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传翻译
陸游傳翻譯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陸游傳翻譯
原文:
陸游字務觀,越州山陰人。年十二能詩文,蔭補登仕郎。鎖廳薦送第一,秦檜孫塤適居其次,檜怒,至罪主司。明年,試禮部,主司復置游前列,檜顯黜之,由是為所嫉。檜死,始赴福州寧德簿,以薦者除敕令所刪定官。遷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時龍大淵、曾覿用事,游為樞臣張燾言:“覿、大淵招權植黨,熒惑圣聽,公及今不言.異日將不可去。”燾遽以聞,上詰語所自來,燾以游對。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尋易隆興府。言者論游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免歸。久之,通判夔州。王炎宣撫川、陜,辟為干辦公事。游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吳鱗子挺代掌兵,頗驕恣,傾財結士,屢以過誤殺人,炎莫誰何。游請以(吳)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謀,遇敵必敗。”游曰:“使挺遇敵,安保其不敗;就令有功.愈不可駕馭。”及挺子曦僭越,游言始驗。
范成大帥蜀,游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頹放,因自號放翁。后累遷江西常平提舉。江西水災,奏:“撥義倉振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召還,給事中趙汝愚駁之,遂與祠。起知嚴州過闕陛辭上諭曰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再召入見上曰卿筆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軍器少監。紹熙元年,遷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嘉泰二年,詔游權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尋兼秘書監。三年,書成,遂升寶章閣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節選自《宋史·陸游傳》,有刪改)
譯文:
陸游字務觀,越州山陰人。十二歲就能做詩、寫文章,因祖先功勞而補任登仕郎。參加鎖廳試被推舉為第一名,秦檜的孫子秦塤正好位居其次,秦檜大怒,以致治主考官罪。第二年,陸游參加禮部的考試,主考官又把陸游放在前面,秦檜揚言要廢黜他,因為這個原因陸游被秦檜嫉妒。秦檜死后,開始赴任福州寧德主簿,因為有人推薦,任命為敕令所刪定官。后來,陸游升任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孝宗即位,陸游升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當時龍大淵、曾覿掌權,陸游對樞密使張燾說:“曾覿、龍大淵玩弄職權、培植私黨,(用讒言)迷惑皇上,你到今天不說,今后將不能除去他們。”張燾立即稟告皇上,皇上追問這些話的來歷,張燾用陸游的話回答(皇上)。皇上大怒,讓陸游離京擔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改任隆興府通判。有人說陸游勾結臺諫,鼓吹是非,極力勸說張浚發兵,不得回朝。過了很久,陸游任夔州通判。王炎宣撫川、陜,征召陸游擔任干辦公事。陸游向王炎陳述進取策略,認為謀取中原必須從長安開始,奪取長安必須從隴右開始。他勸王炎應當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機會就進攻,沒機會就固守。吳璘兒子吳挺代父統率軍隊,非常驕傲放縱,傾盡財物來交結士人,屢次因為小過而誤殺人,王炎不敢過問。陸游請求用吳玠兒子吳拱代替吳挺。王炎說:“吳拱膽怯而缺少智慧,遇到敵人必敗。”陸游說:“如果吳挺遇到敵人,怎能保證他不會失敗;如果讓他立戰功,那就更加難以控制了。”等到吳挺之子吳曦叛敵,陸游的話開始得到驗證。
范成大統帥蜀地,陸游擔任參議官,二人以文字結交,不拘泥于禮節,人們譏笑他頹廢放縱,陸游因此自號放翁。后來陸游多次調動官職,擔任江西常平提舉。江西發生水災,陸游上奏說:“撥義倉糧賑濟,下令諸郡發糧給百姓。”皇上召他回朝,給事中趙汝愚駁斥他,于是陸游被派去管理祠觀。后來,陸游被起用為嚴州知州,路過皇宮,與陛下告辭,皇上告訴他說:“嚴陵山水美處,公事之余,可以游覽賦詠自我快樂。”皇上再次召見他,說:“你文筆回旋跌宕非常好,不是他人可以比的。”于是任命陸游做軍器少監。紹熙元年(1190),陸游升任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嘉泰二年(1202),皇上詔令陸游暫代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官職,不久兼任秘書監。紹熙三年,史書完成,于是升任寶章閣待制,以此職退休。嘉定二年(1209),陸游逝世,終年八十五歲。
2、陸游傳的名句
1、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
2、功名本是無憑事,不及寒江兩日潮。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5、丈夫貴不屈,成敗何足論。
6、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7、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8、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9、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11、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1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1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14、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九月一日,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15、三更酒醒殘燈在,臥聽瀟瀟雨打蓬。
16、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17、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
18、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19、君能洗盡世間念,何處樓臺無明月?
20、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劍門道中遇微雨》
3、陸游傳感想20字
陸游是我國中國南宋詩人,他創作了愛國詩篇九千三百余首。
他創作的大部分詩篇都跟抗擊侵略者有關,或者是跟軍營里的艱苦生活有關,如:‘失衣臥枕戈 ,睡覺身滿霜’。他的愛國情懷是誰都無法比擬的,在他三十歲那年,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檜的打擊,被除掉了姓名,但她并沒有回信,他三十四歲那年,當上了一個縣官的屬員,他又憑著桿擔任了-一個較大的官職,可是官場險惡,他又被罷免回鄉, 他四十五歲那年投奔了王炎旗下,努力為百姓做事,收復祖國的大好河山。但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陸游的愿望再- -次破滅,當公元-千二百一十年時,他已是一位八十五歲的老人了,他-生愛國如命在他去世前夕,用盡了力寫下了《示兒》這首詩,之后,他就逝世了。他的這種愛國精神,真是世間少有,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4、鵲橋仙陸游翻譯
譯文
清早出去,籠一蓑霏微煙雨,傍晚歸來,釣一竿迷蒙風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濱的子陵釣臺西邊。賣魚的時候惟恐走近城門跟前,更不用說還會到鬧市深處去了。
潮生時泛船出去打魚,潮平時擺船靠岸系纜,潮落時高唱漁歌歸家。當時的人們錯把我比作披蓑垂釣的嚴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無名的漁父。
這詞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頭三句寫生活,后兩句寫心情,但深淺不同。上片結尾說自己心情近似嚴光,下片結尾卻把嚴光也否定了。文人詞中寫漁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張志和的《漁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漁父詞,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實。
陸游這首詞,論思想內容,可以說在張志和等諸人之上。顯而易見,這詞是諷刺當時那些被名牽利絆的俗人的。讀者不可錯會他的寫作意圖,簡單地認為它是消極的、逃避現實的作品。
5、蝶戀花陸游翻譯及賞析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
【作者】陸游 【朝代】宋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譯文:
我于深秋時節從前線奉調回京,一路上但見枯黃的桐葉在晨光中颯颯飄落,又聽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鳴。面對如此蕭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難以受到重用的現實,心中十分沮喪灰暗。忽然憶起當年在前線橫戈盤馬、縱橫疆場的戰斗生活,那大散關上和清渭之濱大概還戰事依舊吧。
想到將來黯淡的前途,我頓時萌生了駕舟隱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無人可以托付,不能讓其繼續為恢復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愛國之志和作戰策略終不會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納,我當年又何必煞費苦心地去勸諫皇上呢?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賞析:
此詞觸景塵情,追憶往事,今昔對比。表現出詞人英雄遲暮、報國無門的悲憤感情。全詞共四個層次,第一層撫今,第二層思昔,第三層再回到現實,第四層又回顧以住。今昔交織,回環往復。
縱觀全詞,當年在“散關清渭”之地“橫妒盤馬”,率兵強渡渭水與敵對戰,是何等快意之事,這一經歷陸游不只一次地在詩文中提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反復吟詠,為他曾經奮戰在抗金的第一線,離實現收復長安的理想目標如此之近。但在同事日下的形勢下,恐怕詞人自己也覺得“如故”只能是一種奢望。否則何必用這種不確定的語氣揣測。至此,情緒又急轉直下成低沉的嗚咽,一句之中忽揚忽抑,曲盡其妙,詞人憂心忡忡。
6、臨安春雨初霽陸游翻譯
翻譯: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陸游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寫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清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表,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這一年春天,陸游又被起用為嚴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7、書憤 陸游翻譯及原文
書憤五首.其一 陸游 〔宋代〕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里長城來自我期許,到如今鬢發已漸漸變白,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
后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郁,氣韻渾厚。
8、蘇武傳翻譯
蘇武傳翻譯: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為父親職任的關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從官。蘇武逐漸被提升為漢宮栘園中管馬廄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批。
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天漢元年,且鞮剛剛立為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于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
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趁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經到了匈奴那里,備辦了一些禮品送給單于。單于漸漸倨傲,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漢朝正要派送蘇武等人的時候,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后來又跟隨浞野侯陷沒在匈奴,以及衛律所帶領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
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賜。”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宣帝甘露三年,單于開始入塞朝拜漢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輔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們的形體相貌畫在麒麟閣上,并注明他們各自的官職、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氏,以下依次為:衛將軍富平侯張安世,車騎將軍龍額侯韓增,后將軍營平侯趙充國,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陽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陽城侯劉德,少府梁丘賀,太子太傅蕭望之,典屬國蘇武。
這些人都功勛卓著品德高尚,為當世人所熟知,因此畫名臣圖來表彰他們,明確說明他們是漢宣帝中興的輔佐之臣,可與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名臣方叔、召虎、仲山甫媲美。共十一人,在《漢書》中各有傳記。從丞相黃霸、廷尉于定國、大司農朱邑、京兆尹張敞、右扶風尹翁歸到名儒夏侯勝等,都能善始善終,揚名于宣帝之時,卻不能列于名臣圖中,由此可知輔佐之臣的選擇標準。
9、許衡傳翻譯
《元史·許衡傳》翻譯:
許衡,字仲平,懷慶路之河內人,世代務農。父許通遷居河南。許衡于金章宗泰和九年(1209)九月出生于新鄭縣,七歲入學,問老師讀書為何?老師答曰:“為了考科舉。”又問:“僅僅是這樣?”老師大為驚異。以后每次講書,許衡都要問個究竟,以致老師對其父母說:“令郎聰敏過人,我不能勝任,請別求名師。”辭館而去。像這樣連換了三位老師。長大后更加好學,家貧無書,他曾在一個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釋《書經》的書,便去手抄回來細讀,后來逃難到徂徠山才得到一部王輔嗣注釋的《易經》。當時雖兵荒馬亂,許衡堅持日讀夜思,且身體力行。有一回路過河陽,正當盛暑,口渴難忍,路邊有一梨樹,果實累累,同行者爭相摘食,而許衡獨坐樹下不動,問他何故,他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摘取。”有人說“:在這亂世,此樹哪有主?”衡曰:“梨無主,難道我心中也無主嗎?”其為人如此。他到處逃難,先到魯后到魏,在魏住了三年又回到懷慶,后又常來往于河、洛之間,在柳城從姚樞處得到伊洛程氏(程頤、程顥)及新安朱氏(朱熹)的著作,從中獲益甚大。后移居輝縣附近之蘇門山時,常與姚樞及竇默討論學問,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不是他們討論的話題。許衡曾說“:綱常倫理國家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在實際生活也正是這樣做的。
10、蘇武傳翻譯對照
《蘇武傳》原文(節選)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蘇武傳》翻譯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并逐漸被提升為掌管皇帝鞍馬鷹犬射獵工具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庭也扣留他們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剛剛立為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于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
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擺列財物贈給單于。單于越發傲慢,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單于正要派使者護送蘇武等人歸漢,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后來又跟隨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胡地,在衛律統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受到漢廷的照顧。”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一個多月后,單于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們的計劃報告了閼氏及其子弟。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單于派衛律審處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于,又用什么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
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廷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自己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后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輕地敲打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拉回營帳。單于欽佩蘇武的節操,早晚派人探望、詢問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11、張衡傳翻譯手寫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于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于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后,過了五年,又回到這里。
12、蘇武傳翻譯 高中
譯文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為父親職任的關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從官。蘇武逐漸被提升為漢宮栘園中管馬廄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 天漢元年,且鞮剛剛立為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于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趁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 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經到了匈奴那里,備辦了一些禮品送給單于。單于漸漸倨傲,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匈奴正要派送蘇武等人的時候,適逢緱王與長水校尉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后來又跟隨浞野侯陷沒在匈奴,以及衛律所帶領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賜。”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一個多月后,單于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發了這件事。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單于派衛律審理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于,又該用什么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
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家鄉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后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敲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恢復氣息。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抬回營帳。單于認為蘇武的氣節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問候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后,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判處死罪。單于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么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準蘇武,蘇武巋然不動。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于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律說:“你通過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 蘇武痛罵衛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隸,我為什么要見你!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斗,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災禍,將從殺死我蘇武開始了!”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穴里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認為這是神在幫他,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分開他的隨從官吏常惠等人,分別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公家發給的糧食不來,挖野鼠穴里藏的草食充饑。拄著漢朝的旄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擅長結網和紡制系在箭尾的絲繩,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后,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部落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為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于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足下,愿謙誠地相待你。你終究不能回歸本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以前你的大哥蘇嘉做奉車都尉,跟隨皇上到雍棫陽宮,扶著皇帝的車駕下殿階,碰到柱子,折斷了車轅,被定為大不敬的罪,用劍自殺了,只不過賜錢二百萬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隨皇上去祭祀河東土神,騎著馬的宦官與駙馬爭船,把駙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騎著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殺。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家中只有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如今又過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我剛投降時,精神恍惚,幾乎要發狂,自己痛心對不起漢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宮,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時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安危不可預料。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說什么了!” 蘇武說:“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愿意為朝廷犧牲一切。現在得到犧牲自己以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兒子侍奉父親,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蘇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請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罪孽深重,無以復加!”于是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漢昭帝登位,幾年后,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對漢使懷有歉意的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長安。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全都白了。
13、蘇武傳翻譯簡短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4、衛律勸降,威武不屈。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9、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第一部分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
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并“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后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斗爭情形。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兩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
總結
- 上一篇: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集合》
- 下一篇: linux终端lex程序运行,lex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