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阿里人,来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
自從2015阿里巴巴提出中臺概念和戰略,“中臺”這個技術術語逐漸火熱起來,尤其是從2019年開始,各類技術大會、各類公眾號都在大力宣揚中臺,出版社也趁著熱點趕緊出版各類中臺書籍,一時間中臺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如果你跟人聊技術的時候,不發表一些中臺的言論,不討論一些中臺的問題,那肯定會顯得你技術有點落伍了!
?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絕大部分談中臺的都是做中臺的,很少看到用中臺的人出來評價。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做中臺的肯定不會說中臺不好,畢竟還要靠這個恰飯,王婆賣瓜不自夸的話,買瓜的人自然會少。
總而言之,現在到處都能看到做中臺的人說中臺如何如何好,偶爾有幾個跳出來說不好的都會被質疑能力不行!
按照我的技術理念來看,沒有完美的技術,沒有放之四海皆好的技術,如果你只能看到一項技術的好處,而看不到坑,那實際上很可能就會掉到坑里去。
我雖然沒有真正負責做過中臺,但我做過平臺和中間件,更為特別的是,我參與了兩個基于中臺的業務項目,一個項目是將手游交易系統遷移到電商中臺,另一個項目是在支付中臺上從0到1搭建一個錢包。
?
這兩個項目讓我親自實踐了一下在阿里和螞蟻的中臺上做項目,讓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中臺的運作機制,在一次次與中臺的討論、PK、撕逼的過程中,對中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從我個人的經歷和理解來看,目前關于中臺的很多說法是言過其實、模棱兩可、甚至是錯誤的,接下來我將給大家談談實際上的中臺到底是怎么運作的,會有哪些坑。
由于我真正就是用的阿里電商中臺和螞蟻的支付中臺,因此不用質疑中臺能力不行和組織能力不行才會有我說的那些問題。
中臺的價值真的有那么玄乎么?
實際上的中臺是這樣的:
1. 業務部門并不獨立。
基于中臺的業務會被分為不同優先級,大業務對于中臺的影響力遠遠大于小業務,核心業務對中臺的影響力遠遠大于新業務。
形象點來說,中臺抱大業務的大腿,小業務抱中臺的大腿,因為中臺也是有KPI的,中臺的KPI怎么來?當然是大部分了來源于支持的業務了,大業務天然會有KPI數據上的優勢。
?
2. 中臺并不總是能夠提煉共性需求。
注意這里的需求不是指電商中臺里面“交易”這個粒度的需求,而是指“交易”系統里面一個個實際的功能點,你要是堅持說“交易”是共性需求,這實際上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事實上,提煉共性需求主要是中臺從0到1的建設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有多個業務需求的樣本存在,哪些是共性哪些是個性是比較容易分析出來的,但一旦建成后后續的業務發展和創新,中臺和業務方天然存在對共性需求的不同訴求。
?
3. 中臺的“輪子”會不斷變化。
很多朋友看到“避免重復造輪子”就以為中臺把輪子造好了,業務方只管用就可以了,而實際情況是中臺確實把輪子造好了,但是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輪子換一遍,例如中臺的數據模型、接口、架構等其實都是需要根據業務發展不斷變化的。
為了達到中臺“復用”的目標,通常情況下中臺在推出新輪子后,就不會再長期維護老輪子,否則如果中臺同時維護4~5個相似的輪子,復用就無從談起。這就要求基于中臺的業務都必須在某個時間段內完成輪子的切換,相當于是業務方進行了一次被動架構演進。
當然,如果沒有中臺,業務方的架構肯定也要隨著業務的發展而演進,那這和跟隨中臺被動演進有什么區別呢?最主要的區別是中臺的架構演進頻率會比獨立的業務架構演進要快,道理很簡單:中臺融合了多個相似業務的發展!
4. 中臺是某類業務的中臺,不是所有業務的中臺。
中臺的本質是提煉共性需求復用,如果業務差異太大的話,復用度不高,提煉和維護中臺花費的代價抵不上中臺復用帶來的價值。所以,實際上應該叫“電商中臺”、“支付中臺”、“物流中臺”、“出行中臺”、“視頻中臺”、“保險中臺”,而不應該是“阿里中臺”、“騰訊中臺”、“百度中臺”、“滴滴中臺”。
當然,因為現在“中臺”概念火爆,出現了原來很多做中間件和技術平臺的團隊,紛紛將自己負責的“XX平臺”改為“技術中臺”,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也可以,因為這確實是“各業務線共性需求”,畢竟存儲、緩存、消息隊列這些肯定是各業務線的共性需求,但通常情況下我們說中臺時所指的“需求”,還是指“業務需求”,即客戶可以使用到的功能。
所以,即使只是看到“茅臺云商”這種中臺項目的PPT,也能大概率是可以推斷這個項目失敗的可能性會非常高(圖片來源:中臺,我信了你的邪 | 深氪):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作为前阿里人,来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程序员浪漫起来到底有多可怕!
- 下一篇: 码农必备十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