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率
所謂工資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的勞動價格。工資率=單位勞動的產出,即w=Y/L,因為勞動的投入一般只用時間來度量,所以也就是單位時間的報酬。根據單位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時工資率、日工資率等。 在均衡時,真實工資率=勞動的邊際產品,即w=MP*P,或者MP=w/P。
目錄
市場工資率簡介
工資率即 勞動力的均衡 價格。指作為 商品的勞動力,其愿意供給的數量和愿意需求的數 工資率 量相等時的那個價格,是勞動力市場上由勞動力供求雙方競爭形成的。各類不同素質和不同稀缺程度的勞動力各有不同的市場工資率。市場工資率制約并調節著企業的分配行為和勞動者的擇業行為。但是,這一勞動力的均衡價格是在勞動過程開始之前就形成的。每一個進入企業落實在具體崗位上勞動的勞動者,其實際領取的工資還要綜合考察其他相關因素,特別是要考核其實際勞動成果后才能確定。因此,從實踐的意義上說,參照 市場工資率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合理起點。菲利普斯曲線
最初是說明 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一條曲線。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根據1861—1957年英國的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來的,故稱之為 工資率相關圖片 菲利普斯曲線。因為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工資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即貨幣工資率的增加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引起物價上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又成為當代經濟學家用以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交替關系的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有三種表達方式,表明三對經濟變量的關系。第一種菲利普斯曲線
表明的是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關系,可稱之為“失業-工資” 菲利普斯曲線。這是由當時在英國從事研究的新西蘭經濟學家A 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現形 工資率 式是:在以失業率為橫軸、貨幣工資變化率為縱軸的坐標圖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傾斜的、具有負斜率的一條曲線。它表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即負相關關系。當失業率上升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下降;當失業率下降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上升。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失業率下降,貨幣工資變化率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失業率上升,貨幣工資變化率下降。于是,這條曲線表現為一條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動,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動的曲線環. 這條曲線環呈現為略向左上方傾斜、位勢較低、且較為扁平的形狀。“向左上方傾斜”,說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為反向變動關系;“位勢較低”,說明貨幣工資變化率處于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傾斜和“較為扁平”,說明貨幣工資變化率的變動幅度不大。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
表明的是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可稱之為“失業-物價”菲利普斯曲線。這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薩繆爾森和索洛以物價上漲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 工資率 曲線中的貨幣工資變化率。這一代替是通過一個假定實現的。這個假定是:產品價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勞動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單位產品的價格是由平均勞動成本加上一個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潤形成的。這就是說,物價的變動只與貨幣工資的變動有關。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與上述第一種菲利普斯曲線相同,只不過縱軸改為物價上漲率。這條曲線表明: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失業率下降,物價上漲率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失業率上升,物價上漲率下降。因此,這條曲線同樣表現為圖1中的曲線環。第三種菲利普斯曲線
表明的是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可稱之為“產出-物價”菲利普 工資率 斯曲線。這是后來許多經濟學家所慣常使用的。這種菲利普斯曲線以經濟增長率代替了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率。這一代替是通過“奧肯定律”實現的。美國經濟學家奧肯于1962年提出,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這樣,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便呈現出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在這一關系的研究中,經常不是直接采用經濟增長率指標,而是采用“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或是采用“現實產出水平對潛在產出水平的偏離”。這一“偏離”,表明一定時期內社會總供求的缺口和物價上漲的壓力。現實經濟增長率表明一定時期內由社會總需求所決定的產出增長情況,而潛在經濟增長率則表明一定時期內、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所能提供的總供給的狀況。潛在經濟增長率可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正常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另一種是指最大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我們這里采用的是第一種含義。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是:在以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為橫軸、物價上漲率為縱軸的坐標圖上,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的走向與第一、二種菲利普斯曲線正好相反。這條曲線表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二者呈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即正相關關系。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時,物價上漲率亦上升;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時,物價上漲率亦下降。在一輪短期的 工資率 、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隨著需求的擴張,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物價上漲率隨之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隨著需求的收縮,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物價上漲率隨之下降。這樣,這條曲線表現為一條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動,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動的曲線環。這條曲線環呈現為略向右上方傾斜、位勢較低、且較為扁平的形狀。“向右上方傾斜”,說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為同向變動關系;“位勢較低”,說明物價上漲率處于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傾斜和“較為扁平”,說明物價上漲率的變動幅度不大。 以上三種形狀的菲利普斯曲線,反映了美國、英國等西方一些國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況。它們分別表明了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反向對應關系、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反向對應關系、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同向對應關系。我們將這三種形狀的菲利普斯曲線稱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線,將它們分別表明的兩個反向和一個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稱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線關系。總結
- 上一篇: [FI] SAP 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
- 下一篇: Cost Element-成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