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是谁写的呢?
                            
                            
                            董祀是三國時曹操的一個屯田都尉,董祀是蔡文姬的丈夫。陳留人蔡文姬是董祀的妻子,是同鄉蔡邕的女兒,名叫琰,字文姬。她博學有才,又精通音律。嫁給河東人衛仲道。后來丈夫死了,又沒有兒女,就又回到娘家。興平年間,天下動亂,文姬被胡人的騎兵俘獲,淪落到南匈奴左賢王手中,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了兩個兒子。曹操向來和蔡邕交情好,痛心他沒有后人,就派使者用金銀寶玉把她贖回來,重新嫁給董祀。后來董祀犯罪論死,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曹操最后同意為董祀赦免。擴展材料:關于蔡琰在北方是否嫁于左賢王歷來有不一樣的看法:1、據《后漢書》記載,蔡琰是“沒于”左賢王,而不是“嫁于”左賢王,而且一般匈奴王的妻子都被稱為“閼氏”,但是蔡琰在北方二十年,沒有這個稱號,所以認為蔡琰與左賢王并不是夫妻關系;2、但另一種說法認為,曹操贖回蔡琰花費了非常大的價錢,遠遠超過了普通奴隸的價格,可以看出蔡琰在匈奴那邊的地位也不低。一些文藝作品像京劇等就將蔡文姬寫成左賢王的王妃。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于天文 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并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青史留名。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卻生兒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后,嫁給了董祀,并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于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編輯本段生平 成長 蔡文姬是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她的父親是當時的名人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 電視劇劇照(劇雪飾) 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東漢政府的腐敗,終于釀成了黃巾起義,使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后,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歷三臺,拜中郎將,后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 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遠嫁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遠嫁河東衛家,她的丈夫衛仲道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兩人無子女,蔡文姬遭到衛家嫌棄,認為她"克死丈夫",當時正年少氣盛、心高氣傲的蔡文姬,哪里能受得了這種白眼,她不顧父親的反對,憤而回家。 董卓死后,他的部將又攻占長安,軍閥混戰小人書中的蔡文姬(11張)的局面終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入朔漠,回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當初細君與解憂嫁給烏孫國王,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總算是風風光光的占盡了身份,但由于是遠適異域,產生出無限的凄涼,何況蔡文姬還是被擄掠呢!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來,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塑像 在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后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氣的時候,就能想到過去的種種,尤其是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在這回憶中,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對他的教導,想到老師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當他得知這個當年的女孩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現在一旦要結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和天真無邪的兩個兒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后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唐朝人李頎發出這樣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的,在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衛護下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這年她三十五歲,公元208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為董祀求情 【原文】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于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于祀。 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 蔡琰像 [1]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詞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于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后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坎坷的命運似乎緊跟著這個可憐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滿一堂,曹操聽說蔡文姬求見,對在座的說:“蔡伯偕之女在外,諸君諒皆風聞她的才名,今為諸君見之!” 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語意哀酸的講清來由,在座賓客都交相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懇道:“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一命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文狀,并寬宥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歸來以后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諧。就蔡文姬而言,飽經離亂憂傷,已經是殘花敗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兩個兒子,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是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對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無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 文姬歸漢圖(局部) 為其難地接納了她,董祀犯罪當死,何嘗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產生的叛逆行為所得到的結果呢?蔡文姬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勁,要為丈夫開脫,終于以父親的關系,激起曹操的憐憫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從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獵經過這里,還曾經前去探視。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學也是振古爍今的,這樣的人就特別的愛書,尤其是難得一見的書,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立即說:“既然如此,可命十名書吏到尊府抄錄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這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見蔡文姬的才情。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云。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于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于余年。 博學多才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余,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后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后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文姬歸漢 曹操自從赤壁失敗以來,經過幾年整頓,重振軍威,自封為魏公。公元216年,又晉爵為魏王(都城在鄴城)。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連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也特地到鄴城來拜賀。曹操把呼廚泉單于留在鄴城,像貴賓一樣招待他,讓匈奴的右賢王回去替單于監理國家。 南匈奴跟漢朝的關系和好了。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經死去的朋友蔡邕(音yong )有一個女兒還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來。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名士,早年因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去。董卓掌權的時候,蔡邕已回到洛陽。那時候,董卓正想籠絡人心。他聽到蔡邕名氣大,就把他請來,封他做官,對他十分敬重,三天里連升三級。蔡邕覺得在董卓手下,比在漢靈帝手下的時候強多了。 到了董卓被殺,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錯,嘆了一口氣。這樣一來惹惱了司徒王允,認為他是董卓一黨的人,把他抓了起來。盡管朝廷里有許多大臣都替他說情,王允還是不同意,結果 文姬歸漢圖立軸 [2]蔡邕死在了監獄里。 蔡邕的女兒名叫蔡琰(音yan),字文姬,跟她父親一樣,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她父親死后,關中地區又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 打這以后,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這一回,曹操想起了蔡文姬,就派使者帶著禮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來。 左賢王當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違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讓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國,當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鄴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給一個屯田都尉(官名)董祀。哪兒知道時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執行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連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舉行宴會。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學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從把蔡文姬求見的情況報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識,就對大家說:“蔡邕的女兒在外流落了多年,這次回來了。今天讓她來跟大家見見面,怎么樣?”大伙兒當然都表示愿意相見。曹操就命令侍從把蔡文姬帶進來。蔡文姬披散頭發,赤著雙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請罪。她的嗓音清脆,話又說得十分傷心。座上有好些人原來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傷心勁兒,不禁想起蔡邕,感動得連鼻子也酸了。曹操聽完了她的申訴,說:“你說的情形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有什么辦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說:“大王馬房里的馬成千上萬,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樹林,只要您派出一個武士,一匹快馬,把文書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就親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騎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時候,正是數九寒天。曹操見她穿得單薄,就送給她一頂頭巾和一雙鞋襪,叫她穿戴起來。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 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聽她還能背出那么多,就說:“我想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蔡文姬說:“用不著。只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 后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所謂“蔡文姬受辱虜庭,誕育胡子,文辭有余,節烈不足,又另當別論。”者純屬一派胡言耳!彼時兩漢魏晉時期人心向古,婚姻不需朱熹匹夫三從四德之約束,更不能以節烈之名羈絆古人名節。所謂節烈之辭蓋自宋明理學之興始熾,束國人于一死巷,日趨裹足難有進展耳!此舉于國于家,安有用乎?朱熹老兒僅于一家之言累國人千年名分,罪何其大矣;然至今尚有津津于其言而不自知者,行何其悲矣。 有感于節烈之論,發此觸動,不知所云。 編輯本段蔡文姬的作品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 《胡笳十八拍》 ,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胡笳十八拍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潰死兮無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云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蟲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懸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從夜達明,風浩浩兮暗塞昏營。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第四拍】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俗殊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難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邊心,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腸斷兮思愔愔。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第六拍】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饑對肉酪兮不能餐。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第七拍】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戎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地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第八拍】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轉悲愁。 【第九拍】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云煙,九拍懷情兮誰為傳。 【第十拍】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兮徹心髓。 【第十二拍】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踏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逢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圣君,嗟別二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第十三拍】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歸國兮兒莫知隨,心懸懸兮長如饑。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得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穹廬兮偶殊俗,愿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心有憶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對萱草兮徒想憂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生我兮獨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枯枯葉干,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饑虺兮骨肉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歡息欲絕兮淚闌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綠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馀兮思未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離兮受之應不容。 悲憤詩(一)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悲憤詩(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身執略兮入西關。歷險阻兮之羗蠻。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嘆。 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眥不干。薄志節兮念死難。 雖茍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 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 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寢兮起屏營。 登胡殿兮臨廣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風厲兮肅泠泠。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 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 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煢煢。頓復起兮毀顏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復生。
復制來的答案,參考一下1、經典反案之作:郭沫若曾明確表示他寫《蔡文姬》的目的是想為曹操翻案。歷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文武兼備很有作為的英雄。然而宋以后,由于封建正統思想的作用,在文學作品中曹操被逐漸描繪成一個篡漢逆臣、嗜殺多疑、詭譎狡詐的反面人物。這種形象定位經過小說《三國演義》和諸多“三國戲”的傳播更被廣為接受,而其歷史上原來的真實面目反而被掩蓋了。作為一位史學家、劇作家、詩人,以郭沫若豐富淵博的歷史知識和詩人兼劇作家的才情,重新塑造一個基本符合歷史真實的正面(“紅臉”)的曹操形象并非不可以。事實上,他寫《蔡文姬》的目的正如他所說的就“是想為曹操翻案”。他很想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形象生動地層現在觀眾面前。他努力了,但他成功了嗎?回答是否定的。盡管在《蔡文姬》中,他寫了他“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寫了他文韜武略出眾,作風儉樸,待人平易,頗具平民風度,且胸襟開闊,知錯必糾,寫了他不拘一格惟才是舉的用人策略和大力進行文化建設的治國方針等等。但這些內容大多是用側筆即通過作品中其他人物(如董祀、蔡文姬等)之口說出來的,很少把曹操放在全劇矛盾沖突的中心位置上,通過他自己的言語、行動,正面進行刻畫。因此,《蔡》劇中的曹操形象基本上尚未脫盡概念和蒼白,作為一個藝術形象他還沒有立起來、活起來,起不到翻案的作用。 2、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蔡文姬形象。《蔡文姬》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藝術形象是蔡文姬。她在戰亂中被擄到匈奴,與左賢王成婚十二載,育有一子一女。遠離故土,蔡文姬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家鄉,時時忍受著思鄉之情的折磨。曹操遣使贖她歸漢修史,左賢王出于漢匈關系大義,準她歸漢,但卻堅決不允許兩個子女隨行。一方面渴望葉落歸根,一方面卻又必須拋夫別子,蔡文姬感情上那種撕裂的痛苦可想而知。五幕戲便圍繞著蔡文姬理智與情感的角斗步步展開。在專使董祀的開導下,她終于跳出狹隘的個人情感,以天下大業和民族和睦為重,毅然歸漢。歸漢后,當曹操聽信讒言,欲加罪董祀的危急時刻,她不顧個人榮辱,披發跣足,直諫丞相,救下董祀。幕落之時,一個重情義、敢擔當、德才兼具的杰出女性形象已經深深印在觀眾的腦海里。 3、充滿了浪漫的主情主義。郭沫若說:“蔡文姬就是我!”該劇承襲了其歷史劇一貫的藝術風格——浪漫的主情主義。全劇詩情洋溢,無處不滲透著作家強烈的主觀感情。特別是以蔡文姬創作的長詩《胡 笳十八拍》全曲貫串始終,極有效地渲染了抒情氛圍,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對抒情獨白的運用也是郭沫若史劇的拿手好戲,如《屈原》劇中那段著名的靈魂剖白《雷電頌》。《蔡文姬》中堪與其媲美的是第二幕,文姬千里跋涉回到故鄉,在父親墓前一段長長的抒情獨白,情感跌宕起伏,將人物內心難言的隱痛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部戲回旋著情感的激流。
曹禺《雷雨》,《龍須溝》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專門為北京人藝創作的一部歷史劇
悲憤詩(一)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悲憤詩(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身執略兮入西關。歷險阻兮之羗蠻。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嘆。 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眥不干。薄志節兮念死難。 雖茍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 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 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寢兮起屏營。 登胡殿兮臨廣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風厲兮肅泠泠。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 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 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煢煢。頓復起兮毀顏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復生。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于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人物生平蔡文姬為人博學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給河東衛仲道,衛仲道早亡,二人又沒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興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匈奴趁機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兩個孩子。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來喜愛文學、書法,常與蔡琰的父親蔡邕有文學、書法上的交流。曹操見蔡邕沒有子嗣,用金璧從匈奴那里將蔡琰贖回來,并將蔡琰嫁給董祀。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給董祀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名士,對滿堂賓客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讓大家見一見。”蔡琰披散著頭發光著腳,叩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滿堂賓客都為之動容。但曹操卻說:“可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么辦?”蔡琰說:“你馬廄里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終于被蔡文姬感動,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后傷感悲憤之余作《悲憤詩》二首。此后再無蔡琰相關記載,卒年不詳。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于天文 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并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青史留名。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卻生兒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后,嫁給了董祀,并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于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編輯本段生平 成長 蔡文姬是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她的父親是當時的名人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 電視劇劇照(劇雪飾) 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東漢政府的腐敗,終于釀成了黃巾起義,使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后,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歷三臺,拜中郎將,后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 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遠嫁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遠嫁河東衛家,她的丈夫衛仲道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兩人無子女,蔡文姬遭到衛家嫌棄,認為她"克死丈夫",當時正年少氣盛、心高氣傲的蔡文姬,哪里能受得了這種白眼,她不顧父親的反對,憤而回家。 董卓死后,他的部將又攻占長安,軍閥混戰小人書中的蔡文姬(11張)的局面終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入朔漠,回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當初細君與解憂嫁給烏孫國王,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總算是風風光光的占盡了身份,但由于是遠適異域,產生出無限的凄涼,何況蔡文姬還是被擄掠呢!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來,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塑像 在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后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氣的時候,就能想到過去的種種,尤其是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在這回憶中,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對他的教導,想到老師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當他得知這個當年的女孩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現在一旦要結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和天真無邪的兩個兒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后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唐朝人李頎發出這樣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的,在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衛護下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這年她三十五歲,公元208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為董祀求情 【原文】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于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于祀。 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 蔡琰像 [1]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詞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于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后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坎坷的命運似乎緊跟著這個可憐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滿一堂,曹操聽說蔡文姬求見,對在座的說:“蔡伯偕之女在外,諸君諒皆風聞她的才名,今為諸君見之!” 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語意哀酸的講清來由,在座賓客都交相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懇道:“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一命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文狀,并寬宥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歸來以后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諧。就蔡文姬而言,飽經離亂憂傷,已經是殘花敗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兩個兒子,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是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對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無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 文姬歸漢圖(局部) 為其難地接納了她,董祀犯罪當死,何嘗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產生的叛逆行為所得到的結果呢?蔡文姬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勁,要為丈夫開脫,終于以父親的關系,激起曹操的憐憫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從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獵經過這里,還曾經前去探視。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學也是振古爍今的,這樣的人就特別的愛書,尤其是難得一見的書,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立即說:“既然如此,可命十名書吏到尊府抄錄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這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見蔡文姬的才情。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云。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于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于余年。 博學多才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余,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后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后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文姬歸漢 曹操自從赤壁失敗以來,經過幾年整頓,重振軍威,自封為魏公。公元216年,又晉爵為魏王(都城在鄴城)。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連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也特地到鄴城來拜賀。曹操把呼廚泉單于留在鄴城,像貴賓一樣招待他,讓匈奴的右賢王回去替單于監理國家。 南匈奴跟漢朝的關系和好了。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經死去的朋友蔡邕(音yong )有一個女兒還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來。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名士,早年因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去。董卓掌權的時候,蔡邕已回到洛陽。那時候,董卓正想籠絡人心。他聽到蔡邕名氣大,就把他請來,封他做官,對他十分敬重,三天里連升三級。蔡邕覺得在董卓手下,比在漢靈帝手下的時候強多了。 到了董卓被殺,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錯,嘆了一口氣。這樣一來惹惱了司徒王允,認為他是董卓一黨的人,把他抓了起來。盡管朝廷里有許多大臣都替他說情,王允還是不同意,結果 文姬歸漢圖立軸 [2]蔡邕死在了監獄里。 蔡邕的女兒名叫蔡琰(音yan),字文姬,跟她父親一樣,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她父親死后,關中地區又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 打這以后,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這一回,曹操想起了蔡文姬,就派使者帶著禮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來。 左賢王當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違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讓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國,當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鄴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給一個屯田都尉(官名)董祀。哪兒知道時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執行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連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舉行宴會。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學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從把蔡文姬求見的情況報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識,就對大家說:“蔡邕的女兒在外流落了多年,這次回來了。今天讓她來跟大家見見面,怎么樣?”大伙兒當然都表示愿意相見。曹操就命令侍從把蔡文姬帶進來。蔡文姬披散頭發,赤著雙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請罪。她的嗓音清脆,話又說得十分傷心。座上有好些人原來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傷心勁兒,不禁想起蔡邕,感動得連鼻子也酸了。曹操聽完了她的申訴,說:“你說的情形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有什么辦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說:“大王馬房里的馬成千上萬,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樹林,只要您派出一個武士,一匹快馬,把文書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就親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騎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時候,正是數九寒天。曹操見她穿得單薄,就送給她一頂頭巾和一雙鞋襪,叫她穿戴起來。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 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聽她還能背出那么多,就說:“我想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蔡文姬說:“用不著。只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 后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所謂“蔡文姬受辱虜庭,誕育胡子,文辭有余,節烈不足,又另當別論。”者純屬一派胡言耳!彼時兩漢魏晉時期人心向古,婚姻不需朱熹匹夫三從四德之約束,更不能以節烈之名羈絆古人名節。所謂節烈之辭蓋自宋明理學之興始熾,束國人于一死巷,日趨裹足難有進展耳!此舉于國于家,安有用乎?朱熹老兒僅于一家之言累國人千年名分,罪何其大矣;然至今尚有津津于其言而不自知者,行何其悲矣。 有感于節烈之論,發此觸動,不知所云。 編輯本段蔡文姬的作品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 《胡笳十八拍》 ,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胡笳十八拍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潰死兮無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云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蟲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懸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從夜達明,風浩浩兮暗塞昏營。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第四拍】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俗殊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難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邊心,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腸斷兮思愔愔。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第六拍】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饑對肉酪兮不能餐。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第七拍】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戎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地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第八拍】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轉悲愁。 【第九拍】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云煙,九拍懷情兮誰為傳。 【第十拍】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兮徹心髓。 【第十二拍】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踏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逢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圣君,嗟別二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第十三拍】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歸國兮兒莫知隨,心懸懸兮長如饑。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得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穹廬兮偶殊俗,愿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心有憶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對萱草兮徒想憂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生我兮獨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枯枯葉干,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饑虺兮骨肉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歡息欲絕兮淚闌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綠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馀兮思未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離兮受之應不容。 悲憤詩(一)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悲憤詩(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身執略兮入西關。歷險阻兮之羗蠻。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嘆。 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眥不干。薄志節兮念死難。 雖茍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 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 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寢兮起屏營。 登胡殿兮臨廣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風厲兮肅泠泠。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 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 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煢煢。頓復起兮毀顏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復生。
復制來的答案,參考一下1、經典反案之作:郭沫若曾明確表示他寫《蔡文姬》的目的是想為曹操翻案。歷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文武兼備很有作為的英雄。然而宋以后,由于封建正統思想的作用,在文學作品中曹操被逐漸描繪成一個篡漢逆臣、嗜殺多疑、詭譎狡詐的反面人物。這種形象定位經過小說《三國演義》和諸多“三國戲”的傳播更被廣為接受,而其歷史上原來的真實面目反而被掩蓋了。作為一位史學家、劇作家、詩人,以郭沫若豐富淵博的歷史知識和詩人兼劇作家的才情,重新塑造一個基本符合歷史真實的正面(“紅臉”)的曹操形象并非不可以。事實上,他寫《蔡文姬》的目的正如他所說的就“是想為曹操翻案”。他很想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形象生動地層現在觀眾面前。他努力了,但他成功了嗎?回答是否定的。盡管在《蔡文姬》中,他寫了他“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寫了他文韜武略出眾,作風儉樸,待人平易,頗具平民風度,且胸襟開闊,知錯必糾,寫了他不拘一格惟才是舉的用人策略和大力進行文化建設的治國方針等等。但這些內容大多是用側筆即通過作品中其他人物(如董祀、蔡文姬等)之口說出來的,很少把曹操放在全劇矛盾沖突的中心位置上,通過他自己的言語、行動,正面進行刻畫。因此,《蔡》劇中的曹操形象基本上尚未脫盡概念和蒼白,作為一個藝術形象他還沒有立起來、活起來,起不到翻案的作用。 2、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蔡文姬形象。《蔡文姬》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藝術形象是蔡文姬。她在戰亂中被擄到匈奴,與左賢王成婚十二載,育有一子一女。遠離故土,蔡文姬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家鄉,時時忍受著思鄉之情的折磨。曹操遣使贖她歸漢修史,左賢王出于漢匈關系大義,準她歸漢,但卻堅決不允許兩個子女隨行。一方面渴望葉落歸根,一方面卻又必須拋夫別子,蔡文姬感情上那種撕裂的痛苦可想而知。五幕戲便圍繞著蔡文姬理智與情感的角斗步步展開。在專使董祀的開導下,她終于跳出狹隘的個人情感,以天下大業和民族和睦為重,毅然歸漢。歸漢后,當曹操聽信讒言,欲加罪董祀的危急時刻,她不顧個人榮辱,披發跣足,直諫丞相,救下董祀。幕落之時,一個重情義、敢擔當、德才兼具的杰出女性形象已經深深印在觀眾的腦海里。 3、充滿了浪漫的主情主義。郭沫若說:“蔡文姬就是我!”該劇承襲了其歷史劇一貫的藝術風格——浪漫的主情主義。全劇詩情洋溢,無處不滲透著作家強烈的主觀感情。特別是以蔡文姬創作的長詩《胡 笳十八拍》全曲貫串始終,極有效地渲染了抒情氛圍,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對抒情獨白的運用也是郭沫若史劇的拿手好戲,如《屈原》劇中那段著名的靈魂剖白《雷電頌》。《蔡文姬》中堪與其媲美的是第二幕,文姬千里跋涉回到故鄉,在父親墓前一段長長的抒情獨白,情感跌宕起伏,將人物內心難言的隱痛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部戲回旋著情感的激流。
曹禺《雷雨》,《龍須溝》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專門為北京人藝創作的一部歷史劇
悲憤詩(一)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悲憤詩(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身執略兮入西關。歷險阻兮之羗蠻。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嘆。 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眥不干。薄志節兮念死難。 雖茍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 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 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寢兮起屏營。 登胡殿兮臨廣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風厲兮肅泠泠。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 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 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煢煢。頓復起兮毀顏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復生。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于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人物生平蔡文姬為人博學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給河東衛仲道,衛仲道早亡,二人又沒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興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匈奴趁機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兩個孩子。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來喜愛文學、書法,常與蔡琰的父親蔡邕有文學、書法上的交流。曹操見蔡邕沒有子嗣,用金璧從匈奴那里將蔡琰贖回來,并將蔡琰嫁給董祀。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給董祀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名士,對滿堂賓客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讓大家見一見。”蔡琰披散著頭發光著腳,叩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滿堂賓客都為之動容。但曹操卻說:“可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么辦?”蔡琰說:“你馬廄里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終于被蔡文姬感動,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后傷感悲憤之余作《悲憤詩》二首。此后再無蔡琰相關記載,卒年不詳。
總結
 
                            
                        - 上一篇: 价值28万美元!比特币交易所:阻止上千名
- 下一篇: 方舟方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