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暴跌带崩CXO板块,“卖水人”的黄金时代落幕?|焦点分析
原標題:藥明生物暴跌帶崩CXO板塊,“賣水人”的黃金時代落幕?| 焦點分析
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12月5日開盤后,藥明生物雖一度跌超10%,但CXO板塊整體趨于穩定,“業績下調”的余震影響未再持續。
12月4日一早,藥明生物更新的2023年業績在行業內引起廣泛關注。公司稱,新項目減少、監管審批延遲將導致公司今年收入將不及預期;此外,新增產能利用率降低也會導致利潤下滑。
受此影響,藥明生物開盤大跌20%,勉強拉起一段時間仍沒抵擋住“跌跌不休”的態勢,最終臨時停牌。截止昨日停牌前,公司跌23.79%,報33.15港元。其余CXO板塊的頭部企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博騰股份昨日也分別出現大幅下跌。
回想10月底時,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全年新增120個項目目標不變”的承諾,公司披露的業績調整著實來得有些突然。
不過,這樣的故事在今年6月就曾發生過一次。當時,海外CXO公司接連拿下跨國藥企大額訂單,而藥明生物上半年整體新增訂單量下滑,一度就曾引發過市場對外資大廠“遠離中國CXO”的擔憂。
本次業績調整的說明會上,藥明生物在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今年公司合同收入在30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在疫情前及疫情期間分別是10億美元和20億美元左右。單從業務量上來看“客戶的需求完全沒有變”。“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將是挑戰最嚴峻的時期,但公司仍然對未來增長充滿信心。”
這個回應,能否穩住資本市場對CXO板塊的信心?
“外部因素”影響業績的背后
按照藥明生物的說法,影響了今年業績的主要是藥物開發(D端)和生產(M端)兩塊業務,預計收入分別下滑18%-20%和15%-18%。這也成為藥明生物2017年登陸港交所以來,首次披露收入下滑。
D端和M端是藥明生物CRDMO商業模式中較為重要的兩環。“CRDMO”,簡單理解就是端到端、全鏈條覆蓋,不是臨床前或臨床階段某一環節的服務,而是只要這款產品的原理靠譜,就能一站式支持藥企將藥品開發至上市。
相較于那些只做早期藥物發現的同行,把鏈條向后期拉長雖有風險,但回報也高。比如從公司今年中報里就能看出,D端和M端對應的進入后期臨床和商業化生產的訂單量雖少,但收益最高能達到臨床前開發的10倍左右。今年上半年,藥明生物III期臨床及商業化生產的收入比例達到總數的42.4%,而IND前及早期的I、II期臨床開發分別為33.1%和23%。
圖源:藥明生物2023年中報
這樣的業務模式中,每年新增項目訂單數量就成為最重要的收入增長指標。陳智勝在本次業績調整的說明會上也表示,平均而言每個新增項目能為公司帶來700萬美元收入,如果按照往年130個左右的新增來算,可能帶來的收入就是10億美元。
剔除新冠項目,過去兩年藥明生物每年新增項目訂單都在120個以上,前期訂單的消化也讓公司在今年上半年仍維持了17.84%的正向收入增長。所以,當時外界雖存在諸如中美地緣因素,導致訂單流向韓國等新興CXO市場;全球醫療健康行業投資和研發市場不景氣等低靡情緒,但并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行業對公司實際經營的預期。
直至12月4日的業績調整文件發布之前,市場對藥明生物甚至都頗為看好。三季度時,藥明生物重回張坤易方達藍籌精選的前10大重倉股之位;葛蘭的中歐醫療創新基金也在同期加倉藥明生物。
但問題在于,今年上半年,藥明生物新增訂單只有46個,同比去年的59個減少13個。導致今年下半年時,公司收入出現直觀下降,這才有了昨天的這出“藥明生物帶崩CXO板塊股價”的大戲。
圖源:12月4日藥明生物業績調整文件
按照業績調整文件,D端下滑源于生物技術融資放緩、行業下行周期中,年初“120個項目的目標過于激進”,比去年減少的40個新項目影響了3億美元收入;而CMO業務下降則是因為與FDA的溝通延長拖累了項目進度,預計損失1億美元。
本次說明會上,公司又進一步回應稱,3億美元損失是因為CDO項目收入主要體現在后期。比如一個總價800萬美元的項目,前6個月的收入貢獻大約只有100萬美元,也就是10%-20%。所以今年上半年簽單量減少,對上半年的收入影響相對有限,但在主要計收的下半年,收入下滑頗為直觀。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藥明生物為何突然下調業績指引。
去年以來,創新藥增長放緩,CXO領域出現下滑原本也只是周期性現象,市場是有預期的。但問題在于,在此之前藥明生物的表現少有消極預兆,這才引發了昨日外界對公司乃至整個CXO賽道的恐慌情緒。
今年下半年開始至11月30日,藥明生物新增訂單數量為45個,已經“比上半年預期的要好”。不過,藥明生物也坦言,由于合同到收入的轉換需要時間,今年下半年新增訂單可能到2024年下半年才能產生明顯的收入貢獻。
下半場決勝局:訂單量、產能爬坡與價格PK
盡管藥明生物在業績調整中仍對未來做出了樂觀的業績增長預期,但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CXO板塊的業績根基在于醫藥研發的持續投入,但隨著全球醫療健康融資和研發投入下滑、新冠疫情需求消失,以及海外同行“崛起”,國內CXO行業在維持了過去幾年15%左右的雙位數增長后,終究還是迎來了陣痛期。
一直以來,國內頭部CXO企業的業績大多來自海外,尤其是歐洲和北美地區的訂單。從過往收入構成來看,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以及博騰股份中國區的收入占比基本都維持在20%以下。今年中報顯示,藥明生物北美、歐洲和中國地區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6.3%、30%和21.1%。
正是這樣獨特的業務構成,也在過去的數年間給了國內的CXO企業規避醫藥領域系列政策影響,維持業績持續增長的底氣。
今年,國內CXO企業面臨的最大變數也來自于海外同行。年中時,韓國財團三星集團旗下的三星生物接連獲得輝瑞、諾華合計13億美元的訂單之后,細微的平衡被打破。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三星生物打的是“價格戰”。藥明生物也在投資者開放日時回應稱,三星生物是靠“極低的價格”拿下項目,而公司認為在CXO這一長周期賽道中,拼價格、快速提高產能率的行為不是很有必要。
十幾億美元的訂單不要,只為維持定價體系?藥明生物的“堅持”和當時的市場氛圍有些格格不入。在訂單緊缺的情況下,其實國內CXO企業自己也在試圖依靠降價搶單,比如藥石科技在今年上半年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上也曾表示,由于市場對價格的競爭較為激烈,公司也考慮通過價格價格讓步換取更大的訂單規模。
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從產能的利用率上來看,藥明生物可能沒辦法通過快速放開產能而大幅降價。據藥明生物披露,截止去年年底,公司總體產能為26萬升左右。從今年年中交流會上披露的數據來看,藥明生物國內上半年的產能利用率在60%左右,下半年可達到80%;相較之下,海外基地的爬坡進度也不快,今年只有20%,預計在明后兩年才分別能達到50%和80%。
與此同時,藥明生物也在加速更多的產能建設。公司預計,2026年時全球產能將達到58萬升,較2022年增長約30萬升,大部分布局都在海外:其中,新加坡工廠將投資14億美元,新增12萬升的生物制劑產能;德國生產基地產能也將由1.2萬升擴至2.4萬升。本次的業績調整文件中,藥明生物又表示,愛爾蘭的疫苗廠建設也接近完成,預期可產生“疫苗項目工藝轉移收入和廠房建設付款”。
只是,今年以來,全球CXO競爭格局改變的“導火索”已經被點燃,海內外相關企業的“搶單”場面逐漸變得更激烈。隨著先發優勢被同行們相繼占得,藥明生物的產能爬坡即使在后期逐步跟上,市場上每年還有多少“新增項目訂單”能留給藥明生物,值得長期關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药明生物暴跌带崩CXO板块,“卖水人”的黄金时代落幕?|焦点分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麻将牌”概念股横空出世A股炒作几时休?
- 下一篇: 有彩民狂揽2.2亿奖金?江西福彩:中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