信一樣實時
- 去除人們在QQ上說”88”的習慣
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pony語)
- 案例:餐飲商家插件不可見,掃描才有
- 讓新版看不出有變化
- 只有新手才將所有(新)功能羅列在顯眼的地方
手機和PC的區別
- 手機是肢體的延伸,手機和人是一樣的(通過各種傳感器)。PC是外物,即外部環境
- 移動互聯網產品不是簡單的PC到手機的移植
- 如果沒有手機,就沒有這份PPT,(采用Evernote隨時在手機上記錄想法,電腦做不到)
- 做沒有web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不過度設計
- 做得越多可能錯得越多
- 對主干精雕細琢,對枝葉不做深
- 案例:附近的人
寧愿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
- 不為了流量而到處加入口
- 案例:會話界面左上角的編輯按鈕,為什么不可以有?
產品,還是運營?
- 做一勞永逸的事情
- 你在做Class(類型),還是在做 Instance(實例)
- 好特性不需要不斷做加法,一次成型
- 郵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的不同
- 好產品會召喚用戶(pony語)
讓用戶推動用戶
- 而非系統管理員來推動
- 案例:如何讓用戶設置頭像
極簡方能不被超越
- 案例:搖一搖。
- 于pony的回信中,“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極簡“
面向兩年后的場景來設計
- 案例:已發送狀態?2年后網絡狀態足夠好,必然是能送達的
操作的響應速度
永遠是第一體驗
- 案例:朋友圈的timeline的流暢度
??如果一個特性不能讓人興奮,不如不做
- 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需求
- 好奇心是PM的驅動力
- 邏輯的完美也是令人興奮的
- 在單點獲得口碑,而不是一些可有可無的特性(案例:QQ郵箱中轉站)
保留變化
- 不在1.0做2.0該做的
- 對不確定的,保留變化余地,先不做
- 上線是為了驗證想法,是改進的開始
- 案例:web微信,不會做大而全
- 案例:朋友圈評論的回復
如果沒有自然增長就不必推廣
- 硬導入用戶,只會給用戶留下壞印象,以后再也不來了
- KPI是好產品的副產品,不為KPI而改變產品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 如果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就先放著不做
- 案例:發錯群的問題
- 案例:群名片,群屏蔽
- 抓大場景,忽略小場景
- 非重要特性就放在設置里,放在設置里不如不做
如果解決方案非常復雜,一定是問題錯了
- 案例:視頻通話
在每個細節中體現認知
- 每一個細節都做到自己滿意
- 滿意是否就好:取決于你的水準
- 案例:“來自 iPhone”和來自“深圳”
給用戶選擇權
- 除了核心功能,都做成可卸載的插件
- 保持簡單
尊重用戶
- 保護用戶隱私(通訊錄上傳要經過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
- 不誘導用戶
- 再每個體驗點上以用戶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編輯處,加上crash后的內容保護
- 案例:系統郵件,采用真實的產品經理簽名,而非機器思維的“系統管理員”
全球只做一個版本
- 案例:郵箱
- 案例:微信國際化。微信不會做各個地區的本地化版本,
- 而保持全球一個版本
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是創新(pony語)
- 貼耳朵體驗,用手遮擋iPhone屏幕為什么不會切換到聽筒,而耳朵就可以?為什么微信能識別你的耳朵?
你的價值觀(態度)決定產品特性
- 如何決定“是否做濾鏡,怎么做?”
- 理性的分析是功利而不完美的
- 取決于你的照片的態度,生活照片是有有濾鏡更美,還是沒有濾鏡更美?
改變用戶習慣
- 電話發明一百年來,都在騷擾人
- 微信視頻通話,不允許突然呼叫別人
- 你無法重新發明電話,但可以改變打電話的方式
- 新的習慣,讓用戶更舒坦
拋棄不人性的創新
- 創新不是基于推理
- 創新是為人服務的
- “你要不計一切代價地展示聰明,還是選擇善良?”by貝索斯
- 案例:耳機的按一下開始說話(而不是按住),是不能被接受的
避免戰略行為替代真實需求
-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說明不是需求
-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說明都不行了
- 避免“拉動”。需要拉動,說明是KPI了
- 避免“導入”。需要導入,說明沒生命力
- 避免“多平臺”。不為平臺而平臺
- 避免“全面”。全面的東西是平庸的
從人出發,改變商業模式
- 讓品牌在朋友中傳播
- 媒體的電子化
- 明星如何和人一一對話?
沒有設計,只有解決問題
- 不以設計為導向
- 以用戶為導向
創新,還是抄襲?
- 你不可能重新發明電話
- 但你做的每樣事情都可以是新的
- 跟隨用戶,而非業界產品
- 用產品來說話
朋友圈的演化故事
- 反復PK各種場景
- 在頭腦中模擬群體進入后的集體行為
- 找到關鍵點,放棄枝葉(評論回復,分組,屏蔽)
自然篇自然觀
- 自然是人最本能的行為和心理反應
- 對產品的啟發:簡單,不用想
去技術化思維
- 看看IOS是如何隱藏技術的:file? Folder? Uninstall? Process?
- 復雜的技術要隱藏在極度易用性背后
- 產品是由理性搭建,卻用來表達感性
- 產品接受中不允許出現“支持”兩字
- “支持XX特性”,這是過時的產品表達
搖一搖:一連串的自然反應?讓交互模擬自然
- 用動畫效果逼近自然:朋友圈的評論彈出動畫
- 交互就是獲得反饋,盡可能產生反饋
- 產生自然易理解的反饋
單一路徑
- 一個固定哪怕更長路徑的操作,勝過提供幾個但需要用戶
- 思考的路徑
- Home鍵
- 快捷方式不重要,且不可依賴
- 不把多個功能合并到一個操作里,會增加復雜度
“酷”是未來的體驗方向
- 酷是自然而簡單的
- 案例:隔空抓圖
做三秒就會用的特性
- 去掉一切文字說明(至少隱藏)
- 案例:搖一搖的說明圖
- 清晰易懂勝過一切修飾
“管理”是不自然的
- 不讓用戶卷入到“管理”工作里
- 日歷?
- 通訊錄分組?(微博分組,GOOGLE+)
單線索最美
- 一維勝過二維
- TWITTER,微博的TIMELINE是一維的代表
- 郵件,能采用一維嗎?像TWITTER一樣讀郵件如何?
- 手機屏幕上,盡可能不在標題欄使用TAB/下拉框 增加維度
- FACEBOOK的滑動式“抽屜”設計怎么樣?
換膚是不自信的體現
- 缺乏對默認皮膚的信心,損失視覺品牌效果(WEICO等以
- 個性設計為賣點的APP除外)
- 專注做好默認皮膚
不讓用戶選擇
- 只提供一種最通用模式。
- 不提供可選的方案(如列表和瀑布可選)
- 每增加一種選擇,都讓用戶迷惑。不固定感。
再說為什么沒有“已發送”“已閱讀”
- 發條消息還要回頭看是否發出是否送達是否已閱是累贅而
- 不可接受的
- 消息帶尾巴是不簡潔不自然的
- 自然是種直覺
少比多更好
- 內容太多會破壞社區氛圍
- 朋友太多會導致社交恐懼
- 關注太多會導致缺乏吸引力
- 案例:微信不會批量導入手機通訊錄和QQ好友
- 案例:朋友圈不會導入QQ空間日志
一億用戶就是一個用戶
- 他們是相同的
- 你可以很“自然”地摹擬陳賡他們,如果你廣泛聽取他們
- 的需要,理解他們的需要
- 你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
- 心懷一億用戶
瞬間成為傻瓜用戶
- 訓練自己瞬間成為傻瓜用戶的能力
- 通過大量CE來了解人們是如何用產品的
- 從傻瓜用戶角度來體驗產品,才能發現問題
- 注重第一次體驗的感覺,用熟了就不能發現問題了
鍛煉對“自然”的直覺
- 通過對上千問題的分析來形成直覺
- 倒空自己的過往經驗,以更本性的眼光看世界。比如技術
- 控的去除
- 對復雜問題的解決,可能不來自推理,而是直覺
PM的心態
- 求知,不為自尊心而戰
- 放下情緒,才能深入問題本質
- 用數據和調研來說話
- 你的短板可能就是你的強項。比如,社交恐懼者可能知道
- 怎么做社交產品
氣質篇改變舊世界的意愿
- 我對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 (3G)一樣,不支持電話功能。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 發表于微信立項前一天
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 理念決定了你的產品的高度
- 你的態度會反映在產品的各個細節中,無可回避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 是“個”,不是“種”
- 微信和QQ的區別在這里*
QQ郵箱:常聯系?讓技術產品傳達人文意識
-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感覺
- 微信啟動畫面
“少發微信”
- 還有哪個產品會讓用戶少用?(煙除外)
- 反映你對產品和用戶的理解高度
- 不為營銷而做。雖然它會有營銷效果
讓歡迎頁成為你的產品發布會
- 新功能羅列是技術思維
- 不開線下的產品發布會
- 每個歡迎頁都是一個故事
- 是產品中為數不多的可以表達你的感受的地方
- 讓產品值得期待*
讓歡迎頁成為你的產品發布會
- 新功能羅列是技術思維
- 不開線下的產品發布會
- 每個歡迎頁都是一個故事
- 是產品中為數不多的可以表達你的感受的地方
- 讓產品值得期待*
不聽搖滾的程序猿不是好產品經理
- 搖滾意味著反傳統,人性,自由等
- 搖滾幫助找到本性的狀態,這種狀態,會反映在產品里
- PINK FLOYD和MJ的故事
- “我們不會送你iPad!”
- 有與眾不同的思維,做與眾不同的事
做人性化的廣告
- 不為廣告而廣告
- 來自用戶的感受是最好的(很多是來自用戶在微博用的原話,
- 如“微信,讓熟悉的聲音騷起來”)
- 郵箱中的微信廣告
- [/url]
找最牛的合作方
- 兔斯基
- 國家地理攝影師
- NIKE*
- [url=http://nihaozzb.cn/wp-content/uploads/2012/07/QQ截圖20120727155306.jpg]
文字反映氣質
- 產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戶在說話,反映了你的氣質
- 清晰易懂。表明你是有邏輯頭腦清晰的人
- 不討好用戶;不太高自己。把用戶當朋友
- 發面案例:發圖片的提示文字,登陸?*
一些避免使用的詞語
- 不用“吧”(“立即注冊吧”)
- 不用“哦”(“網速很慢哦”)
- 勉強用戶的句式 (“還不邀請朋友”)
- 不用“成功”(“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敗?)
- 用“你”,不用“您”
未來感
- 視覺關鍵詞:未來,科技,抽象,簡約
- 忘記中國元素
- 抽象,還是摹擬現實?
- 只有體會到簡約之美,才能應用它
- 視頻會話北京,該不該用藍天白云?(luke和pony意見)
你沒有競爭對手
- 重要的是,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他們在做什么
- 微信沒有競爭對手,也不分析競爭對手
- 他們不是我們的產品經理
- 與其關注同行,不如關注未來
作品,而不是產品
- 作品會打敗功利的產品(Steve Jobs如此評價對微軟的競爭)
- 作品渴望完美
工匠,而不是設計師
- 每天優化十個細節(自己和周圍人使用中遇到不便的地方)
- 你做的每個細節都是在創造,它包含了你的看法,思路,
- 實現方法的選擇
- 不空談設計
做有靈魂的產品
- 有靈魂:有機聯系的結構(產品結構),有肌肉(功能),有氣質(價值觀),反映敏捷(速度快),理性(邏輯清晰,交互合理),談吐(文案)。
- 像人一樣,是整體和諧而不精神分裂的
- 保持對產品的堅持甚至獨裁才能使產品不分裂。集體決策導致平庸和各個部分的分裂。但需要集體討論和理解他人意見
- 產品是有個性的。它可能不完美,但應該像手工藝品一樣外表精致,內在和諧。
讓個體更自由
- 互聯網產品應該讓個體更自由
- 微博的評論機制該如何評價?
- 個性化長尾產品是未來走向
- 工業化滿足低成本,個性化體現獨特價值
UI篇UI是通過產品和用戶交談
- 禁止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
- UI設計師禁止使用競爭對手產品,避免被誤導
- 產品經理可以體驗,但不應多用直接競爭對手產品
UI圍繞特性,而非反之
- 先特性,再UI
- 不因為一個好的UI創意而改變場景和特性
條理清晰勝過視覺表現
- 分類,還是分類!
- 分類體現在縮進關系中
- 條理清晰比快捷更重要
- 案例:對話輸入條,一行還是兩行?
只有一種式樣
- 一個應用中,為保持一致,盡可能只有一種字體,一類控件,一種式樣,一種背景……
- 多種表現讓用戶迷惑
- 盡可能用標準的界面
- 合理比個性更重要
每個界面只有一個主題
- 攝影原則:一張照片只有一個主題
- 不做二分式界面
- 突出主題
每個對話框都有一個明顯的默認按鈕
- 別讓我思考
- 案例:發送原圖令人迷惑
對最常用操作精益求精
- 滾動到最上面的自動拉取的平滑性
- 聊天背景的進化
需要文字解釋的功能不是好體驗
- 不要假定用戶會看文字解釋
- 不要假定用戶了解背景知識
- 做到不用解釋就會用
- 少用tip,像膏藥
隱藏數字
- N個照片
- N個聯系人
- 78.56%下載中
探索手機上的新交互
- 手機往往在運動中使用
- 手機是肢體眼神,有更多傳感器
- 案例:如何識別到一個屋子里的人?
- 案例:朋友圈看圖的自動縮小
鍛煉自己的審美能力
- 你的產品的美感不會超過你的審美能力
- 每個細節都會體現你的審美力
- 案例:朋友圈的下拉轉輪
- 案例:簡單的美感
謝謝
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微信背后的產品觀 Allenzhang (張小龍) 2012年8月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end/p/5521138.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之PPT完整文字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hp实现mysql查询_PHP如何实现
- 下一篇: 基于UKey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