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心智程序你安装了吗?
原文題目:《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四)》
心智程序
大腦有兩個特征導致人類不夠理性,一個是處理信息方面的缺陷,一個是心智程序出了問題。前者可以稱為“認知吝嗇鬼”,前幾篇文章已經討論了。本期主要講心智程序這個方面。
心智程序這一概念由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大衛?帕金斯提出,指個體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的規則、知識、程序和策略,以輔助我們決策判斷和解決問題。如果把人腦比喻成計算機,那心智程序就是人腦的軟件,甚至看成是操作系統都不為過。
心智程序的問題可以歸為兩類,一個是心智程序缺陷,一個是安裝了污化的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缺陷就是缺少了某些心智程序,雖然你想理性,但是理性不了,因為沒有對應的軟件;污化的心智程序是指你雖然安裝了程序,但是這些程序是錯誤的,用這些程序去解決問題,只會讓你離理性越來越遠,比如相信占星術和筆跡學。
接下來就講幾個心智程序,如果你還沒有安裝,那趕緊裝上吧。
可證偽性
指導員做站前動員,說“只要沖鋒足夠快,就不會受傷”。你拼盡全力沖鋒,像閃電一樣,可是戰后百孔千瘡。你認為指導員說錯了,可是他卻說:那是因為你沖得不夠快,否則就不會受傷,記得下次沖快點啊。
面對如此不要臉的解釋,你無言以對,但是你已經在心里把他拉黑了。原因是他根本就沒有給出足夠快的標準,無論你沖得有多快,只要你受傷,他就會說原因是你不夠快,他的說法“永遠正確”。
同理,你家隔壁有個老王。老王相信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你和我的命運,包括他出軌,都是由如來佛祖掌控。你找不到對象,老王說這是如來佛祖在懲罰你作惡多端;某一天你找到對象了,老王說這是如來佛祖原諒你了。你想和他辯論,還沒法論,因為你永遠無法證明如來佛祖不存在。
指導員和老王的說法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說法本身就沒有可以否定它的途徑,用科學哲學的術語說,就是該說法不具有“可證偽性”。
理性的人當然不會被這類說法蒙騙,因為他們有一個理性的共識,那就是人類在認識世界上永遠都有局限性,依靠有限的經驗得出的結論并不是永恒的真理,總是存在著未來某一天被證偽的可能。而那些不具有可證偽性的說法,事實上已經否定了人類在此問題的認識上進步的可能性,這是反智的。
科學是人類最可靠的知識體系,科學理論與其它理論的區別在哪里呢?奧地利裔英國哲學家波普爾給出了一個判斷標準——可證偽性,作為驗證一個理論是不是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例如自由落體定律,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找兩個質量差距很大的鐵球從高處同時拋下,若落地時間差很多,且實驗結論可靠,那就把這個定律推翻了。
越容易構建證偽實驗,就說明該理論的可證偽性越強,證偽自由落體定律的實驗如此容易做,但全世界這么多人這么多年愣是一個成功證偽的實驗都沒做出來,就反過來說明了該定律的可靠性。
“上帝創造人”是無法被證偽的,因為就算科學提供了一個明確透徹的機制來說明人類的每一個進化步驟,這仍不能排除有個未知力量設計人的可能性。相反,只要在巖層里發現了與恐龍同時代的人類化石,進化論就會立即崩塌。事實上,進化論所判定的人類出現之前的巖層,越來越多地被考古學家挖掘分析,卻始終找不到一個有人類化石的可靠證據,這就反證了進化論的可靠性。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古代思想中沒有“可證偽”的概念,也不受形式邏輯的約束,例如“天人合一”,可它怎么個合法呢?誰都可以說幾句,但沒人能說清,而且根本沒辦法證明天人不合一,因為它根本不具備可證偽性。若只是閑聊,不具有可證偽性的說法也無傷大雅,但若是對人類實踐有指導作用的理論,不具有可證偽性就不值得相信,無法證偽的理論就是耍流氓。
基礎概率
試看一道醫學風險評估問題:
假設某種疾病由 XYZ 病毒引起,該病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假設現在有一種化驗方法可以 100% 地檢測到 XYZ 病毒。但是,使用這種化驗方法的假陽性概率為 5%。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攜帶 XYZ 病毒,通過這種化驗一定可以被發現。但是,如果未攜帶病毒的健康人接受這種化驗,有 5% 的可能性被誤診為 XYZ 病毒攜帶者。現在,從人群中隨機選取一人進行檢測,化驗結果為陽性(陽性意味著受檢者可能是 XYZ 病毒攜帶者)。那么,在完全不考慮個人信息、病史的情況下,這位受檢者攜帶 XYZ 病毒的概率為多少?
在繼續往下讀之前,請你先估算一下這道題的答案是什么?這道題考察的并非是計算能力,而是看你的解題思路是否正確。若想正確解答問題,需要結合抽象的概率信息,但是,多數人在解題時都會過分依賴具體、鮮活的個案信息, 給出錯誤的答案。
最常見的錯誤答案是 95%,而正確答案為 2%。人們極大地高估了陽性結果代表個體為 XYZ 病毒攜帶者的概率。通過貝葉斯法則可以精確地計算出正確答案。有人一聽“貝葉斯”就害怕,對數學很頭大,不要擔心,咱們僅僅進行一些簡單的邏輯推理,只要求你具有初中數學水平。
假設有 1000 個人,那么根據發病率為千分之一,可以知道其中有 1 個人是病毒攜帶者。如果其他 999 位未攜帶病毒的人全部接受化驗,由于誤診率是 5%,所以化驗結果會表明這些健康人中大概有 50 位攜帶病毒(999*5%,咱們就取個整數,近似于 1000*5%=50)。因此,在所有化驗結果為陽性的 51 位患者中,只有 1 位是真正的病毒攜帶者, 約為 2%。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很多人忽略了“患者數量極少”這一統計學證據(發病率為千分之一),而過分關注“化驗結果為陽性”這一個案證據,因為它看起來更具體、更活靈活現。
其實,我們不需要背什么貝葉斯公式,在解題時只要意識到基礎概率的重要性就足夠了。以這道題為例,在化驗誤診率很高的情況下,同時考慮到疾病的發生率極低(千分之一)這一基礎概率,就能判斷出大多數化驗結果為陽性的個體其實并沒有患病。
琳達難題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個認知學領域經常研究的著名問題:琳達難題。
琳達,31 歲,單身。她性格率真,十分聰慧。她所學的專業是哲學。在學生時代,她反對歧視、提倡社會公平,積極參與反核游行。下面,請根據事件發生概率的高低,給下列題目打分。1 代表最有可能發生,8 代表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a. 琳達是一名小學教師
b. 琳達在書店工作,平日里會參加瑜伽課程
c. 琳達是女權主義運動的活躍分子
d. 琳達是精神病學社會工作者
e. 琳達是美國婦女選民聯盟的成員
f. 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
g. 琳達是一名保險銷售員
h. 琳達是一名熱衷于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
在回答這類問題的時候,多數人會犯被稱為“聯結謬誤”的錯誤。事件 h(琳達是一名熱衷于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 是事件 c(琳達是女權主義運動的活躍分子) 和事件 f(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的聯合,所以事件 h 的概率不可能高于 c 或者 f。所有女權主義的銀行出納員都屬于銀行出納員,所以 h 的概率不可能髙于 f ,但是,在研究中有 80% 的被試對 h 的概率評估髙于 f。這一類錯誤就是“聯結謬誤”。
與銀行出納員相比,女權主義銀行出納員似乎更符合對琳達的描述,但是從理性上來說,應該基于概率進行思考與判斷,而不是憑相似性。
雙盲實驗
首先,要知道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導致病情緩解的現象。
假設研制出了一種新藥,為了檢驗它有沒有效果,研究者把病人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給予新藥,對照組則吃沒有治療成分的“假藥”。但是,不能告訴病人他到底是哪一組,否則,根據安慰劑效應,病人病情好轉既有可能是新藥的作用,也有可能是他心理因素起了作用,這樣一來就搞不清楚新藥是否有效。
在上面的實驗中,病人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組,即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真藥還是假藥,這是“單盲”。
但是,實驗人員是知道病人屬于哪一組的,這種清楚往往會導致實驗人員在實驗中有意或無意去“發現”或者“觀望”新藥具有某種“效果”。也就是說,當實驗者知道哪些對象是實驗組成員、哪些對象是對照組成員時,他們對研究結果和結論的期待也可能影響到實驗的進行、影響到行為的測量、影響到對結果的解釋。因此,必須排除這種影響。
于是,就有了雙盲實驗。在上述例子中,為了排除研究者的“期望”對實驗過程和結果解釋的影響,使作為實驗對象的病人和作為實驗觀察者的醫務人員都不知道誰被給予了新藥,誰被給予了安慰劑。這樣,醫務人員對病人服藥以及服安慰劑這兩種結果的觀察就會更加客觀,因而對新藥實際效果的解釋也就會更準確、更科學。
囿于篇幅,就寫到這里。有人說你這個系列也太長了吧,這么多篇還沒有寫完?不要著急,下期再來一篇,就全劇終了。
參考資料
【1】《超越智商》,基思·斯坦諾維奇,機械工業出版社
【2】《無法證偽的理論就是耍流氓》https://www.guokr.com/article/9367/
注:本文首發于我的公眾號「剩女的日常」。歡迎掃碼關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这些心智程序你安装了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批处理以当前时间为文件名创建文件
- 下一篇: 2021年3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