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无人业态的三点心得:起于共享单车,止于何?
本期錄音:對話九合創投王嘯
可惜這次和王嘯總聊的早,當時還沒爆出來星空琴行的事情,沒機會多聊幾句。但我個人的宗旨向來是不批判創業或投資的失敗案例的,因為這本就是大概率會發生的事情。
在這次的聊天中,我們重點聊了:
1)作為最早一批出來做投資的互聯網企業高管,王嘯和九合從 0 到 1 的過程是怎樣的。
2)目前看好的項目方向是“智能互聯網”;覺得有機會大家也都在關注的是“無人值守”方向;覺得有
機會但大家不太關注的方向是“VR/AR”和“體育”方向。
3)覺得生物和計算機的結合是更遠的未來。
4)王嘯想知道的問題的答案:過 500 年以后,地球會演進到什么程度?
-----以下為本期原創正文(與錄音無關)-----
復盤無人業態的三點心得
一開始先講一個這兩周最火的項目八卦。
一個無人值守類型的共享/新零售項目,不是無人便利店或貨架,而是一個新的品類,項目還在很早期的階段,據坊間傳言估值已經到了 6000 萬美金。很多同行因為品類很奇葩所以也都議論比較多,但想約也都約不上創始人了。
講這個事情其實主要是為了引出我對無人值守類項目的一些想法,也算是對整個賽道做一個復盤。為什么這個項目這么火?下一個類似的品類會出現在哪里呢?
現在大家提到無人值守業態,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 迷你KTV,無人便利店 之類的項目,但其實 ofo 和 Mobike 可以說是這類項目大規模流行的導火索,而在此之前友寶和天使之橙也已經做了很多年。
ofo 和 Mobike 當初發展順利的時候,有幾個原因是大家都有所總結的,我在?一場關乎留存率的戰爭 | 內容創業的商業本源?等文章中也提到過一些:
1)移動支付的興起為這類業態的崛起做了最基礎的鋪墊。
2)移動互聯網的位置屬性特點,讓共享單車能從有樁變成無樁,大大降低了使用門檻,提升了用戶體驗,達到了用戶愿意使用的轉捩點。
3)產品本身就是廣告,一個是只要擺上街,有人的地方就都可能被使用,一個是自行車本身具備潮汐效應,會被用戶自發帶到各個地方。
4)客單價低,押金高,現金流好,具備批量擴張能力。
5)一級市場中好的資產短缺,且線上流量紅利消失,資本押注線下頭部項目。
在 ofo、Mobike 之后,按照同樣的邏輯,大家開始尋找類似的標的,正好因為各種因素(尤其是移動支付)的積累,無人值守業態到了一個爆發期,于是就出現了各種類型的項目。
像我在?2017 年的五個小風口 | 便利蜂、喜茶、迷你KTV、千聊、狼人殺?這篇文章中,就把諸如迷你KTV、咖啡機、共享充電寶這類項目統稱為 unbundling the facilities,也就是解體傳統設施。
但回頭看,這類項目在開始的時候都不如單車順利,因為上面提到的單車的優勢中,有很重要的兩點這些項目基本都不具備:
第一,所有的這些東西基本都是有樁的形態,不能達到無樁單車一樣的最佳使用體驗。
第二,這些東西幾乎都不具備潮汐效應。
而其中有的項目還缺第三點,比如迷你KTV 等,成本價過萬的機器,就不能說是“客單價低,易大范圍批量擴張”的品類。
那在這個基礎之上,為什么在共享單車之后,下一個風口是共享充電寶呢?而且為什么拿到最多錢的是小電這類模式,而非其他呢?
我在「充電寶」的 24 字投資法則?中有提到一些基本的邏輯,結合上面所講的,其中一點原因是,充電寶客單價低,回本周期快,是大眾剛需型產品,最符合類共享單車的標準。
那么,潮汐效應和無樁問題怎么解決呢?
這就是復盤要提的第一個心得:
當資本密集、競爭激烈、市場紅海的時候,客單價低的產品形態,最終都會達到一定的數量閾值。也就是說產品數量過多,以至于位置如何、有樁無樁、潮汐效應等都已經不是問題。
試想,現在還有誰會使用 mobike 的地圖去尋找或者預約車輛?這種場景已經被高密度的自行車數量消滅了。
所以,既然充電寶是有樁的,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那就直接用數量來解決。所以,客單價最低的,最容易鋪量的桌面式充電寶是最火的。
當時很多人講看好桌面式是因為其轉化率最高,放在眼前用戶就會想要使用,其實根本上來說就是在講數量多到一定程序以后,充電寶對于用戶來說就變成了“無樁”和最強“潮汐效應”的產品形態。
無處不在的自行車,無處不在的充電寶,此時有樁和無樁都是一種虛無了...
但,我們繼續復盤,為什么現在共享充電寶似乎沒有單車發展的好?我認為本質上來說不是用戶需求是否真的存在等問題,而是這些業態對標共享單車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
這就是我們復盤要提的第二個心得:
共享單車是 B2C,其他線下業態都是 B2B2C。
共享單車只要生產完車輛,就可以直接扔到街上,接下來就是 C 端用戶直接使用。而其他所有的線下業態,都涉及到一個事情就是渠道,也就是這個中間的 B 端。
一個是扔,一個是 BD,中間多了一個利益相關方,整個商業模式的難度就上了一個量級。
在大多時候,這個需要 BD 的 B 端就是作為收地租的渠道存在,而對于充電寶來說,這個 B 端還涉及到很多服務和指引,所以在這個商業模式下,一開始沒有一家公司是按照 B2B2C 的模式來設計商業模式和分成方式的,也就沒有一家是真的能快速發展的。
所以,我相信共享充電寶要發展起來,重點之一還是解決渠道激勵的問題。
那再講回來,如果是迷你KTV,無人便利店等重資本的業務呢?目前看來,加盟制可能是一個必經之路。也許最后大家會發現加盟制對品牌有傷害或對服務水平有很高要求,但目前為止,都是需要試錯的坎。
為什么我在無人便利店的幾種業態里,不看好特別重的模式,而更看好無人貨架或是類似友寶 2.0 版本的產品形態呢?也是因為以上的原因,這也是我這篇復盤的最后一點心得:
無人業態的發展重點在于占領渠道、迅速擴量。簡單直接好過花哨的概念。
在 B2B2C 的模式中,中間的 B 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最快速高效的橫掃渠道這個 B ,就是對于所有無人業態來說最重要的重點。
誰有能力快速擴張,誰就能占領渠道,誰就能俘獲優質資本青睞,也就能正向循環最終成為品類第一,得到最多的線下流量。
所以,經過復盤的三點心得,可以得出一個無人業態的理想創業、投資選擇:
1)客單價,或者說布置成本越低越好。如果涉及到供應鏈等后端服務,也一樣,成本越低越好。
2)產品本身有場景,可以滿足 B2B2C 中渠道和客戶雙邊需求,BD 難度越低越好。
3)如果是重資本項目,在盡量滿足以上幾點的前提下,需要有極好的加盟模式和管理能力。
4)最后,對于創業者來說,滿足了以上幾點之后,還有一點就是在資本市場里卡位的融資能力。
希望上面這些復盤和總結,能夠對這個領域的創投人有一點點的幫助。現在再回頭看,如果你聽過開頭所提的那個據傳 6000 萬美金估值的項目,也許會覺得這個項目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最后,我想說,如果你是一個在有錢大機構里做投資的人,這個時代是優待你的,在當今的市場下,機構本身就在一個項目最終的成功中起了極大地作用。
視頻:許知遠對話馬東
這周跟大家分享的這個視頻是許知遠對話馬東的簡略版,只有 140s。
在過去一周里,許知遠已經被懟無數次,我倒是想把重點放在馬東的話里,因為我確實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首先,馬東說自己和許知遠沒有本質區別,只是一個表現是悲涼,一個表現是憤怒,我覺得這就是商人和文人的區別。
好的商人看透了這個世界,洞察了人性,然后坦蕩地利用既有規則去營生。而好的文人看透了這個世界,就開始懷疑人性。
其次,馬東討論了識字率的問題,特別有意思。他說中國人的識字率從 1949 年的 5% 提升到了 現在的 90% 以上,我覺得這確實從本質上總結了目前大眾文化和互聯網文化的很多現象。?
識字從過去的一個貴族行為,變成了大眾行為。從最高端的資產,變成了最基礎的能力。在文化發展的進程上,普及識字是第一步,而表達卻沒有限制,這里就存在一個小小的矛盾之處,沒人能要求你有了足夠的積累再去表達,畢竟互聯網也給了每個識字的人平等表達的權利。
這兩個點加在一起,就出現了我們不能理解的網易評論、微博評論、今日頭條評論等等。
按照這個理論,優質內容的 UGC 就是需要更多時間(甚至再幾十年)才有可能實現。按照這個理論,也許創業做一個有參與門檻的表達空間,本身從內容上就會是更有吸引力的。
曲凱:畢業于美國杜克大學,前 Consulting Intern,前 百度 PM,前云啟創投投資經理,前某創業公司戰略運營總監,現「42章經」創始人。
本文由PMCAFF專欄作者?@曲凱?原創發布于PMCAFF產品社區(www.pmcaff.com),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复盘无人业态的三点心得:起于共享单车,止于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针对产品销售设计一套有效的奖励和惩罚
- 下一篇: 一名优秀的初创企业员工怎么做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