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发展陷入僵局,社群媒体将成出路?呵呵…
咖友提問:自媒體的出路是向社群媒體轉變嗎?
隨著各大網絡平臺的崛起,自媒體也得到了繁榮的發展。然而經過近一兩年來的爆發式增長后,自媒體的發展卻陷入了僵局。大家都在為自媒體的未來尋求出路,尤其是自媒體人,更是心急如焚。
有人提出自媒體應該像社群媒體轉變,社群媒體的運作模式更加立體和有機,它通過內容吸引和篩選用戶(粉絲),用戶沉淀下來后形成社群,社群成功運行后,群成員又源源不斷地共同產出優質內容持續吸引用戶。
你認為社群媒體真的會拯救自媒體嗎?作為PM你會如何設計社群媒體?
▍劉百萬?星美電影 產品總監
自媒體轉成社群媒體是出路么?
A、自媒體:以個人為品牌,內容與個人品牌相關,比如羅永浩寫出一篇像余秋雨那樣的散文,觀眾一定就噴了!粉絲就說:“羅永浩你變了”。Duang,再補一槍!
B、社群媒體:?是以垂直領域內容來聚攏粉絲的,比如科技松鼠,極客公園,鐵血,百度的李毅吧(大貍子,魯帝、含帝等等等)
看下圖:
自媒體往左走:個人IP ? ????
結果:做不大,比如李陽瘋狂英語,董明珠(呵呵)方舟子(呵呵)
自媒體往右走:社群UGC ?
結果:要解決UGC利益,凡是解決不好的都會衰落。
這個故事就好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前提是:一部分人(自媒體)先富了,但是要解決其他人不變窮的問題。
由經營個人到經營內容產生環境。
最后還是歸結于能否不斷更新新面孔的“自運營”商業模式。
比如AKB48,末尾淘汰制,粉絲后援團選舉可以晉級。再比如中國好聲音。
目前能夠證明可存活的,只有“選秀”機制。
再回到樓主問的社群媒體可以拯救自媒體嗎?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
要是我設計社群媒體,根本和自媒體就沒什么關系。先有相關興趣內容的垂直社群。再用“選秀”活動“造星”。
如果你問那些社區適合,騎行(單車),旅行(特約向導),電影(眾籌劇本)。母嬰(辣媽幫之類的已經證明了)
那么,這個命題就不是自媒體轉向社群媒體,是否是自媒體的救命稻草。而是社群媒體如何刺激UGC,形成平臺商業模式的問題。
回想一下垂直社群直接轉化賺錢就可以了(比如下廚房,豆果),還做自媒體干什么?
別鬧的社群平臺轉型沒做好,原來的自媒體因為UGC卻改變調性。粉絲驟降。
都知道邯鄲學步吧!沒學會別人走路,自己反而不會走了。
▍陳太初?百分教育?
其實所謂的自媒體,本身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不是現在才出現,比如我們傳統社會的各地鄉紳,還有身邊各種有特長的人。只是在沒有互聯網之前,他們傳播的力量太過于弱小,最多也就身邊幾個人,根本無法成為一種勢力。
隨著互聯網讓人們溝通成本的變低,更多有才華的人紛紛涌起,以至于成了高手在民間的共識。各種選秀節目層出不窮,本質上都是在消費這些人。
然后很多人就提倡自媒體,大家紛紛出去單干。打破什么渠道依賴。我只能說這是一廂情愿。
本質上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持續產生高質量有價值內容,另一方面,如何緩解粉絲的審美疲勞。
首先,高質量的內容其實還是容易產生的,但是持續產生基本上就不可能。因為根本沒那么多話可以說。各行各業的人,所有能說的精華東西,其實要是天天說,而且不再重復的,三個月準能說完。怎么可能持續產出?畢竟每個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不可能比說的話更快,所以一定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資源枯竭的問題。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說白了,其實就兩種,一種是打造出內容資源生產鏈,比如跟羅輯思維似的,專門組織寫手,從所有書籍當中不斷積累資料,當二道販子。而這種面向大眾的,必然是入門級科普欄目,粉絲數目自然無限龐大,但忠誠度就不可能高。羅輯思維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就是價值觀崇拜,說白了其實也是一種炫耀心里作祟,讓很多粉絲覺得自己貼上羅輯思維標簽,就會顯得比較有知識有逼格。
另一種是現象解釋,這是最常見,比如各種炒股的公眾號,科技公眾號等,包括一些網紅,它本質上是一種現象評論,只要這個行業還存在,就會每天出現各種新鮮事,這就解決了內容來源,然后加上自己的獨特的評論或者別的,那就會形成內容的表識度。
但是無論哪種,都無法解決粉絲的審美疲勞問題。因為一個人看問題的方法和思考模型,不可能在一兩年之內迅速改變,所以粉絲只要長期追隨,基本上用不了幾個月就能摸清楚。在信息如此過載的情況下,不能持續的給粉絲興奮,想要維護住,基本不可能。大家之所以還愿意看,不是因為覺得你說的依然很好,而是因為別的他更不喜歡看,相比之下還是繼續看你吧。但是想進一步挖掘粉絲的消費能力,你得掂量點。這也就是為啥說愿意持續掏錢的粉絲都是真愛。
這也就是為啥papi醬紅了趕緊賣自己的原因,她那種欄目根本就不可能紅的超過5年。現在正是鼎盛時期,此時不賣何時買,賣相難不難的,其實無所謂,當然,難看了更好,因為傳播度更高。
想明白這些問題,你就知道為啥自媒體變現比較難了,很簡單,因為能提供的消費價值真的比較單一,而且時間也短,這壓根就不是變現手段能實現的。
無論是羅永浩還是羅振宇,本質上都是提供了一種多元的需求,至少包括知識的傳播,價值觀引導,和一種身份的表識度,或者你說精深崇拜也行等,這才能引來人們持續掏錢,但就是個人特征如此強的人,都改變不了粉絲流淌,更何況一般的自媒體?
至于把自媒體變成社群,我可以斷言,大部分都是失敗的。因為能因此人而聚集在一起的人,水平大部分都會比他更低,有效內容的產量也就更低。反而垃圾內容可能更多,這樣的社群名存實亡。
但是不是一定這樣?其實不一定,比如李笑來的社群,江南憤青(校長)的社群,甚至是理財巴士大熊會等社群,都搞得不錯,為什么?
還是那幾句話價值的多元化,而且回報的持續化,最簡單的一句話,這些社群,不僅僅讓粉絲花錢,更重要的是能讓粉絲掙到錢,人家這些群,真正做到了,知識可以變現。既能學會知識,將來又能掙錢,還能結交很多人,這簡直就是小型的MBA學院啊。沒道理做不下去。
所以自媒體,最好的方向不是社群,而是融合了教育,社交以及商業等元素的自組織,積累大量的人沒有太大的用處,相反,只要有幾百幾千人,愿意出比較貴的學費,就可以運行的很好了,自己也能多元變現。這時候才能談什么變現手段。這樣的組織因為天然的維度眾多,而且相互交雜,根本不用大力維護,就會自然而然的演法生長,這是多少人自媒體人夢寐以求的啊。可惜,你得先證明自己的能力和經驗的實用性,否則,做做夢就好,別當真。
點擊?閱讀原文?與國內外一線產品經理探討產品問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自媒体发展陷入僵局,社群媒体将成出路?呵呵…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京东只能对商品评价不能对店铺评价?
- 下一篇: 一个公式、五大指标帮你构建产品经理数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