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FP vs LBYL
閱讀目錄
EAFP vs LBYL
檢查數據可以讓程序更健壯,用術語來說就是防御性編程。檢查數據的時候,有EAFP和LBYL兩種不同的編程風格,具體的意思如下:
LBYL: Look Before You Leap,即事先檢查;
EAFP: It’s Easier to Ask Forgiveness than Permission,即不檢查,出了問題由異常處理來處理。
異常處理總是比事先檢查容易,因為你很難提前想到所有可能的問題。所以,一般情況下編碼時會傾向使用EAFP風格,但它也不是適應所有的情況。兩個風格的優缺點如下:
d = {} words = [‘a’, ‘d’, ‘a’, ‘c’, ‘b’, ‘z’, ‘d’] # LBYL for w in words: if w not in d: d[w] = 0 d[w] += 1 # EAFP for w in words: try: d[w] += 1 except KeyError: d[w] = 1
對于 LBYL ,容易打亂思維,本來業務邏輯用一行代碼就可以搞定的。卻多出來了很多行用于檢查的代碼。防御性的代碼跟業務邏輯混在一塊降低了可讀性。而 EAFP ,業務邏輯代碼跟防御代碼隔離的比較清晰,更容易讓開發者專注于業務邏輯。不過,異常處理會影響一點性能。因為在發生異常的時候,需要進行保留現場、回溯traceback等操作。但其實性能相差不大,尤其是異常發生的頻率比較低的時候。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涉及到原子操作,強烈推薦用 EAFP 風格。比如我某段程序邏輯是根據redis的key是否存在進行操作。如果先if exists(key),然后do something。這樣就變成2步操作,在多線程并發的時候,可能key的狀態已經被其他線程改變了。而用EAFP風格則可以確保原子性。
PS:在使用EAFP風格捕獲異常時,盡量指明具體的異常,不要直接捕獲Exception。否則會捕獲到其他未知的異常,如果有問題,你會很難去定位(debug)。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EAFP vs LBYL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自定义分页模板(银角大王版)
- 下一篇: 安装Nginx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