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寻觅中华文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还藏着多少秘密?
原標題:讀書 | 尋覓中華文明,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還藏著多少秘密?
《三千年前的“雙城記” : 從“三星堆”到“金沙城”》 易旭東 著 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套關(guān)于成都的歷史文化精品叢書。上冊引進環(huán)境史學(xué),在“歷史還原”的方法論上,跨界研究古蜀文化與巴渝文化的“一方之情”,首次系統(tǒng)再現(xiàn)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演繹的三星堆“首都”、金沙城“副都”的“雙城記”故事。下冊講述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等順著江流河谷、嶺壑棧道,先后匯入四川盆地,與巴蜀固有的文化交融碰撞,共同在封閉的地勢環(huán)境中,“逆反”地呈現(xiàn)出文化多元、立體薈萃的景象,并延展到長江中下游的荊楚文化、良渚文化,重點記敘金沙城向“首都”轉(zhuǎn)換中的“中國故事”與“成都創(chuàng)造”,既是成渝雙城在上古時期的原態(tài)再現(xiàn),又展現(xiàn)著中華文明的博大胸懷。
>>內(nèi)文選讀:
“夏氏遺族”遷入成都平原(節(jié)選)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按照《山海經(jīng)》提供的地理“索引”,今德陽、樂山之間,應(yīng)為“茅神”“黍神”“蜀神”的地理原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的地理原型。今德陽到成都、樂山南部,與東側(cè)資陽到榮縣,西側(cè)眉山到雅安,山地平面地形,如古漢字“天”字,稱“成都載天”之山。盆地西部一帶岷江、沱江、長江、橫江、永寧河與赤水河干流水紋圖,組成一個早期漢字——“流”。
這一帶地區(qū),又稱“天流蜀方”。成都與德陽之間的廣漢,恰好處于“蜀方”的中心,是三星堆遺址5號“祭祀坑”出土的鳥形金箔片造型的地理原型。
“天下之中”的向心力。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參加武王“牧誓”的八族中,以濮族人數(shù)最多,分布地域廣闊,長期處于分散的部落狀態(tài),有“百濮”的稱號。濮人原居住在江漢一帶,先稱為濮,繼稱為越,故“濮越同源”。成都平原富饒、平安,濮人逐漸遷入,融入了三星堆人。
四川東部的現(xiàn)達州、巴中嘉陵江支流流域的巴賨族群,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遷徙而來的巴人族群,還有川滇黔地區(qū)、南亞過來的族群……豫東有緡氏的后裔,先于具有先進文化的二里頭人進入成都平原。
夏朝末年,因“有仍之會”有緡氏的背叛,而“克有緡而喪其國”。夏桀出兵滅了有緡氏。《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有緡氏在春秋時期的“宋國”地域,即在今豫東地區(qū)。“有緡氏”族群被夏桀滅國后,輾轉(zhuǎn)進入峽江地區(qū),經(jīng)“巴蜀文化走廊”,來到成都平原的富饒區(qū)域,與三星堆人融合。
繼后,夏民的“混血”加入三星堆族群的行列。處于成都平原北部邊緣地帶的“夏人”,在夏商紛爭的過程中,常常是“旁觀者”。夏商更替之際,新一代的混血夏人更加強健、智慧,紛紛逃難,有些部族直接進入成都平原。
遷移、重建,變得簡單,自然的偉力,依然讓人敬畏,因地制宜、開拓進取成為唯一的選擇。“夏人”們居處古中國的大陸,遍地開花,依靠奴隸制與其他父系部落相愛相殺,合為一體。
在“重建”后的各地,“夏人”系趨同又各異。
“和而不同”。伴隨著更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更大的文明碰撞不可避免,“夏人”的“混血”與亞洲各地的“混血”開始交流、融合,直到新的兼容并蓄觀念的和解、認同的出現(xiàn)。
脫穎而出。科學(xué)觀念普及前,“混血”新人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探索中的族群,就像黑咖啡一樣,激發(fā)、安撫著其他族群遇到的喜怒哀樂。夏民的“混血”與其說是“重建”,不如說是“重生”。
成都平原,夏朝建立者岷江上游的大禹古羌聯(lián)盟、岷江中游的柏灌蜀族部落,最早興旺發(fā)達的祖居之地,對于不管是“葉落歸根”“衣錦還鄉(xiāng)”的“七大姑”,還是“遭難回家”“逃避災(zāi)難”的“八大姨”,這里都是“夏氏遺族”的首選。
“鳴條之戰(zhàn)”前,夏桀就“聲東擊西”。“夏氏遺族”忍痛告別首都伊洛盆地,一路回避商軍主力部隊,行走在“G”形的萬里“大回環(huán)”。夏桀指令的大繼承人,率領(lǐng)數(shù)萬軍民,舉國搬遷、流亡,搬運鑄造的傳國祭祀重器,沿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蜀身毒道”,經(jīng)越南、緬甸,入境云南,北上成都平原,再到廣漢……
一掃而空。以商為核心的諸侯國,縱兵劫掠夏都。西北走廊”的諸侯國,攜帶戰(zhàn)利品北上,經(jīng)興都庫什山脈,入境今中國大西北地區(qū),逐漸東進。周人后來進駐周原、商人等諸侯國,沿黃河一路東進,一支夏朝遺民出現(xiàn)在山西。商人一直進軍到東北。在公元前1400年的盤庚時期,他們才大舉南下,進軍河南。
幾度輾轉(zhuǎn)。夏朝亡國時四散的軍民,抵達成都平原的廣漢,應(yīng)是在兩年后的秋天。當時黃河、長江流域的土著主體,石器時代的三苗九黎部落,多臣服于夏天子。其中一路,吸引商軍主力部隊,向長江以南而行。夏朝流亡軍民沿長江東進,沿途掩埋帶不走的祭祀用器,在今湖南寧鄉(xiāng)、安化一帶,均有跡可循。逃至湖北境內(nèi)的數(shù)千軍民、樂官世家,被“楚兵”俘獲。最終,編鐘等重器落入商軍之手。桀指令的次繼承人,在今武漢盤龍城短暫停留,隨后,乘舟南下,經(jīng)鄱陽湖,抵達江西贛江東岸的大洋洲。部分祭祀重器,不得不葬于大墓。隨行軍民,四散流亡、藏匿。部分軍民攜帶牛尊等重器,抵達湖南衡陽境內(nèi)……
殷商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掃蕩三苗九黎土著,定都中原。夏朝滅亡后,諸夏各部四散流亡。有一支在阿里地區(qū)農(nóng)耕定居,避開戰(zhàn)火,長期發(fā)展,形成著名的“象雄文明”。后來的諸夏,先后在媯水(阿姆河)流域、寧夏,建立了大夏國、西夏國。世界屋脊,荒無人煙的土地。強大古國,疆域涵蓋藏區(qū)西部、北部、東部。
誕生讓世人炫目的歷史、文明。中國的古象雄文化,西藏的源頭、根基文化,在這片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展示出的燦爛文明之光,直到現(xiàn)在也依然映照著整個藏區(qū)。象雄王國神秘疆域的中心地帶,阿里高原上殘存的遺跡,古老神秘的象雄文字、天文歷算,以及藏醫(yī)學(xué)、雕塑等種種古老的技術(shù),都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guān)。延伸出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文化,也一直流傳至今……
作者:易旭東
文:易旭東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朱自奮
責任編輯: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读书|寻觅中华文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还藏着多少秘密?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光明女神艾米进化后会变为1级吗?
- 下一篇: 稻城亚丁长线和短线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