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对binlog、redo log和undo log的理解
這里寫自定義目錄標題
- 說說你對binlog、redo log和undo log的理解
- binlog
- binlog使用場景
- binlog日志格式
- redo log
- 為什么需要redo log
- redo log基本概念
- redo log記錄形式
- redo log與binlog區別
- undo log
說說你對binlog、redo log和undo log的理解
你好同學! 日志是mysql數據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數據庫運行期間各種狀態信息。mysql日志主要包括錯誤日志、查詢日志、慢查詢日志、事務日志、二進制日志幾大類。作為開發,我們重點需要關注的是二進制日志(binlog)和事務日志(包括redo log和undo log),本文接下來會詳細介紹這三種日志。接下來,我就來對這三個log進行簡單的聊聊,至少在面試中,咱們心里有底。
binlog
binlog使用場景
binlog日志格式
redo log
為什么需要redo log
我們都知道,事務的四大特性里面有一個是持久性,具體來說就是只要事務提交成功,那么對數據庫做的修改就被永久保存下來了,不可能因為任何原因再回到原來的狀態。那么mysql是如何保證一致性的呢?最簡單的做法是在每次事務提交的時候,將該事務涉及修改的數據頁全部刷新到磁盤中。但是這么做會有嚴重的性能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因為Innodb是以頁為單位進行磁盤交互的,而一個事務很可能只修改一個數據頁里面的幾個字節,這個時候將完整的數據頁刷到磁盤的話,太浪費資源了!
一個事務可能涉及修改多個數據頁,并且這些數據頁在物理上并不連續,使用隨機IO寫入性能太差!
因此mysql設計了redo log,具體來說就是只記錄事務對數據頁做了哪些修改,這樣就能完美地解決性能問題了(相對而言文件更小并且是順序IO)。
redo log基本概念
redo log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內存中的日志緩沖(redo log buffer),另一個是磁盤上的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mysql每執行一條DML語句,先將記錄寫入redo log buffer,后續某個時間點再一次性將多個操作記錄寫到redo log file。這種先寫日志,再寫磁盤的技術就是MySQL里經常說到的WAL(Write-Ahead Logging) 技術。
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用戶空間(user space)下的緩沖區數據一般情況下是無法直接寫入磁盤的,中間必須經過操作系統內核空間(kernel space)緩沖區(OS Buffer)。因此,redo log buffer寫入redo log file實際上是先寫入OS Buffer,然后再通過系統調用fsync()將其刷到redo log file中,過程如下:
鏈接: link.、
mysql支持三種將redo log buffer寫入redo log file的時機,可以通過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參數配置,各參數值含義如下:
redo log記錄形式
前面說過,redo log實際上記錄數據頁的變更,而這種變更記錄是沒必要全部保存,因此redo log實現上采用了大小固定,循環寫入的方式,當寫到結尾時,會回到開頭循環寫日志。如下圖:
redo log與binlog區別
由binlog和redo log的區別可知:binlog日志只用于歸檔,只依靠binlog是沒有crash-safe能力的。但只有redo log也不行,因為redo log是InnoDB特有的,且日志上的記錄落盤后會被覆蓋掉。因此需要binlog和redo log二者同時記錄,才能保證當數據庫發生宕機重啟時,數據不會丟失。
undo log
數據庫事務四大特性中有一個是原子性,具體來說就是 原子性是指對數據庫的一系列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敗,不可能出現部分成功的情況。實際上,原子性底層就是通過undo log實現的。undo log主要記錄了數據的邏輯變化,比如一條INSERT語句,對應一條DELETE的undo log,對于每個UPDATE語句,對應一條相反的UPDATE的undo log,這樣在發生錯誤時,就能回滾到事務之前的數據狀態。同時,undo log也是MVCC(多版本并發控制)實現的關鍵。
一個簡單的表格是這么創建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说说你对binlog、redo log和undo log的理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阿里巴巴开源分布式框架Seata TCC
- 下一篇: 支付宝(即时到账批量退款业务错误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