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盘登记表,硬盘固件的 P 表与 G 表
硬盤固件的 P 表與 G 表
在(硬盤固件詳解)中我們我們對硬盤固件進行了介紹,這期我們接著對硬盤中
的 P 表以及 G 表等進行介紹。
我們知道硬盤的數據存儲密度很大,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缺陷扇區,
同時在使用過程中,那些不穩定的扇區也會逐漸老化而產生數據讀寫錯誤,成為缺陷
扇區,這些缺陷和不穩定扇區會嚴重威脅硬盤數據的安全,為此,硬盤設計了兩個缺
陷列表 P-list 和 G-list 來處理這些有缺陷的扇區。P表和G表用于記錄硬盤的缺陷扇
區的情況,使硬盤在工作時不會在缺陷扇區中讀寫數據,防止數據損壞。
1)P表
P 表又稱為永久缺陷列表,用于記錄硬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缺陷。廠家使用專門
的測試設備發現的缺陷是磁介質壽命完成之后產生的永久缺陷,只能使用特別的設備
來增加它,一般沒有必要去動它。
加入 P 表不會影響硬盤的讀寫性能,這要從硬盤的扇區結構進行分析。因為硬盤
的全部扇區可以劃分為固件區、工作區和保留扇區,其中固件區和保留扇區普通用戶
無法直接進行操作。其實硬盤的實際扇區數比我們看到的硬盤標簽上標定的要大,其
中一部份用于存儲硬盤的固件;一部分是用戶存儲數據的區域,即工作區,也就是硬
盤標定容量的扇區;剩下的就是保留區,實際上硬盤上并不會物理劃出一個保留區域,
只是在工廠生產時標定了全部的有效扇區,而硬盤的容量是小于其實際扇區總數的,
在固件里定義了硬盤的容量,超過硬盤容量的那些扇區我們就稱為保留扇區,如圖 1
所所示。?圖 1
硬盤扇區結構
缺陷扇區被加入 P 表后,硬盤不會再讀寫該扇區,而是將原讀寫該扇區的操作順
延到讀寫壞扇區的下一個扇區,該扇區以后的所有扇區的 LBA
值都發生了改變,原來
保留扇區的一個扇區成為了硬盤的 LBAmax,如圖 2 所示。所以壞道被加入 P 表后,
硬盤需要進行一次廠家低格。
圖 2 加入 P 表后的扇區結構
以邁拓硬盤為例,其中一共有四個模塊與 P 表相關,分別是 24、55、120 以及
51 號模塊。其中 24、55、120 是一組模塊,它們是硬盤的缺陷記錄,記錄操作系統
可以識別的邏輯扇區缺陷,是一種譯碼表。而 51 號模塊記錄的則是研究人員可以識別
的扇區缺陷物理地址,是廠家在硬盤出廠時設置的一個 P 表記錄,采用的是表格形式,
計算機無法識別,專門供研究人員分析使用。只要 51 號模塊沒有損壞,對硬盤做數據
恢復,就有很高的成功率。
2)G 表
G 表又稱為增長缺陷列表,用于記錄硬盤使用過程中由于磁介質性能變弱而引起
的缺陷。這些缺陷可以在格式化的過程中發現,也可以由固件自動格式過程或者
REASSIGN BLOCK 命令做重新分配的過程中發現。
另外 G 表中還包括 C 表和 D 表,其中 C 表又稱檢查缺陷列表,用于記錄在執行
Format Unit 格式化命令時,初始化進程之后在數據塊校驗的過程中所檢測出的缺陷
數據塊的位置信息,一般也存儲為 G 表方式。而 D 表又稱數據缺陷列表,用于記錄在
執行 Format Unit 格式化命令前所產生的缺陷位置信息,它可以人為定義,先定義了
這個列表,最后由系統傳送給硬盤的缺陷列表,在格式化的過程中,這些缺陷信息會
被加入 G 表。
缺陷扇區被加入 G 表后,當硬盤需要讀該扇區時,會被重定位到保留扇區中的一
個扇區,硬盤工作區的其它扇區不會受影響,如圖 3 所示。
圖 3 加入 G 表后的扇區結構
由于保留扇區在硬盤的內道,讀寫速度慢,同時由于該扇區會導致硬盤的數據存
儲從物理上來說不連續了,當磁頭讀取該扇區的數據時需要移動較遠的距離,代替壞
扇區后,該 LBA 的讀寫速度會慢一些,所以我們說缺陷扇區加入 G 表后會影響硬盤的
讀寫速度。
3)U 表
U 表即固件區缺陷列表,用于記錄硬盤固件區產生的缺陷,存在于邁拓硬盤和西
部數據硬盤中。
4)道表
道表即是壓縮后的 P 表。因為固件的存儲空間有限,當向其中加入的缺陷信息達
到一定程度,將無法繼續寫入,這時就可將 P 表進行壓縮,增加 P 表容量,繼續寫入
缺陷信息。
5)工作記錄表
硬盤工作記錄表包括硬盤生產和運行過程中的一些輔助信息,如檢測結果、檢測
程序動作記錄等。通常情況下,這些表格內容并不重要,在一般用戶的工作狀態下,
它們的損壞也不會對硬盤的工作產生影響。只有在對硬盤進行維修以及執行
“SelfScan”自檢和“Calibrator”校準等操作時才會需要。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硬盘登记表,硬盘固件的 P 表与 G 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语言pandas,计算机语言pyt
- 下一篇: 安检x光机原理计算机实现,安检x光机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