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实施SAP HANA 农夫山泉缘何做第一个“吃螃蟹”者?
9月22日,作為SAP內存計算產品HANA在全球第三個、亞太區第一個上線的企業,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總監胡健在上線儀式上非常鎮靜地描述了以上驚人的數據。作為HANA的第一個“吃螃蟹”者,農夫山泉已經感受了HANA這只“螃蟹”的鮮美。
相關新聞:- Australian Treasurer disappoints over violence during Occupy protest
- SAP發布智能按需工具 提供細數據云服務
- Australian experts disappointed at EU court's ban on stem cell patents
- 2011 SAP全球技術研發者大會在線選課即將開放
- Gold price continues to fall as China growth data disappoints
海量數據下不得不做的選擇
“我們只是做了一件滿足企業業務需求的事情。”胡健告訴記者,“即使不用HANA,我們也要用替代的解決方案。”胡健認為,有些CIO還對HANA持觀望態度,可能是因為他們所在企業的需求還沒有農夫山泉那么迫切。
“農夫山泉有點甜”的廣告詞在我國市場已經深入人心,伴隨而來的是農夫山泉業務的飛速發展。在農夫山泉實施HANA前,農夫山泉行銷中心的負責人對胡健說,農夫山泉的IT系統未來要支撐千億元銷售額的數據。
作為知名的消費品企業,農夫山泉年銷售額近百億元,在全國擁有七個生產基地、數十家工廠、300多個辦事處和100多萬客戶,業務涉及生產、銷售、計劃、調度、物流、市場營銷等多個方面,對企業的綜合管理和整體運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時,作為一個快速消費品行業企業,數據的應用對于農夫山泉來說非常重要。企業高管需要實時、準確的數據作為依據來對變化萬千的市場做出準確的判斷,并據此進行科學的決策。
而當時農夫山泉的團隊卻面臨著IT系統難以忍受的OLAP(聯機分析處理)效率:數據展現速度越來越慢,數據運算速度難以忍受,數據更新周期太長。胡健介紹,農夫山泉在2004年開始上線SAP ERP系統 R3。當時農夫山泉采用傳統的數據倉庫來進行數據展示。但是到了2008年,快速發展的農夫山泉的數據規模變得非常大,數據處理、展現效率不盡如人意。為此,農夫山泉做了一個OLAP系統。
但三年后,這個解決方案又開始出現問題。
首先,數據展現速度變得越來越慢,因為農夫山泉數據量變得越來越大一個分銷表就超過了1億條記錄,而且這些記錄以每年四五千萬條的速度遞增。這是因為農夫山泉采用移動解決方案后,移動終端的數據都集中在該表中。
其次,數據運算速度也讓人無法忍受。胡健舉例說,當時系統計算一次運費就需要花費大概24小時。再比如說,在月底財務部門結賬時,庫存報表遲遲出不來,導致庫房發不出貨來,已經開始影響業務的正常運行。
而且,采用傳統的ETL(數據抽取、轉換、裝載),農夫山泉的分析系統數據基本上一天才能更新一次。而作為一個快速消費品企業,農夫山泉希望能夠實時看到數據變化,并據此做出決策。
此外,胡健希望能夠將數據展現時間縮短到10秒以內,而采用傳統的數據倉庫模式,有些報表需要30分鐘才能展現出來。
胡健需要一個能夠應對海量數據的挑戰,實現高效的邏輯運算、實時的數據分析以及快速的數據展現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胡健深知,農夫山泉不能在5年以后等銷售額達到千億元才去改變,而是要提前行動起來,保證建設的IT系統在5年內都有效。“容量大只是一方面,速度快才是決定性的。”胡健認為,海量數據應該讓用戶快速查詢到,為企業高管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支持,才真正有意義。
為此,胡健和他的IT團隊研究了很多產品,最后他們把目標鎖定在SAP推出不久的HAHA。胡健認為,HANA是一個完善的數據庫產品,就是為了滿足企業實時業務分析需求而產生的。
作為一種海量數據實時分析工具,HANA能夠在不改變現有IT信息系統架構的前提下,實時分析來自幾乎任何數據源的海量數據,提高計算速度,從而降低總體擁有成本,大幅提升用戶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摸索形成HANA解決方案
業務上的海量數據快速分析需求和HANA能夠帶來的海量數據快速分析能力共同作用,使得農夫山泉成為HANA的第一個“吃螃蟹”者。他們在采用HANA的同時將原來的BI系統SAP BO3升級為SAP BO4。
“項目在今年7月初啟動,期間我們沒有任何前輩的經驗可借鑒,靠的是英文資料,以及不斷地與SAP員工進行交流和知識分享、知識整合。”作為一個先行者,農夫山泉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容易。
因為HANA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即使在SAP中國內部,全方位了解HANA如何實施的人也幾乎沒有。胡健和他的IT團隊能做的是,認真查看SAP的在線幫助。
所幸的是,作為SAP HANA在中國的第一個客戶,農夫山泉得到了SAP的全力支持。胡健他們在遇到不同領域的問題時,可以方便地去咨詢SAP相應的顧問或者技術人員,得到他們解決問題的建議。然后,他們不斷去試驗這些建議能否解決問題,最終將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整合起來寫成文檔,形成一個HANA的解決方案。
胡健介紹,農夫山泉的HANA項目實施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們沒有打破原來的架構,只是把Oracle的數據集市(Data Mart)到BO上展現的鏈條打亂,通過數據服務(Data Service)把數據集市中的數據抽取到HANA中去,通過BO4在門戶上呈現。這個過程可以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實現了數據的快速展現;其二,在HANA中做一些邏輯計算,解決了一些邏輯計算在傳統數據倉庫中受限的問題。
這樣,數據的運算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這仍然不能實現數據分析的實時性。所以在第二步,農夫山泉將這個架構進行延伸,用HANA替代傳統的數據集市,將其作為分析系統的數據庫,真正解決了數據不能實時更新、分析的問題。
“作為HAHA的第一個“吃螃蟹”者,我們在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不去回避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基本上屬于小問題,大的方向是沒有問題的。”胡健認為,任何軟件產品都要通過應用、升級不斷完善。研發部門在研發時考慮得不夠全面很正常,做第一個“吃螃蟹”者是否存在風險,關鍵是要看與之配合的廠商能否及時改善產品,并且將改善結果作為補丁進行發布。
體驗難以想象的快速
事實證明,胡健的“險”冒得非常值得。胡健指出,他們測試后發現,HANA的應用表現驚人,凸顯了諸多優勢。
第一,實現了快速的數據展現。據測試,與上一版本的Oracle DM(數據集市)和SAP Business Objects 3.0組合的商業智能報表展現方案相比,SAP HANA和Business Objects 4.0組合要快25~30倍。
第二,形成了強大邏輯計算能力。同樣一段邏輯計算,Oracle DM和SAP Business Objects 3.0組合需要215秒,而SAP HANA和Business Objects 4.0組合第一次只需要2.1秒,第二次約1.8秒,速度提高了約150倍。胡健介紹,他們測試了120多張已經上線的報表,基本上速度提升100~150倍。而且胡健指出,越是復雜的運算,HANA的邏輯運算能力就越突出。他舉例說,SAP HANA和Business Objects 4.0組合只用了46秒就完成原來需要24小時才能完成的邏輯計算。
第三,實現了數據的實時、同步。采用傳統的數據庫時,因為數據從業務系統抽取到分析系統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所以一般企業都選擇半夜抽取數據,一天抽取一次,導致分析系統中的數據不能實時。而作為快消品企業,農夫山泉希望能夠實時看到自身以及競爭對手的經營狀況,從而進行及時、合理的決策。胡健介紹,HANA中的SLT技術使得數據從業務系統中轉換到HANA中時基本上沒有任何延遲。
此外,胡健指出,HANA可以作為傳統數據庫被外部調用或作為SOA接口部署,而且HANA還提供列存儲與行存儲的快速轉變。
“如果農夫山泉的競爭對手知道,農夫山泉在進行促銷的時候,很多高管可以實時了解促銷情況,并且實時做出決策,他們肯定要坐不住了。”SAP解決方案和架構部總經理張志琦說,而農夫山泉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已經擁有了先行優勢。
胡健透露,農夫山泉預計在10月底與SAP進一步深化合作,推出基于SAP HANA的移動商務解決方案。
第一個“螃蟹”怎么吃?
不做第一個“吃螃蟹”者已經被很多CIO視為金科玉律。因為新技術、新產品往往伴隨著風險、不穩定和難實施。
但是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總監胡健卻反其道而行。除了此次成為SAP HANA的全球第三個、亞太第一個用戶以外,胡健還有很多第一次“吃螃蟹”的經歷。
那么,做第一個“吃螃蟹”者真的充滿風險嗎?
不做第一個在情理中
大部分CIO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者,是在情理中的,因為一方面新技術可能導致系統不穩定,另一方面新技術會加大項目實施風險。
眾所周知,軟件要通過應用不斷完善才能成熟起來,新技術往往伴隨著應用的不穩定。以微軟操作系統為例。微軟操作系統的每個新版本,都會在推出后的一段時間不斷發現漏洞,不斷打補丁,才會慢慢成熟。應用軟件存在同樣的問題。而對于企業用戶來說,系統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在實施時,第一個用戶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因而增加了實施的難度。他們也不能指望借助第三方咨詢實施公司的力量,因為他們在這方面也缺乏經驗。因此胡健說,比起農夫山泉,第二個、第三個實施HANA的用戶實施起來要容易多了,因為他們有了一整套的經驗可以借鑒。
做第一個“吃螃蟹”者好處多
但是這些問題,并沒有嚇倒胡健。胡健經常是各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第一個“吃螃蟹”者SAP并購Business Objects后兩家產品整合后不久,他就大膽采用Business Objects的BI產品;還沒有人敢用SAP的e-HR解決方案時,他就開始應用e-HR……
因為在胡健看來,做第一個“吃螃蟹”者也有很多好處。
首先,可以成為新技術、新產品的受益者。對于胡健來說,這是第一位的。正如胡健所言,他只是想找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沒想到在業界引起那么大的轟動,成為全球第三個、亞太第一個成功上線SAP HANA的用戶。他的這一舉措,使得農夫山泉較早地感受到了內存計算技術所帶來的對海量數據進行快速運算、快速展現的價值,確實解決了其因為數據量過大導致數據運算、展現過慢而影響業務的問題,并且為其支撐未來業務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說到第一個“吃螃蟹”的好處,不能不提珠江啤酒(002461,股吧)。作為國內流程制造業中第一個實施ERP的企業,珠江啤酒實施過程非常坎坷連續兩次上線,涉及5家咨詢顧問,多次陷入模塊整合僵局,但是珠江啤酒的付出取得了巨大的收獲利用信息技術將原來的管理金字塔體系徹底打破,形成扁平架構,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
此外,作為新技術、新產品的第一個使用者,其實施應用的成敗備受關注,原廠商往往對其予以格外的關照,以保證項目的成功實施。就拿農夫山泉的HANA項目來說,作為HANA這個被認為是革命性產品在亞太區的第一個用戶,其成敗備受關注,SAP也勢必投入盡可能多的資源來保證項目的成功。在上線儀式上記者了解到, SAP卓越中心和售前團隊、SAP價值工程和SAP中國研究院都參與了項目的實施:在原型階段,卓越中心、售前團隊和農夫山泉組成了一個團隊,共同摸索出一條可行的HANA實施制度;價值工程團隊在最初的導入階段為農夫山泉提出了架構建議和總體方案目標;SAP中國研究院為農夫山泉提供了各種技術支持,并將農夫山泉的一些需求提交到SAP總部予以解決。值得一提的是,SAP全球CTO Vishal Sikka還親臨農夫山泉指導實施。
SAP解決方案和架構部總經理張志琦介紹,SAP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開始就培養一些“燈塔”用戶,他們會比一般用戶投入更多資源來保證項目的成功。他指出,農夫山泉就屬于SAP的“燈塔”客戶。
項目成功的四個保障
“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是農夫山泉CIO胡健的信條。這也是他為什么敢于嘗試各種新技術的主要原因。
當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胡健手中握著很多王牌才真正給了他底氣。
第一,農夫山泉本身的SAP顧問團隊技術能力都很強。這次農夫山泉實施SAP HANA,甚至沒有邀請第三方的顧問公司來幫他們做,一方面是因為顧問公司本身對HANA的了解還不多,另一方面是因為農夫山泉自身的SAP顧問團隊較強。
第二,在實施HANA之前,農夫山泉就基本上靠自身的力量實施了Business Objects BO3。農夫山泉的IT團隊幾乎人人都會用BO3來做報表。因此當他們在實施SAP HANA,過渡到BO4時過程就非常順利。
第三,農夫山泉的IT隊伍中有強大DBA(數據庫管理員)團隊。農夫山泉有6個DBA長期從事SAP R3和非SAP的數據庫轉移工作,他們對數據的處理和邏輯計算非常熟悉。他們的這些經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第四,對原廠商的信任,和良好的溝通機制。作為一個資深的CIO,一直以來胡健都是SAP的技術和產品的忠實用戶。“我與SAP的關系已經不再是用戶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而是一個團隊的關系。如果我遇到什么問題,SAP肯定會全力解決。”胡健說,“以我對SAP的了解,他們不會隨便發布一個新產品。”
做第一個“吃螃蟹”者是否存在風險,關鍵要看與之配合的廠商能否及時改善產品,并且將改善結果作為補丁進行發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冒险实施SAP HANA 农夫山泉缘何做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BAP OO的八大理由
- 下一篇: ABAP设置输入焦点和表格控件行数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