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高分从哪来?“独门秘籍”传授你
原標題:體測高分從哪來?“獨門秘籍”傳授你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應試和分數絕不是目的,而是以此為載體,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真正實現在體育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現場考試評分標準》新聞發布會現場,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對這項于2024年中考開始適用的政策作出如此說明。
而在此前已參加完四、六、八年級體測并獲得高分的學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讓學生動起來、體質好起來帶來的變化。多所學校的體育學科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平時做足功課就不怕測試,成績一定是水到渠成的反映。在增強學生體質方面,這些高分學校的“獨門運動秘籍”值得參考。
體測項目融入日常練習
世界田聯教練員講師、首都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教師任越認為,如果從訓練學的角度講,突擊訓練對學生的成績很難有較快的提升。恰恰相反,由于缺少長時間的訓練,身體不光在短期內產生不了生理適應,反而由于過度的訓練導致機體疲勞和運動損傷,影響身體發育,甚至造成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在體測現場正常發揮。
北京市中小學深諳此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中提出“愛運動,愛生活”這一響亮口號,動員全校師生人人運動、天天運動,擁有健康的體質。學生們利用晨跑、課間操、體育課、課后服務四個時段做足體育鍛煉,學校不少教師也加入到每天的晨跑中,其中多名教師超過50歲。師生在操場上奔跑的身影,成為校園里亮麗的一景。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李春燕說,加強學生鍛煉的目的不止是追求體測的好成績,學校更看重學生體質實實在在的提升。
作為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中央美術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從新生一年級入學開始就注重將體測內容融入日常教學中。學校體育學科負責人王春雨介紹,通過了解相應的標準,學校在體育課、運動會中設置趣味性、競技性小比賽,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和挑戰意識,經過幾年的訓練,學生取得優秀的測試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將體測項目融入日常練習中,北京市海淀區教委聯合北師大專家團隊,利用網絡平臺互通信息、大數據分析進行跟蹤。多所實驗校以“學生體質監測與提升”小程序為抓手,實現學生體質健康提升的精準測試、精準分析和精準干預。據悉,該小程序通過精準分析學生體質監測數據及其他健康信息,科學地生成每一名學生的體質分析報告,找到每名學生的身體素質薄弱環節并加以干預。通過運動處方的形式,為學生定制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案。
多舉措讓學生動起來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市西城區,生均運動面積隨著近年來義務教育階段入學人數的持續增加,顯得越發緊張。如何在“小場地”上做文章,西城區教委經過研討,發掘出了跳繩這項“寶藏”運動。2021年,西城區推出“跳動校園”系列活動,倡導學生每日堅持跳繩。
相關資料顯示,2021至2022學年,西城區學生跳繩項目優良率為82.6%,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10個項目中得分最高,完成了由一根跳繩幫助學生實現體質“逆襲”的目標。
作為西城區較早開展跳繩運動的學校之一,如今的炭兒胡同小學已形成跳繩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學校還充分挖掘跳繩文化,編寫了跳繩教材。更讓學校負責人欣慰的是,學生通過練跳繩,不僅在體育比賽中屢屢獲獎,也帶著更多孩子感受到運動的樂趣。
北京科技大學附小則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教師專長,不斷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除去每天一節體育課之外,學生每天還有2次大課間,以此保證他們每天2小時的戶外運動。不僅如此,在學校的課后服務課程中,還開設有足球、網球、游泳、乒乓球、柔道、籃球、跳繩等17門體育課程,讓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在運動中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中在每月開展的體育賽事中,有機地融進體測項目。立定跳遠接力、引體向上接力、仰臥起坐接力要求學生全員參加。老師將三項接力的平均值計算出來公布“排行榜”,激勵各班“比學趕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體育教師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在體育課上會利用體操墊設置闖關小游戲,訓練學生的跑、跳、鉆、爬能力。此外,學校還以分組接力的形式闖關,讓學生動起來、賽起來。
校園處處皆為運動場
在一般人眼中,學生的運動場所理所應當是學校的操場。在這里,學生可以借助運動器材進行鍛煉或者可以自由地奔跑,抑或是參加籃球、排球、羽毛球等比賽。但北京有不少學校另辟蹊徑,讓校園處處變為深受學生歡迎的運動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中的綜合樓主要供學生社團活動使用,且時間相對固定。為了充分利用場地,學校依托綜合樓的樓道開發了墊子運動、臺階跳躍等小運動課程。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李春燕告訴記者,此舉不僅解決了學生在特殊天氣無法參與戶外活動的限制,而且借助這些小運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
在北京市豐臺區第二中學,學生不滿足于僅在操場跑步的現狀,學校設計了圍繞教學樓跑步的新線路。在不同的樓宇間穿梭,學生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那種新鮮勁讓他們樂此不疲跑了一圈又一圈。
中央美術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在場地的利用上更是別出心裁。除了把一間大體育教室改造成風雨操場外,教室里的課桌和椅子均是鍛煉器材。學校體育學科負責人王春雨介紹說,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學生既可以通過舉書包來練習上肢力量,也可以借助椅子進行壓腿練習,讓碎片化的訓練隨時隨地進行。
破解引體向上有妙招
男生的引體向上項目,曾被形容為體測路上的“攔路虎”。然而在北京匯文中學,初三學生的滿分率高達75%以上。在從“0”到“1”的破局之路上,匯文中學采用了云梯、斜身引體器械、彈力帶輔助工具等進行訓練,既增加了趣味性,也發展了學生不同肌群的力量。同時,老師為學生制定小目標,讓他們有看得到摸得著的進步,進而逐步打消畏難情緒,不斷增強信心。
在全區層面,東城區教委則緊緊抓住“破零”的六大關鍵點,即從器材、訓練方法、鍛煉時間瓶頸點、學生興趣點、中小銜接點、思想癥結點等六個方面進行突破,并編輯出版了《破零計劃——青少年引體向上訓練指南》一書,為師生提供直觀的訓練動作及輔助練習方法。
“學生完成不了引體向上,問題出在握力、臂力和腰腹力量的不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發展中心主任李春燕分析說,針對學生的握力不足,學校的破解之舉是要求學生進行抓握鉛球練習,在鍛煉臂力方面,借助斜杠引體完成。有了這兩步作為基礎,教師再傳授腰腹的擺動和用力技巧。“難就難在第一個,只要突破了這個難關,后面再堅持練習的話,一個月做5個沒有問題”。李春燕的自信來自不同學生的反饋,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剛上初一的李同學身高1.58米,體重70公斤,起初也是一個引體向上也拉不上去,按照老師教的方法,經過一年多的練習,超過了滿分規定的13個,能達到18個左右。
對于東城區和上述兩校在引體向上項目上的實踐和取得的成績,任越非常認可。他認為,從引體向上這種項目本質來講,首先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考驗,如果缺少堅韌這一意志品質,學生往往半途而廢。
針對引體向上最需要鍛煉的核心肌群,任越建議需要參加該項目測試的學生在日常訓練中以平板支撐為抓手,可以依托輔助器材分別練習正面、背面和側面三種不同姿勢的平板支撐。在保持穩定性的基礎上,逐漸增加抬手和抬腿的動作,直至適當增加一些負重。“如果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能逐漸放棄使用輔助器材,他的內心就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功感,進而能實現引體向上這一項目的突破。”
“小胖墩”享受特殊關照
對于體型偏胖的學生,北京市各校歷來非常重視。在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學校開展了“對學校BMI值偏高學生實施運動干預的實踐研究”和“多角度關注肥胖學生的訓練及身體素質提高”兩項課題研究,為“小胖墩”學生建立個性化健康檔案,定期對學生相關數據進行預警和有針對性地干預指導。
據了解,課題的實踐研究取得的成效十分顯著。在家長眼中,不僅是孩子的體型、體能得到了改善與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學校同時也對家長進行合理飲食及輔助鍛煉的培訓和引導,幫助家長更好地提高健康意識,掌握提升學生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深化家校合作、共助學生健康成長。
北京市豐臺區第二中學以體育課為契機,讓“小胖墩”們先動起來。“跑步時,只要學生能做到不走一步,哪怕跑得再慢,都要鼓勵他們。”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吳云屹告訴記者,對于這部分學生,需要提高練習頻率,并制定合理的計劃,否則師生雙方都很“受傷”。在家校共育方面,學校開出運動清單,邀請家長監督孩子完成。
中央美術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將體測成績差和體重不合格的學生集中起來,成立體能社團。學校借助大數據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動態調整并反饋給家長。學校堅持不搞“一 刀切”,孩子們只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就算成功。
對于體重超標的學生,任越強烈要求他們做到“3分練7分吃”。他解釋說,無論是引體向上還是立定跳遠,都需要優質的蛋白質為身體提供動力,所以應該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減少垃圾食品的攝入。其次,要有合理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對長跑項目來講,需要增加攝入量,而對于短跑或者立定跳遠來說,過度的碳水化合物又成了負擔,所以需要多吃全谷物的食物以及蔬菜水果,少吃細糧。最后要控制脂肪的攝入,以及補充足夠的水份、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要以奶茶、飲料代替白開水。
文字:凌月云 郝彬 趙艷國
編輯:姜思瑤
編審:張秋穎
終審: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体测高分从哪来?“独门秘籍”传授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女人在外面有人了?看手机这个地方,
- 下一篇: 谁在害怕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