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 请不要封闭自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飛碼字》
要是有人問我,你十年的工作生涯里,有什么遺憾的事情嗎? 我想,我會說: 是沒有認識更多的人,接觸更多的事。 是的,我覺得我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太過于封閉自己,以至錯過了不少的人和事。特別是人,現在回想起來,我跟公眾號上不少的大V都有過插肩而過的機緣,但最后竟一個都沒有去結識,也沒有建立起聯系。當我開始想自己去創業,做些自己的事情的時候,才深刻的意識到,當初那些是多么好的機會,然而因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結果都溜走了。
說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吧。我有段時間做微信公眾號的業務。那時候,有不少現在的大V都去過我們辦公室,大部分是見龍哥的,也有些是過來提提產品需求和想法的。有些大V比較喜歡結交朋友,也會主動得跟我們聊。 我印象深刻的是,現在公眾號上知名的某大V。他有段時間,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會從杭州到廣州來一趟,出現在我們的辦公室。當時他的名氣還沒有現在大,不過也小有名氣了。在我同事圈里,有的人喜歡他,粉他,也有不喜歡的。我對他的印象還不錯。他也是技術出身,后來去創業,同時也寫公眾號。我記得,第一次見他,他在我們經理的辦公室外面,準備進去。我從他身旁走過,他很友善的跟我招了手,我因為此前并沒有見過他真人,并不知道是他,所以只是還以一個友善的招手。后來跟同事聊起,才知道是他本人。之后就一直有個念頭,是不是等他下次再來的時候,主動的認識一下人家。后面的時間,還再見過他幾次,有路上見到,也有在咖啡館見到的。其中一次最好的機會,是他跟我一個同事在喝咖啡,閑聊,我當時要是稍微再主動點,也坐下來,聊幾句,說不準就結識上了。然而最后還是自己性格使然,臉皮太薄,終究還是沒有結識人家。
這個事情現在想來,還是挺后悔的,特別是當自己也寫起公眾號之后,才發覺公眾號作者也有自己的圈子,要是早些認識這個圈子的人,自己也能更早的寫起公號,做起積累,如果有幸再獲得前人的一些指點,也可以少走不少的彎路。
這段時間,結識了一個新的朋友,是 字節流 公眾號的作者 寒食君 。他在他的技術社群里面轉發了我的一篇文章,后來還主動添加了我的微信。 我自然的跟他聊了起來。 最先以為他背景跟我差不多,也是做了好些年技術,然后意識到自身太過于封閉,想通過寫公號這種方式,來向外界展示自己。細聊起來后,才發現他大四還沒畢業,目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實習。 我一開始有點吃驚,后面又開始佩服。 他做了我當初應該做,卻沒做的事情,而且是在職業生涯的開始,就啟動了。 我相信他通過寫公眾號這種方式,可以慢慢的對外展示自己,而且他也愿意主動的去結識各方好友(包括我)。我相信他的職業發展,包括其它方面都會比一般的同學走的更快,走更少的彎路。 這個很好理解,例如,他添加了我,包括更多跟我有相同背景,工作經驗的人,也算是前輩了。 當他遇到技術或職業發展上的困惑的時候,如果他愿意主動的請教,我覺得大部分人是不會拒絕的。在關鍵點節上有前人點撥,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擴寬自己的朋友圈,自身的認知圈,是個走出自身舒適區的行為,是會有壓力的。大部分人,會在潛意識里面抗拒。 而對于技術人員,因為平常更多的是在跟機器,程序打交道,在社交方面更是欠缺,往往會有更大的阻力。 所以我覺得技術人在這方面更要有打開自己的意識,不要封閉自己。
在具體的操作上,我覺得是分兩個層面的。 一個層面是意識。這個點不打開,其它都白談。 第二個層面是具體的行動。 比如寫技術博客,寫公眾號,主動去做一些技術分享等等。 具體行動這塊,是會耗費時間和精力的,是個復雜的事情,寫起來,又可以是長篇大論了。大部分人估計都不會去做,但意識是每個人都可以主動去打開的。 當你有了這種意識,你完全可以用極少的時間精力開始踐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不少技術公眾號,都會有作者的微信號,有的還有微信群。 我基本都會添加。有的群有價值,有的沒有,可以不加入。但我會保留作者的微信號,而且做上備注。如果主動點,還可以大膽的跟作者聊幾句。 通過這種方式,我就結識了不少大廠的技術同學。
最后,希望做技術的同學,要有意識的慢慢放開自己,勇于主動的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后面,你會發現,你的人生道路會越走越開闊。 結識的,如果是技術前輩,只要臉皮厚點,敢于請教,他有可能在你關鍵的人生轉折點上給你指明道路。結識的,如果是其他領域的伙伴,你也有可能通過他,拓寬自身的視野,獲得更多的連接和機會。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技术人, 请不要封闭自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