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解放军坚持国民党60军必须留下一个建制?否则起义无效
黨中央在內戰爆發前,便定下了策,務必要爭取國民黨第60軍起義。
此軍乃云南地方部隊,世稱“滇軍”。
“滇軍”一支,清末民初,擁護共和,起事反袁,頗有風骨。
及至抗日,參與臺兒莊一戰,令倭寇膽寒,戰功赫赫。
抗戰勝利后,卻被迫征調東北,卷入內戰,與國民黨嫡系之間,恩怨難解。
60軍最終倒戈,歸入解放軍旗下,協助解放長春,堪稱居功至偉。
揭秘:為何解放軍堅持國民黨60軍必須留下一個建制?否則起義無效
為爭取滇軍努力了20年
改造舊軍隊,我黨有過許多成功經驗,其中,把國民黨滇系第60軍改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倒是別具一格,堪稱經典之作。
一般說來,舊軍隊起義后,常常被拆得七零八落,東拼西湊入了別的部隊,多少失了舊時風貌。
然而,這60軍卻得到了妥善保留,真可謂軍人骨子里那份“滇軍氣”,竟連解放軍也認可了幾分。
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這支部隊,許多人心中首先浮現的是它在朝鮮戰場上的英勇事跡。
其實,這支后來在朝鮮戰場上叱咤風云的50軍,原本就是國民黨滇系的第60軍,源自龍云麾下的滇軍,正宗的云南血統。
滇軍的歷史,繞不過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5年的“護國起義”。
早在大革命時期,黨便開始向滇軍輸送黨員,悄然進行思想上的滲透。
1927年國共分裂后,時局風云突變,大部分黨員被迫撤回,但也有少數留下,暗中活動。
到了土地革命時期,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甚至與范石生的第16軍結成了短暫的統一戰線,滇軍與革命的糾葛也由此愈發復雜。
時間跳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龍云當即號令滇軍主力組成第60軍,北上抗日。
共產黨再次派出黨員進入該軍第184師,開展抗日救亡的活動。
這一系列舉措大大推動了該師及其師長張沖的進步思想,甚至還讓人看到了滇軍脫胎換骨的可能。
可惜好景不長,共產黨地下工作暴露,國民黨當局和滇軍內的反共分子很快察覺。
1938年,張沖被撤職查辦,地下黨員大多撤離部隊,余者潛伏,繼續暗中活動。
抗戰結束,龍云被蔣介石軟禁,第60軍也失去了主心骨,喪失了戰斗意志。
加上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百般排擠,六十軍連糧餉都不及時發放,裝備更是差得離譜。
兵士們無奈,甚至開始搶奪百姓糧食,漸漸地,這支軍隊在人們口中竟成了“六十熊”。
如此看來,這60軍起義之事,也并非偶然。
倘若局勢再拖延些時日,六十軍或許連“熊”的名號都難保,直接成了潰兵也未可知。
1946年4月,國民黨滇系主力第60軍、第93軍被調往東北戰場。
東北這片白山黑水,素來是是非之地,亂象叢生,這兩支滇軍原本南方習慣了山清水秀,來到這北方苦寒之地,倒也顯得格外不適。
就在這節骨眼上,毛主席、朱德、劉少奇三位巨頭親自點將,派出了中央黨校的劉浩夫婦,帶著中央的決策,去東北專門負責策反滇軍。
此等重任,落在劉浩肩頭,也是黨的別樣信任。
劉浩到達吉林后,便火速行動起來,通過60軍內部的黨組織,展開了對中上層軍官的統戰工作。
吉林省軍區不甘落后,成立了滇軍工作委員會。
司令員周保中任書記,他與60軍軍長曾澤生同為云南人,便拿起筆來,揮灑了幾封家鄉信,溫情脈脈,鄉音勸降,效果卻出奇地好。
隨著國民黨在東北的節節敗退,60軍內部的動搖逐漸顯現。
尤其是到了長春,60軍已經被逼得無路可退,起義之念在軍中已悄然蔓延,像一股暗潮,涌動在每個軍官的心底。
此時,劉浩的任務愈發重要。
他出任東北軍區政治部前方辦事處處長,兼第一兵團政治部聯絡部長,專責60軍的策反工作。
長春被圍得越來越緊,糧草將盡,兵心思變。
滇軍上下,從軍長到士兵,眼看著解放軍的包圍圈日漸收縮,恐懼與疲憊中夾雜著期盼,起義的愿望幾乎成為全軍的共識。
曾澤生等高級將領的心早已松動,只待時機成熟,舉大旗易幟,便是水到渠成。
遼沈戰場上宣布起義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的帷幕緩緩拉開,遼西與冀東一片風聲鶴唳,東北人民解放軍的雷霆攻勢,宛如泰山壓頂,給60軍帶來了極大的震懾。
擺在曾澤生面前的,確是三條道:一是死守長春,結局大抵便是與國民黨同葬黃土。
二是向沈陽突圍,可途中兵敗如山倒,十之八九是半路夭折。
三是反蔣起義,倒還有條活路,走向新生。
曾澤生對蔣家王朝早已心生厭倦,此刻面對戰局,內心波瀾未止。
但經過數日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在9月22日晚9時許,暗暗下了決心:起義!
橫豎是個死,倒不如給自己一線生機。
曾澤生當即與幾位親信密謀,隴耀、白肇學這兩位師長,也早有此意,于是三人暗中籌劃,分別做好起義的各項準備。
到了10月14日清晨,曾澤生派出兩位得力的軍官:張秉昌與李崢先。
這二位原本在此前被解放軍俘虜,早已“棄暗投明”,如今又帶著曾、隴、白三人的親筆信,出城前往東北軍區前方辦事處駐地,去找劉浩聯系。
16日上午,第一兵團參謀長解方接見了他們二人,言辭熱烈。
代表兵團司令部表示對60軍起義的歡迎,并且提出了五點意見,要求曾澤生派出正式代表出城繼續談判。
當天黃昏,張秉昌與李崢先帶著滿滿的消息返回長春,向曾澤生匯報。
曾澤生聽罷,毫不猶豫,立刻命令李佐(60軍182師副師長)和任孝宗(60軍暫21師副師長)連夜出城。
他們趕往解放軍營地,與第一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以及劉浩密會,商討起義的具體事宜。
解放軍提出的五點要求,曾澤生一一接受:撤除對解放軍的警戒。
沿中山路(今人民大街)布防國民黨新7軍和鄭洞國的兵團司令部。
配合解放軍消滅新7軍。
扣押國民黨特務分子以及60軍52師師長李蒿及其三位團長。
與此同時,曾澤生在182師和暫21師內召集了一場氣氛凝重的軍官會議,表面上是討論“部隊前途”,其實心中早有了定數:起義,調轉槍口!
他沉聲宣布了起義計劃,命令下達之后,全場靜默,只有軍靴的細微挪動聲。
隨后,他命部隊立刻調整防線,槍口不再對著解放軍,而是對準了國民黨嫡系的新7軍。
這一刻,決定了整個60軍的命運。
回到軍部,曾澤生毫不拖延,立即扣押了潛伏在軍中的國民黨特務頭子——軍參謀長徐樹民。
這人是個老謀深算的家伙,可惜棋差一招,被曾澤生一網打盡。
接著,他又命令52師師長李蒿帶著三名團長前來軍部“開會”,一如往常,但李蒿與三位團長哪里料到,這“會”開得竟是讓他們徹底失去自由。
一到軍部,便被扣押。
到了17日清晨,曾澤生提筆給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長春守軍最高指揮官鄭洞國寫了一封正式的信函,堂而皇之地宣布了起義。
午后,劉浩進城與曾澤生面談,商討60軍起義后的細節,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
夜幕降臨,在60軍的引領下,東北人民解放軍獨6師、獨8師悄然進城,與60軍接替防線。
至18日凌晨4時,交接順利完成,60軍2.6萬余官兵有條不紊地撤出長春,前往九臺休整。
起義如此干脆利落,竟讓人幾乎來不及細想其中的驚險。
10月20日,《東北日報》大張旗鼓地刊發了解放軍總部給60軍的賀電,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這次“光榮義舉”的高度贊揚。
60軍的起義深深刺入國民黨的心臟,新7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
新7軍暫編第601師第2團最先行動,直接與解放軍接觸,商議起義事宜。
副軍長史說與參謀長龍國鈞密謀一番,終于決定放下武器,投奔解放軍。
至18日午夜,新7軍派人與解放軍接洽,解放軍第1兵團參謀長解方代表東北野戰軍,正式與新7軍代表簽署了協議。
新7軍自愿放下武器,解放軍承諾保證鄭洞國以下所有官兵的生命安全。
那些愿意留下的軍官,可以獲得工作,不愿留下的,遣返回家。
19日上午10點,新7軍全軍放下武器,解放軍順利接管長春西部,長春城宣布和平解放。
至此,吉林省大地重獲新生,吉林省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也宣告最后勝利。此戰,東北戰局徹底改寫。
從60軍到50軍
長春圍困戰,國民黨損兵折將95855人,丟棄武器彈藥無數。
這場圍困戰役,乃是我軍戰史上首度大規模施行的圍城之策,且是首次以圍困之法和平解放一個固若金湯的大城市,戰果輝煌。
此役,不僅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撤退長春、回師沈陽、全力增援錦州的如意算盤,更讓東北野戰軍得以騰出手來,專心遼西會戰,大大加速了遼沈戰役的勝利進程。
而曾澤生率部3個師共2.6萬人起義,為這場和平解放添上了一抹亮色。
和平解放長春,遼沈戰役大局既定,曾澤生此舉功不可沒。
為了將這支起義部隊成建制地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五十軍,東北軍區可謂用心良苦。
上面一聲令下,立刻從各個部隊調兵遣將,專門挑選了一些有“改造舊軍”經驗的得力人物來操刀。
徐文烈,東北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這位老手早就改造過滇軍的第一八四師,如今奉命坐鎮哈爾濱。
王振乾,遼北軍區政治部主任,曾有成功改造東北軍第一師的經驗,如今來管第五十軍的政治工作,那也是駕輕就熟。
這二人接到調令,毫不猶豫,調集起海城起義的黨員干部,繼續他們的“改造工程”。
徐文烈對這些海城起義的老伙計可謂熟悉得很,這些人早在興隆整訓時便脫胎換骨,一支支部隊被重塑得煥然一新。
他們中的精英,先后組建了三個支隊,先上前線歷練,再回到吉林軍區成立獨立第五團,任務層出不窮,個個被磨礪得精銳無比。
到了1948年8月,獨立第五團再次補充主力部隊,被編入第六縱隊第十八師。
東北軍區當時對這些起義的官兵頗為惜才,特意留了一批骨干沒有編入傷亡頻繁的主力部隊,以免他們折損過多。
這些骨干戰士卻反倒覺得是種遺憾,戰斗少了,榮譽自然也少了,心里總有點不甘。
終于,第三支隊官兵正式編入第六縱隊,那可是正兒八經的“八路軍主力”了。
一個個精神抖擻,滿臉得意:“咱現在可是正牌的八路主力了!”
從邊緣到核心,這一轉變讓他們心中無比自豪,歷史的洪流中,他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48年10月17日,解放軍代表劉浩與曾澤生會面。
這日,劉浩對曾澤生鄭重告知:起義后,60軍將被完整保留下來,編入解放軍的序列。
這消息無疑是一顆定心丸,畢竟,起義易,保留建制卻難。
曾澤生心中五味雜陳,60軍幾經風雨,如今得以保留編制,實屬幸事,也可謂是解放軍給這支起義部隊的特殊“嘉獎”。
60軍在起義后,順利幫助解放軍接管長春城,堪稱大功一件。
保留番號,既是榮譽的象征,亦是對曾澤生的認可。
此事一出,滇軍上下也稍感欣慰,畢竟,起義不是叛逃,而是正名,是歸于光明。
1949年1月2日,中央軍委正式授予這支部隊一個嶄新的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
曾澤生被任命為軍長,徐文烈為政委。
此時,部隊內部進行了全面的政治整訓,黨的組織一一健全,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從此生根發芽,50軍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
之后的50軍并未閑著。
鄂西戰役、成都戰役,這支部隊接連參戰,戰場上的硝煙未散,他們又移師湖北沙市、鐘祥一帶,轉而投身于農業生產和漢江大堤的修筑工作。
戰場殺敵也好,腳踏實地搞生產也罷,50軍的轉變從一支國民黨舊部,漸漸蛻變成一支政治覺悟與軍事作戰兼備的人民軍隊。
這一過程,既是歷史賦予的機遇,也是滇軍自我重生的契機。
“滇軍”已成為過去,但這番號下的精神,卻在新的50軍中延續著。
參考資料:
改造舊軍隊的典型范例——從國民黨第60軍到共產黨第50軍高戈里國民黨60軍起義王艷梅
點
和
說說你的看法
↓↓↓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揭秘:为何解放军坚持国民党60军必须留下一个建制?否则起义无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白云苍狗”中的“苍狗”指的是什么?这个
- 下一篇: 原创:十三爷胤祥巅峰时权力究竟有多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