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盘点两次登基的皇帝:除了明英宗,你还知道哪一位?
原標題:盤點兩次登基的皇帝:除了明英宗,你還知道哪一位?
登基又稱即位,即皇帝即位。在古代歷史上,太子登基稱帝是一段頗為艱辛的旅程。不過,成為皇帝后,也難保不會被廢,不管是大一統王朝還是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時期,都有很多皇帝被廢的例子。但是,也有一些皇帝被廢后,還能重新登基。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盤點兩次登基的皇帝。
一、晉惠帝
司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作為晉武帝司馬炎嫡次子,司馬衷于公元267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司馬衷即位,這就是晉惠帝。作為西晉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即位后不能處理朝政,所以由太傅楊駿輔政。
后來,皇后賈南風謀害楊駿家族,掌握實際大權。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篡位,將晉惠帝封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丟掉皇位后,晉惠帝受到諸王輾轉挾持,淪為傀儡,受盡凌辱,被東海王司馬越迎回洛陽。
盡管成功恢復皇位,不過,司馬衷依然是一位傀儡皇帝。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日(307年1月8日),司馬衷去世,時年四十八歲,謚號為惠,安葬于太陽陵。
二、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李顯即皇帝位。不過,在武則天執掌大權的背景下,李顯很快就被廢為廬陵王,先后遷于均州、房州等地。神龍元年(705年),神龍政變爆發,武則天被迫退位,而李顯則第二次登基稱帝。
唐中宗李顯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六月壬午日(710年7月3日),李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終年55歲,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于定陵。 對此,在筆者看來,李顯的一生顯然是比較波折的,其結局更是不得善終。
三、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嗣圣元年(684年),唐中宗李顯被廢為廬陵王,武則天遂立李旦為皇帝。但是,李旦此時也只是傀儡皇帝。武則天稱帝后,建立武周政權,降李旦為皇嗣。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被毒死,李旦之子李隆基聯合禁軍將領發動政變,擁立李旦為帝,這是李旦第二次登基。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退位為太上皇,然大權仍自掌,太子李隆基繼皇帝位。次年,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及其同黨,這促使李旦將大權全部歸于李隆基。開元四年(716年),李旦去世,年55歲,葬于橋陵。
四、唐昭宗
李曄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唐懿宗李漼第七子。文德元年(888年),李曄受封皇太弟,隨后在觀軍容使楊復恭擁戴下即皇帝位。唐昭宗任內尊敬朝臣,勵精圖治,發動平定四川陳敬瑄、河東李克用的戰爭,最終消滅田令孜,重挫李克用。
但是,因為朝廷禁軍損失殆盡,藩鎮割據的局面難以扭轉,這導致唐昭宗無法改變唐朝走向滅亡的結局。公元897年,劉季述、王仲先借機要挾宰相召百官同意“廢昏立明”,唐昭宗皇位被廢。公元901年宰相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唐昭宗復位。
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被宣武節度使朱溫弒殺,時年三十八歲,謚號圣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曾一度改謚恭靈莊閔孝皇帝,廟號襄宗),葬于和陵。
五、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后,朱祁鎮正式即位,次年改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獲。
危急時刻,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北京保衛戰勝利。明英宗回朝后,被朱祁鈺安置于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成功恢復皇位。但是,第二次登基后,明英宗卻殺少保于謙、名將范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而重用宦官曹吉祥等。
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享年三十八歲,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盘点两次登基的皇帝:除了明英宗,你还知道哪一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慧祥法师:《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七讲
- 下一篇: 我学佛的心路历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