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辽沈战役:郑洞国第一兵团有多少人?为何直到最后才宣布起义?
原標題:遼沈戰役:鄭洞國第一兵團有多少人?為何直到最后才宣布起義?
在1948年9月爆發的遼沈戰役中,國民黨方面五十五萬大軍被迫困守在錦州、沈陽和長春等地,最終落得個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當時,負責駐守長春的是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他出生于湖南石門的一個農民家庭,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一期,曾率部參加兩次東征陳炯明和北伐戰爭,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后,鄭洞國接替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軍副司令、代司令等職務。
遼沈戰役爆發之前,鄭洞國已經對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局勢感到悲觀,曾一度請辭其在東北的一切職務,但是均被蔣介石拒絕,繼續出任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率部負責長春的防御任務。當時鄭洞國第一兵團有兩個軍六個師的建制,分別是新編第七軍(軍長是湖南湘陰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生李鴻,有新編第38師、第253師和第290師三個師)和第六十軍(軍長是云南永善人、云南陸軍講武堂畢業生曾澤生,有第182師、第265師和第286師三個師),總兵力約十萬人左右。
在整個遼沈戰役期間,鄭洞國負責駐守的長春始終是一個死局,處于被圍困的狀態。雖然鄭洞國曾有過率部突圍的軍事行動,但很快就以失敗告終,被迫又退回到長春城內,憑借著堅固的城防優勢死守,以空投物資艱難維持。后來,隨著錦州成功解放,東北國民黨軍面臨的局勢日益惡化,從東北撤退的幻想徹底破滅,長春城內的鄭洞國也有死守變成了守死。在這樣的局面下,鄭洞國手下的部隊人心浮動,特別是第六十軍那些云南籍軍官們已經不想再為蔣介石賣命。
當時,鄭洞國坐困愁城,沒辦法之下下定決心率部突圍,各自逃命。可是就在突圍當天的晚上,其下屬的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突然宣布起義,使得鄭洞國的突圍計劃破產。此時鄭洞國雖然已徹底絕望,但仍抱著對蔣介石效忠到底的愚蠢想法,率領兵團直屬部隊負隅頑抗。最終,據守長春中央銀行大樓的兵團直屬部隊以突圍為名挾持鄭洞國,也放下了武器投誠,長春獲得了成功解放。
由于鄭洞國在最后時刻脫離了國民黨陣營,因此他并沒有像被俘虜的國民黨將領一樣,被送到戰犯管理所進行改造。新中國成立之后,鄭洞國先后擔任過任水利部參事,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委員、常委,黃埔同學會副會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系列職務,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91年,鄭洞國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8歲,安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當時臺灣方面也為鄭洞國舉行了追悼儀式。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辽沈战役:郑洞国第一兵团有多少人?为何直到最后才宣布起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宜信普惠为什么要面签
- 下一篇: 玉藻前是谁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