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计算机中的库教案,计算机应基础全部教案.doc
計算機應基礎全部教案
課 時 授 課 計 劃
授課日期授課科目計算機基礎授課班級G1G2課題:第一章 信息技術與計算機課程要求及目的信息與相關知識數字化與二進制數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社會信息化與信息人才教具及參考書《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
重點信息與相關知識教學
難點數字化與二進制數教學
方法任務驅動學習和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
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學
過程課堂組織: 5 分鐘
整頓課堂紀律,檢查書本情況,準備進入教學2、復習舊課: 5 分鐘
教師指導學生說出計算機的應用領域從身邊的例子引入課程
3、講課新課: 70分鐘
課 時 授 課 計 劃
教
學
過
程一、信息與相關知識
1. 信息技術
信息時代的特征表現在高度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信息化社會是信息革命和現代多種先進技術綜合利用的產物。在信息化社會里,信息不僅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信息也將成為重要的產業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
2. 信息與數字化
信息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是人類社會的一切知識、學問以及從客觀現象中提煉出來的各種消息的總和
二、數字化與二進制數
① 信息的數字化:人們能夠使用的各種信息源需要經過對數據收集、整理、組織,再進行人工處理等過程
②數字化的二進制方式 信息的這種最小不可分表示的(非0即1)數字位稱為“比特(bit)”。它在計數中的進位方式稱為“二進制”(0和1又稱二進制數字,簡稱“二進制數”)。如十進位制是逢十進1,而二進位制是逢二進1。現實世界中復雜一些的情況則是通過用多個二進制數按順序連接起來表示。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
四、社會信息化與信息人才
(1) 信息化社會的標志 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發展及其產業化,提高信息技術在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推廣應用水平并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前進的過程。它以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程度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主要標志。
融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知識經濟時代成為信息化社會的主要標志之一。
(2) 社會信息化的基礎 社會信息化的基礎之一是全社會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的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使用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反映了國家和社會信息化程度。例如,經濟信息化與社會信息化需要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企業信息化,電子商務無法開展。
(3) 信息社會中的人才 在信息時代,一切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我國,技能型、應用型信息技術人才,即IT藍領嚴重短缺。“藍領”通常被認為是從事簡單重復勞動的工人,IT藍領則是指在信息產業中勞動的技術工人,他們為實現IT行業的系統設計師或項目經理指定的軟件功能,按要求進行大量的程序代碼編寫的勞動(這種勞動是重復性的),以及調試運行完成標準和規范的軟件。
課 時 授 課 計 劃
授課日期授課科目計算機應用
基礎 授課班級G1G2課題:認識微型計算機 (1.2)課程要求及目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計算機發展的歷史
描述計算機的特點與計算機的分類
操作技能目標
能夠描述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概況
描述計算機在社會、生活、工作中的應用教具及參考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
重點知道計算機的歷史發展所經歷的四個階段教學
難點計算機基本結構教學
方法任務學習和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
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學
過程1、課堂組織: 5 分鐘2、復習舊課: 5 分鐘
提問內容:上一節課我們大致了解了什么是計算機,從抽象上理解了計算機的功能,知道了信息的含義;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性的概念進行回顧。
提問方式:隨機提問。
3、講課新課: 70分鐘
課 時 授 課 計 劃
教
學
過
程一.計算機的發展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電子管,內存為磁芯,外存為磁帶,速度每秒為數千至數萬次,機器和匯編語言,無高級語言。
2.第二代計算機(1959—1964):晶體管,內存為磁芯,外存為磁盤,速度每秒為幾十萬至幾百萬次,出現高級語言。
3.第三代計算機(1965—1970):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內存半導體存儲器,外存為大容量磁盤,速度每秒幾百至上千萬次,出現分時操作系統,結構化程序設計。
四代計算機(1971至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內存為高集成度的半導體,外存有磁盤、光盤,運算速度每秒達幾億至幾百億次。
二、 計算機基本結構
(1)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結構
(2) 什么是計算機
(3)計算機的特點
① 運算速度快 目前最快的巨型機每秒鐘能進行數千億次運算。
② 計算精度高 計算機內部采用二進制運算,數值計算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使用计算机中的库教案,计算机应基础全部教案.doc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简答题,计算机与网络
- 下一篇: 青少年计算机学奥林匹克大赛,2019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