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用例分析之七:业务用例之小结
作者:張克強??? 作者微博:張克強-敏捷307
RUP雖然對于業務對象建模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其本身并沒有把業務對象建模(領域模型)、業務用例作為必須的工件。Rational系方法把業務用例作為需求規格說明(SRS)前的推薦工件。????在《編寫有效用例》中,業務用例被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前面提到云朵和風箏時,科伯恩并沒有清晰的指出這是業務用例,相反的還是在系統范圍內討論用例。而且科伯恩還指出了2大“壞消息”。
Dean?Leffinwell,?Don?Widrig所著《軟件需求管理用例方法》第2版中的一個小節:何時使用業務建模:業務建模不是我們對每個軟件工程工作的推薦。當應用環境是復雜而且橫跨多領域,并且許多人員直接參與到系統使用,業務建模帶來最大價值。比如,如果你在一個既有通訊交換器上添加一個補充功能,你沒有必要考慮業務建模。另一方面,如果你要為GoodAreUs建設訂單入口系統,那么進行業務建模為支持問題分析帶來好處。
附加說明,《軟件需求管理用例方法》書中前文是采用業務用例來進行業務建模的,這與RUP是一樣的,此書總共502頁,業務建模章節占了8頁。
在Frank?Armour和Granville?Miller的《高級用例建模卷Ⅰ:軟件系統》一書中,沒有提及業務用例,有意思的是,提出了“發現概念層次的系統用例”,并且與科伯恩利用目標幫助識別用例的方法聯系起來了。這與《編寫有效用例》其實是一樣的觀點,《編寫有效用例》在前面說明不同目標的用例,并沒有提到業務用例,所分析范圍其實是在系統范圍內,恰是符合此書提出的“概念層次的系統用例”。
在KurtBittner,Ian?Spence《用例建模》(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3-5-1)中,全書同樣沒有提及業務用例,其提出描述問題領域和環境的關鍵概念是必需的,有三種形態:1,簡單的文本詞匯表;2,正式的領域模型;3,帶有圖片說明領域模型的文本詞匯表。從其說明可以看出,正式的領域模型包括業務用例。
?
Doug?Rosenberg?/?Kendall?Scott?的《UML用例驅動對象建模》(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3-7-1),也即是著名的ICONIX方法,全書同樣沒有提到業務用例。
高煥堂編著的《USE?CASE入門與實例》(2008年出版)全書沒有提到業務用例。
徐峰的《軟件需求最佳實踐》(?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年:?2008)使用其它方式進行業務流程分析,沒有提到業務用例。
邱郁惠著的《系統分析師UML用例實戰》(2010年出版)是一本用例分析入門書,全書沒有提到業務用例。
譚云杰的《大象Thinking?in?UML》第2版,全書有526頁,書中前后花費了17頁來說明了業務用例,其中提到“并不是所有的軟件需要從業務用例建模開始”,其17頁中的將近一頁來是用來說明使用和不使用業務用例模型的理由,核心內容與Dean?Leffinwell,?Don?Widrig所著《軟件需求管理用例方法》中的“何時使用業務建模”是一致的。
在某本我不愿意提起書名但口氣超大的書中,花了前面的131頁來談業務建模,而后面的需求分析占領101頁,是眾多用例類書的特例。
在最新的Use-Case?2.0中,業務用例在后半段被提到了一次,重點放在了引入Use-Case?Slice。
通過以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業務用例在用例分析中的位置:1,不是必需的;2,可被替代的。
就筆者親身經歷而言,除了在RUP材料與及Rational后續文章中看到較好的業務用例之外,就沒有在實際使用中看到過合乎RUP的業務用例。在筆者親自參與的項目中,都是直接采用用例(系統用例),而在處理復雜并且不熟悉的業務時,繪制流程圖、活動圖等等來作為理解業務的載體。
更多相關文章
需求用例分析之一:異常流需求用例分析之二:級別設置
需求用例分析之三:補充規約
需求用例分析之四:業務規則
需求用例分析之五:業務用例之Rational系
需求用例分析之六:業務用例之科伯恩系
需求用例分析之八:用例顆粒度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需求用例分析之七:业务用例之小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需求用例分析之八:用例颗粒度
- 下一篇: TOC之关键链项目管理遇到软件工程7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