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人们正成为移动通讯的奴隶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纽约时报:人们正成为移动通讯的奴隶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北京時間8月22日消息,紐約時報發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政經評論家、電視節目主持人本?斯坦(Ben Stein)的評論文章,指出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因為無處不在的移動通訊,喪失獨立思考、體會孤獨的能力,正在成為自己制造的機器的奴隸。 以下為其全文: 法國哲學家盧梭有句名言:人生而是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盧梭的名言依然能反映現代生活的真諦,只是當今世界,我們的枷鎖不是用鋼鐵鑄就,而是由小小的盒子——手機和無處不在的空中電波鑄就。這些小盒子可能是RIM的黑莓、蘋果的iPhone或LG的Voyager,正是它們,讓人們看似隨時和世界保持連接,實際卻被禁錮在人為的機器世界里,在那個世界里,人們喪失用眼去觀察周邊世界、用心審視自己體會內在孤獨的能力,人們正成為自己創造出來的機器的奴隸。 如果我們是在飛行旅途中,我們可能會聽聽音樂、讀讀書或看看報紙,困了就睡上一會兒做個好夢,或和我一樣放眼端詳窗外的云朵或者享受莫扎特的A 大調協奏曲,或者還可能會和旁邊的旅客聊上幾個小時。這個時候,人們可以自由地思考自身的存在,可以回憶高中時美好時光或者初遇心上人的場景。 然而,當飛機著地,空中旅程結束的時候,隨著口袋里手機不停響起,一切都變了。人們在小小屏幕上開始了更漫長的征程,但在這個征程中再也無法享受自我的一切。有太多我們必須要聽的電話;還有語音留言不停進來,或者是說家里的孩子超速駕駛拿到罰單、或者是追加保險保證金的通知、或者是獵頭的新工作意向等等。成堆的事務就像手銬一樣,在我們結束飛行旅途的時候又帶回我們的雙手。人們的精神、血肉之軀就成了塑料和電子裝備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手機我們又會怎么樣呢?我們仍要處理工作、家庭和老板的事務,但至少他們不會形影不離的緊跟身后、不停地大聲叫嚷、告訴我們該做這個該做那個或者擔心這個擔心那個。至少,我們還有自己的領地,可以有自己時間和空間,而不像現在這樣。 再來看另外一個場景:當散步在中央公園和第45大街的曼哈頓林蔭大道時,你看到的幾乎每個男人女人不是在打著電話就是在瀏覽著手機上小小的屏幕。沒有人會注意別人,每個人就像是電子產品的蠶蛹,埋頭吐著自己的絲;每個人的脖子又都像掛上了枷鎖,只是他們自己不曾知道罷了。 這里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社區,人人都封閉起來,幾乎很少面對面交流,似乎不像生活在同一個星球。 再來看看我們的年輕一代,我看到的是他們三三兩兩出入,每人都隨身攜帶著手機,整天不停的接著電話,有時甚至都沒有時間和身邊的人面對面說話。 回想自己的少年時光,可以感受深秋入冬的離緒,思考自己的未來,夢想長大后的成年生活。這些都是如此美好的回憶。 但是,現在,年輕人再也沒有時間去思考、去夢想,除了在手機上不停閑聊著購物或者電視的事情。真的,手機替代了思考。我們年輕時擁有的精神家園現在再也不復存在。 我的工作時間大多是和商業人士度過,我看到的是,他們正在成為通信的奴隸,他們的工作成了無時無刻的賣身契,他們的家庭、孩子也正通過無時無刻的通訊成為無盡的羈絆。 那嘗試著過一天或者一周沒有這種通訊打擾的日子如何?你會驚訝于你所發現的生活,這才是生活的本來面貌,這才是回歸自我。 然而,我們無法永處那個世外桃源。未來會怎樣?我們能擺脫這種無時無刻都在呼叫你的電子枷鎖么?還是我們終將成為我們自己制造的機器的奴隸?(柯柯編譯))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qtchina/archive/2010/06/18/1760566.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纽约时报:人们正成为移动通讯的奴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端口大全2
- 下一篇: 【故障修复】SharePoint 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