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大学,25岁博士毕业,她还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
全世界只有3.14 %?的人關注了
爆炸吧知識
本文轉自:募格學術
魏嘉,16歲考上南大,25歲博士畢業,是南大醫學院最年輕的博導,已在J Natl Cancer Inst等國際著名雜志上發表64篇SCI論文。在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入圍名單中,江蘇魏嘉入圍個人名單。
生于1983年的魏嘉,目前已是鼓樓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南京大學臨床腫瘤研究所副所長,科技部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Dana-Farber癌癥中心fellow,經過10多年努力,魏嘉和團隊創立的新型個體化選藥模式已經應用于臨床,將晚期胃癌治療有效率提高14%。
因為同時身兼一線臨床工作和科研任務,魏嘉表示,做醫生“真的是太忙了”,這幾年她能比較明顯地感覺到,醫學生質量跟過去比有點不太一樣。現在,醫生似乎并不是一個讓大家首選的職業,魏嘉說“我現在特別愿意給一些年輕學生去“洗腦”(笑),醫生應該是年輕人首選的職業之一,我支持自己的孩子學醫”。
魏嘉簡介
魏嘉,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鼓樓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南京大學臨床腫瘤研究所副所長,科技部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Dana-Farber癌癥中心fellow,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江蘇省醫學重點人才。
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學會腫瘤內科醫師分會青年委員,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女醫師協會臨床腫瘤學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腫瘤化療與生物治療分會青委副主任委員。
研究方向為惡性腫瘤個體化靶向/免疫治療,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研究結果在JNatl Cancer Inst、J Clin Invest、Ann Oncol、Nat Commun等國際著名雜志上發表SCI文章64篇。任BMC Cancer,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等多本SCI雜志編委;主編腫瘤個體化治療英文專著兩部、中文著作一部。相關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省部級獎勵9項。
16歲考上南大,25歲博士畢業
生于1983年,5歲上小學,16歲考進南大,25歲博士畢業,在別人眼里,魏嘉是妥妥的“學霸”。她現任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腫瘤科行政副主任、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研究所副所長,也是南京大學醫學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對此她卻特別謙虛。她說,“我就是比別人上學早。”
魏嘉的丈夫史冬泉也是南京大學醫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兩人1999年一起進入南京大學醫學院讀書,畢業后均在鼓樓醫院工作,是鼓樓醫院有名的學霸夫妻。
因為腫瘤學科有太多的空白和未知,需要有好奇心的人去探索,魏嘉在南大讀書時候就決定選擇腫瘤科。
從讀研究生開始,魏嘉就跟著劉寶瑞副院長做胃癌臨床治療研究,針對胃癌患者化療效果欠佳的現狀,開展分子標志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系列研究,根據患者基因、腫瘤組織結構的差異,采取個體化治療方案。
有個前輩曾告訴魏嘉,“不要和病人成為朋友”,尤其是腫瘤科,因為你無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離去,這句話讓魏嘉印象及其深刻。她表示其實工作上所謂“無力感”的這種刺激,會不斷轉化為做臨床科研工作的強大動力。
學霸夫妻除了日常的醫療工作以外,還要承擔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
同為醫生,他們相互理解,相互鼓勵。魏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除了上班時,其他碎片化的時間會抽空做臨床研究,回家工作也是常態。
“經過10多年努力,我們目前創立的新型個體化選藥模式已經應用于臨床,將晚期胃癌治療有效率提高14%。”她還研發了腫瘤疫苗、細胞治療新技術,參與創立腫瘤患者“三元聯動”安寧療護新模式,創建青年腫瘤專家學術沙龍和“與癌爭鋒夏令營”公益項目,為醫生和醫學生提供培訓。
從醫12年,她的整個科室“0投訴”
魏嘉的專業是胃癌治療。全球接近一半的胃癌新發及死亡病例在中國,國際上相對少一些。因此在國際范圍內,相對其他類型的腫瘤,胃癌相關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治療手段也比較少。
而另外一方面,腫瘤病人卻越來越多,胃癌的病人不斷年輕化,尤其年輕女性的病例比較常見。隨著腫瘤成為常見病,我們有時候還會碰到自己的老師、同事、朋友,確實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特別難過無奈甚至無力的時候,但每一次都盡可能去調整,這就是我們當初選擇了腫瘤科就必須要面對的情境。
盡管說不要跟病人成為朋友,但是魏嘉又會經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申請基金。從醫生涯里,一個叫心心(化名)的女孩讓魏嘉印象深刻,20多歲,胃癌晚期,卻總是以笑容面對病痛。她將美好的期盼融進了苦澀的藥和冰冷的治療儀器里,帶著對生命的期盼,努力地活著。
魏嘉告訴記者,以心心剛到醫院時候的情況來看,存活時間不超過一年。“但當一個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時候,即便其他醫院都說沒有辦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絲。中間我們一直在嘗試各種新的藥物辦法,她一直支持了三年多時間。由于經濟困難負擔很重,我們幫她在醫院申請了兩次救助基金,還發起了兩次公益籌款。”
魏嘉告訴記者,半個多月前,心心去世了。她的母親還來醫院看魏嘉,表示感謝,并拿來了心心沒有吃完的藥,說要送給其他需要的人。
醫療技術是有局限性的,看著朝氣蓬勃的生命走向隕落,是腫瘤科醫生習以為常的事。2017年,在兒子出生沒多久時,魏嘉得到了一個出國進修的機會。她帶著會錯過孩子第一次開口說話的遺憾遠赴國外,只為當病人找到她時,自己能說“還有點辦法”。
腫瘤科是離死亡很近的科室。魏嘉每年為8000余名腫瘤患者服務,但從醫12年零投訴。
“不僅是我,其實我們整個科室都是‘0’投訴。”魏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在腫瘤科體現得特別顯著,“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腫瘤病人。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不僅僅關注用藥,還有許多因素需要考慮。”魏嘉說,病人病情的變化、心理變化,包括家屬的一些想法,都是治療過程中要關注的,所以平時科室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和患者及家屬溝通,聊病情、治療計劃……解除他們的顧慮,長效溝通建立起醫患間的信任。
包括后面如果沒有辦法做任何治療了,她們還有一個專門的安寧療護團隊,幫助病人和家屬更好地去面對這一刻。
“醫生應該是年輕人首選的職業之一”
因為身兼一線臨床工作和科研任務,高負荷工作成為她的常態,當被問到“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學醫”時,魏嘉說:
“對于我個人來說,這個職業是很光輝的。如果要說有缺點的話,真的是太忙了。我愛人是骨科醫生,我的父母也是內科醫生,如果我的孩子未來想要去學醫,我肯定會支持他的。”
魏嘉說,可能因為醫生的工作環境、壓力和社會上一些不應該發生的事件,至少在去年之前,醫生并不是一個讓大家首選的職業。這幾年她能比較明顯地感覺到,醫學生質量跟過去比有點不太一樣。
魏嘉說她希望越來越多的優秀年輕人會選擇學醫,醫學教育畢竟是一個精英教育,對學生的知識面和整體素質水平有比較高的要求,這真的是一個好的職業,會帶來很多職業不可能會有的一種滿足感。
在接受采訪時,魏嘉說“我現在特別愿意給南大的一些年輕學生去‘洗腦’(笑),現在大家會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大家會有很多徘徊猶豫的瞬間,學醫真的很不容易,稍微一點猶豫可能就放棄了。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很多“00后”提問可尖銳了,都直擊痛點,我很高興,這說明他們有思想,對這個領域還充滿了真誠的熱愛。”
“當然這個過程一定會很辛苦,也一定會有很多困難,但是我覺得年輕人肯定是要努力奮斗的,努力不一定成功(笑),但努力一定有回報,成果也好,中間的滿足感也好,都非常之珍貴。”
寫在最后
最后再來關注一下超模君的文創周邊--俗話說得好!同理可得頭上戴,顯然易證人很帥!穿上“同理可得”與“顯然易證”文化T恤那就更帥了!
數學文化中的密碼
信息量爆炸的文字
原價158元
現在到手價僅需128元
跟著夏天的腳步
把它和對數學的信仰帶回家吧~
本文轉自募格學術
來源于:現代快報、南京大學、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點這里????關注我,記得標星~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16岁上大学,25岁博士毕业,她还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我是永远不可能出轨的,除非......
- 下一篇: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花样变换,你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