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云计算这十年
ZD至頂網網絡頻道 05月18日 北京報道(文/李超):5月18日,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ZD至頂網協辦的第八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辦。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梅宏出席了本次大會,并做了主題為“云計算:這十年”的精彩演講。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梅宏
梅宏在演講中表示:“如果我們回頭來看,基本上2006年是我們云計算的一個元年,亞馬遜利用虛擬化這種經典的系統軟件的技術,開創了硬件及服務的商業模式,計算資源可以像水電一樣提供給公眾使用,標志我們公眾能夠感知到的云計算時代大體上由這個時間開始。回顧過去十年我想分成兩個階段一個2007年到2010年,這個階段云計算硬件及服務商業模式得到廣泛認可。2001到2015年,open Stark開始成為云服務和管理重要的技術手段。對涵蓋計算存儲網絡全硬件資源進行軟件定義成為基本共識。”
以下是梅宏演講實錄:(以下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嘉賓確認,僅供參考,謝絕轉載。)
梅宏:尊敬的吳部長、懷部長、各位專家、同行,非常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來和所有的同行交流一下我對云計算的一些認識,看看過去,看看未來是怎么樣一個走向?我的題目可能用這八年更好,第八屆云計算大會,我想這個“八”一個方面蘊含了過去八年在工信部領導下,在電子協會的推動之下我們會所走過的艱辛而富有成效的歷程,回首看去這個會留下非常踏實很深刻的腳印。“八”也在中國里面很吉祥的數字,今天還是5.18是非常好的日子,這十年當時從源頭來看,從我們最早的起點來看,所以說我今天的匯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十年回顧,第二個談談自己對云計算發展趨勢的一些展望和一些認識。第三方面結合我過去這十年的工作介紹我們的一些實踐。
我想這是一個基本的結論,大家有所認識,云計算已經成為我們互聯網創新的一個主要的基礎設施。我們計算理論和技術方法隨著網絡化、泛載網絡智能化,形成新模式和新思維方式。面向未來我們基于物三元社會在整個信息社會推動之下的融合也需要我們云計算提供基本的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支撐。如果我們回頭來看,基本上2006年是我們云計算的一個元年,亞馬遜利用虛擬化這種經典的系統軟件的技術,開創了硬件及服務的商業模式,計算資源可以像水電一樣提供給公眾使用,標志我們公眾能夠感知到的云計算時代大體上由這個時間開始。回顧過去十年我想分成兩個階段一個2007年到2010年,這個階段云計算硬件及服務商業模式得到廣泛認可。硬件資源虛擬化以及它管理技術帶來繁榮發展,同時這個期間云基礎設施開始采用開源,開源是云計算基礎設施的重要選擇。2001到2015年,open Stark開始成為云服務和管理重要的技術手段。對涵蓋計算存儲網絡全硬件資源進行軟件定義成為基本共識。云資源管理全面走向軟件定義,我們可以對規模化的資源進行高效的管理,這是軟件定義技術基于虛擬化和管理編程綜合的體現,我們涉及到軟件定義計算,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的存儲。
2015年開始呈現云計算應用繁榮景象,我在兩年前講過2015年我們進入云的第三個階段應用繁榮,如何應對復雜多樣的應用需求成為云計算重要的關注點,這時候是我們API經濟的起點。2015年云里面開始考慮大數據處理,按照我們相關統計,存儲和處理云開始使用云平臺是3%,僅僅使用云平臺進行數據處理達到14%,基于云大數據投入增長速度基于企業自建的三倍,大數據成為云計算重要應用。
我有一張片子把我們部分重要的活動把它圈到一起,上面一層涉及到我們各種的政策,大家可以看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布一系列推動云計算及其相關領域相關行業發展一系列的政策。第二層是我們政府支持下所發起的各種各樣的云的活動,云的行動計劃包括科技部對公有云項目啟動,以及各個地方政府的各種各樣的云計算項目計劃。第三我們大量企業在云計算進行非常有效成功的實踐,大力推動中國云計算的發展。
所以說我們回顧過去云涌十年的情況做一個小結我想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之為概念探索期,這時候我們還在爭論,云到底是什么這樣一個階段。而這個階段主要的是一些專業實踐。到技術落地第二個階段,技術落地基本上形成共識開始呈現對云計算的大眾化,現在我們進入新時代應用繁榮期,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會大量基于云計算搭建它的服務。這是我們簡單盤點過去十年所走過的路。對未來云計算發展趨勢以及展望,我想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三化一提升。
所謂三化是應用領域化、資源泛載化、系統平臺化,而提升我們叫服務質量的提升。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一個方面隨著聯網設備越來越多,進入人機物融合、萬物互聯的時代,另外一方面我們怎么樣把各種網絡資源有效的管理起來從而對各種各樣的應用需求,這是我們應用支撐和資源之間存在的溝通,這是我們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應用領域化是指不同面向各個領域各種應用需求的云不斷的出現。比如說我們支持電力的云,我們醫療的云,我們交通的云在這方面產生了很多各種各樣的云。在領域化基本里面能不能對這種各種的應用,我們提供面向領域的按需開發,面向特定的領域需求提供支持云涌開發運行的API解決方案及其他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支撐更多的應用,這是我們云未來發展在應用繁榮面臨非常重要的挑戰。
而在這里面我們說云感知的軟件服務正在成為一種新形態,我們可以看到軟件服務提出已經很久了,在軟件服務的早期,以前系統是緊偶合一體化的,SOA出現出現雙偶合分布式應用,這樣Saas存在網絡上,很多應用不能靠這樣的open Stark搭建的。云感知的服務應用開始呈現一個發展的勢頭,現在運行在云中,基于云所提供的服務或者微服務進行構建,感知云環境各種資源的變化,充分利用提供的各種API。
第二個資源泛載化,我們走向人機物融合的世界,新型的計算機構,從桌面計算到我們后面走向云計算,到現在云和端融合形成新的架構,一方面客戶端軟件資源、硬件資源、能耗資源,和服務端軟件資源、硬件資源、能耗資源可以在兩端合理分布,數據兩端分布成熟,以及兩端獨特資源的共享,這樣云端不僅是我們現在移動互聯網支撐智能手機端,甚至包含物聯網所承擔的各種各樣的聯網設備,這樣態勢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未來面臨一定的挑戰,一個在泛載化環境下新硬件的設計它虛擬化這樣的管理。比如說云計算平臺可能面臨一些新的硬件加入,比如說NDM、RDMA新型介質加入我們呈現專用體系機構以云的方式呈現,支持數據挖據、機器學習的,我們看到有很多分布式的存儲,深度學習的電腦,這些能不能在云里面提供服務,如果在云里面進行服務我們面臨怎么對他們虛擬化,怎么對他們原有資源形成統一無縫管理。另外終端方面,資源功能受限、采集數據類型非常豐富,我們看到現在傳感器部署的數量非常巨大,人數數不過來,存在萬物互聯的階段,我們攝象頭、GPS定位,我們測血壓、海拔、光線中間陀螺儀等等,這些端上的件能不能在云平臺形成統一管理模式,這是云端面臨的挑戰。
在泛載化云資源下云呈現多尺度,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混合云成為新模式,我們大量利用已有資源形成的微小云、基于實體的聯動云,跨云計算,云集應用對我們形成挑戰,怎么通過云資源通過云計算管理聯合起來,也是泛載一個重要內容。從單云到多云,云之間開放協作,多方云的深度合作,方便定制云服務和云價值,云際、云游。
第三個系統平臺化,正在走向云操作系統的概念,云操作系統用得比較多,現在云操作系統還沒有到達我們所期望的操作系統的形態和態勢。操作系統是什么?向下管理資源,向上提供服務。單機操作系統基本構成,管理資源、管理作業、我們現在云管理系統主要管理云的資源,上面支撐各種操作系統運行,我們理解未來云操作系統除了管理云資源之外,還要管理云上面各種各樣的作業,把操作系統的理念在整個云環境中間進行一次復制。
這是系統平臺化所走過的路不斷的凝練和沉淀它的共性,我們看到當過去硬件系統只是在物理資源上直接運行的時候,操作系統出現使得我們出現軟件定義的計算機,我們應用系統實際上運行在操作系統之上,到了網絡時代我們開始運行在中間件和相應的應用框架之上。在云管理系統共性理念是什么?我們理解它有云操作系統、單機操作系統,各種各樣應用容器、中間件支撐各類云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云操作系統,向下管理所有云端、終端所有資源實現無限的管理,向上對我們多樣性各種各樣的資源應用,按照需求提供相關的API服務。
云操作系統可能面臨這么一系列的挑戰,一個是復雜多樣的應用需求、傳統應用可能怎么實現無縫的云化,支持基于互聯網多終端的交互,云內海量資源的管理。更進一步向上更好支撐應用,我們復雜多樣的應用需求,新型模型及語言以及相關的編程語言,云作業的統一調度和管理機制,跨云的,云際資源的按需整合,服務自主協同的相關模式,我們在云操作系統里面面臨一系列的技術挑戰。
新型的編程語言,現有軟件和編程語言可能在未來的調試運行環境,編程的方式,求解方法,新語言支撐都需要整個技術體系一系列的革新。
所以說在整個新的資源定制里面,軟件定義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是要透過軟件定義的方式完成我們深度定制,管理各種各樣的資源,我們基于軟件定制方式實現分布式資源高效融合,把定制軟件和極端情況下硬件特性虛擬化,集約化資源便捷共享,定制化系統軟件站、移動特性它自己虛擬化,從支持微型虛擬機、小型虛擬機,支撐滿足更大需要巨型虛擬機,這是我講的三個化。
一提升,服務質量的提升,用三個字概括,更高、更快、更強壯。高意味著支持高吞吐,我們需要聚合大規模資源提供海量處理能力實現高吞吐并發訪問。這些數據阿里巴巴雙十一的交易數,12306網站高峰時候的點擊數,日均訪問次數,還有其他各種各樣面向大規模社交網絡,同數據跨地域分布式存儲等等,這些都對我們高吞吐帶來一些需求,在高吞吐前提之下我們既要實現高吞吐又要能夠快響應,快響應就是提供高吞吐的同時能夠盤活降低請求的響應機制,能夠降低我們所有請求的機制,也就是形成一種新的提升用戶的體驗,提升他的服務質量。這里面也有很多數字,一百毫秒延遲降低可以換來1%銷售額的提高,網絡加載延遲一秒導致7%客戶的流失。右邊給出一些數據,常見一些應用它可能所需要的響應需求。增強虛擬現實需要一毫秒內完成,我們實施一個因視頻可能需要170毫秒,基于大量云的應用形態之下怎么樣實現用戶質量提升?實現快響應就是技術的挑戰。云架構軟件站上能不能實現低延遲的設計,堅持產生兩個方面,一個網絡帶給的延遲,一個云中心帶來的延遲。按照現在統計可能未來占到各自一半,各占50%。應對網絡帶來的延遲我們需要做數據中心分布盡可能選用就近的數據中心,我們對基于分層的云計算軟件站進行垂直的整合。大規模的集群增加我們尾部高延遲的概率,當前云軟件站主要面對高吞吐設計,在低延遲尤其尾部延遲有明顯不足,技術上也有很大空間,這是我們更快。
更強壯體現在可靠可用,像云計算和規模復雜度的快速增長,要求更為全面質量保證,數據中心規模不斷增長大規模部署成為事實,高吞吐的云計算環境大家看到增加的故障越來越多,故障損失很大。虛擬化建成彈性資源池快速增長,增加我們管理的復雜度。97%的被調研企業都開始使用云計算平臺,這樣應用繁榮帶來的需求導致我們需求的多樣性。
怎么樣實現高可靠和高可用的云計算系統?比如說有各種技術方案,比如說我們采用非意識的存儲機進行數據計算,提供內存里面數據處理。我們使用分布式UPS保證電源供給,我們實現數據并行的系統,實現圖的并行,虛擬機容器的動態遷移,傳統冗余技術實現高可靠高可用的云計算系統。這是我講三個更快、更高、更強服務質量的提升,以及前面三化一提升。
最后用一點點時間介紹我們過去一些工作。我們網構軟件是16年以前我們中國學者提出的新型軟件模式,我們在混合云管理數據,在數據庫操作平臺,在輕量級數據處理方面有一些工作。我們開發一個Iass軟件定義的管理系統。它可以管理所有類型的虛擬機,在運行體制框架下實現虛擬機管理。第二個怎么解決我們數據孤島阻礙大數據庫的操作,我們需要建立基于結構恢復的共享機制,實現數據互操作,我們把所有系統在線恢復它的體系結構實現互操作。我們把API抓出來形成新的運行邏輯來管理工作。第三有輕量級管理平臺Docklet,可以支持小型數據中心,支持多用戶多框架的資源共享。這是北京大學教研中心做部署,提供數據計算,虛擬環境服務相關輕量級的云服務。我的報告就到這里,謝謝大家,預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年5月18日 本文作者:李超 本文來自云棲社區合作伙伴至頂網,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至頂網。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云计算这十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electron创建菜单
- 下一篇: 1012: [JSOI2008]最大数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