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印钞?
一小段關于天朝印鈔的盡量簡單的科普和回顧。雞蛋漲價了,央行放水啦!房子漲價了,央行放水啦!債務負擔太重,央行馬上就要大放水啦!不管日本歐洲是怎樣的深陷通縮陷阱,反正宏觀經濟很簡單:央行放水+大通脹,所以不論是資產還是大宗商品,買買買就對了。隨便拿“貨幣”、“放水”或者“印鈔”做關鍵詞搜索一下,是不是邏輯都這么簡單粗暴?先問個小問題好了?央行到底是怎么放水的呢?最直覺的答案是央行有印鈔廠,印的越多貨幣就越多。但是,如果錢只是印出來,堆在印鈔廠的倉庫里,實際上對經濟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從印鈔廠的倉庫里出來,給到某個人或者機構的手中,這才從印的花花綠綠的紙變成了錢。那么問題就來了,印出來的錢給誰?憑什么給他不給我?這就是貨幣發行機制的問題。古人們的貨幣是金屬,最初并沒有所謂印錢的問題,畢竟都是按照黃金或者白銀的價值來鑄幣的,頂多玩玩磨磨銀幣的邊角刮一點金屬屑下來的小把戲。印紙鈔在金融領域是不亞于原子彈一樣的創新,憑什么讓人相信一張紙呢?商人們最開始發行紙質憑據,對應的都是背后的貴金屬,所謂見票即付,靠的是壓在錢莊里的金銀。房契地契借據其實也是可以當紙幣用的,靠的是背后對房地和某人即將償還的債務的所有權。而當政府開始印紙幣,邏輯就發生了跳躍,紙幣背后的資產變成了政府的收稅權,或者更廣泛的說,是政府維持紙幣價值的信念。但信念如何保持呢?還是需要有一套邏輯和規則來保證政府(央行)不會隨便印鈔。再回到印出來的錢先給誰、怎么給的問題。大多數國家央行給錢有兩個途徑:一是給政府;二是給商業銀行。給政府就是央行買國債,央行買多少國債就印了多少鈔票。給銀行就是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調劑一下短期的資金缺口。最大的問題出在最傳統的給錢途徑:怎么給政府錢?政府部門的人肯定是非常愿意花錢的,央行印100元物料成本可能只有0.01元,政府拿到錢就可以去辦大事兒,這么皆大歡喜的事兒政府怎么可能不讓央行多快好省的印錢呢?——當然是因為吃過大虧的。錢不管印多少,都是用來買東西的。靜態的來看,現在假定全國就只有100個饅頭,印100塊就意味著一個饅頭一塊錢,印200塊就一個饅頭2塊錢了。如果央行印的太多,給政府一下子印了300塊,政府就會以2塊多買走大部分饅頭,群眾就只能餓肚子了。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并不鮮見,政府在戰爭期最容易壓迫央行多印錢,結果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很多政府(比如國民黨)就玩脫了,一不小心就威脅到政權,所以還打算多統治幾年的政府會盡量玩的可控不要弄出惡性通脹來。所以從政府的長治久安來講,印錢還是不能太快的,需要對央行直接印錢給政府有所一些規則約束,而這些規則主要都是關于財政舉債(央行買國債)的規則。中國建國初期央行是不獨立的,綽號二財政,反正就是全面計劃經濟下我需要多少錢你印多少,一個符號而已,都是統籌規劃出來的。最初央行和商業銀行也不分家,人民銀行就是商業銀行,即能存款又能貸款。后來1979年開始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了,沒有價格符號(錢)不成,央行被迫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價格剛剛放開管制需要錢的地方太多,央行就按照商業銀行的需求印錢,就是把商業銀行的貸款買過來(再貸款)。但這種玩兒法很快就失控了,商業銀行隨便給企業借錢,借完錢轉身找央行再要就成了,商業銀行實際上變成了能印鈔的央行,而且想印多少印多少,經濟過熱和通脹顯然都是必不可免的。所以后來就有了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和后來的中央銀行法,一是解決央行和商業銀行不分家的問題,分家了才好管理。二是解決央行不當二財政的問題,成立幾家政策性銀行給利bu國hao利zuan民qian的項目貸款,總盤子大小可控;三是解決商業銀行亂貸款的問題,開始規定存款準備金率限制商業銀行亂搞。所以改革開放之前,印鈔基本上是看財政需求的。從80年代初直到1995,印鈔基本上是給商業銀行的再貸款,是看貸款需求的。幸虧銀行管理條例和中央銀行法,央行的定位和職能理順,通脹才從持續走高到終于受控。因為有差點玩脫的黑歷史,很多靠條件反射思考得出的政府借錢央行印鈔買單的解決方案,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可行。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有少量產品出口,那時外匯是非常珍貴的,當然要國家統一管理。但也不能讓企業把外匯無償上交,因此就有了強制結匯制度(大家一起賺外匯,國家統籌決定怎么花)。從印鈔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印鈔的新途徑,也是頗具中國特色的途徑。企業出口了商品,上交了外匯,得到了人民幣,出口企業變成了印鈔的主體了。2001年加入WTO前后,中國出口部門有了跨越式發展。央行很快發現結匯的量太大了,2003年外匯就成了印鈔的主力,2004年開始央行的主要任務就從找途徑印鈔變成了在多大程度上對沖外匯涌入的影響。2003一直到2009年,中國基礎貨幣的增量都小于央行賬面外匯的增量,這8年外匯增加了15.3萬億,基礎貨幣只增加了9.88萬億。但這還不夠,10萬億的基礎貨幣增量還是太多,央行同時不得不把準備金率從7%一路加到17.5%進一步對沖,就這還搞出了08年最高8.7%的CPI,經濟過熱到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這階段的貨幣投放:感謝出口部門。央行最沒節操的大概是2009-2011年了,畢竟外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威脅,內有四萬億保增長的政治正確,央行配合著商業銀行狠狠地搞了一把大放水,國內經濟當然立竿見影的從危機到過熱了。這幾年中國出口部門的競爭力還在,外匯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08年是3.45萬億的外儲新增,09年還有2.55萬億,10和11年也分別有3.16萬億和2.56萬億,但央行已經不再對沖了,實際投放基礎貨幣量超過了外儲增量。還是要感謝出口部門,但是來自貿易的順差減少,資本項下進來的外匯比例開始明顯放大了。這階段的貨幣投放:感謝央行、感謝出口部門和來賺人民幣升值的外資。最近兩年的局面就尷尬了。一是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了,雖然貿易順差創新高但是外匯溜出去的太快,外匯占款持續下降實際上是在消滅基礎貨幣。二是四萬億后遺癥出來了,國債和地方債盤子已經不小,就算不斷置換降低利息償債還是壓力山大。央行直接印鈔給政府這件事實際上已經通過給政策性銀行融資(PSL)等新型工具變相做的不少了。思前想后央行只能加大通過商業銀行印錢的新途徑(公開市場操作+MLF)。從實際效果看,外匯進來的時候兇猛,央行對沖的不夠,出去的時候也一樣對沖不及。折騰到今年9月,基礎貨幣同比3.9%,余額比2015年2月29.87萬億的最高點還降了8000億。外匯占款過快減少,OMO+MLF+PSL頂上(貨幣單位:億元)作為好歹還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背靠美元印鈔明顯并不是長久解決方案,央行買國債和對商業銀行投放才是正途。從量上看,央行給的明顯不夠,不排除是外儲跑的太快,或者是這條新路還沒有摸索清楚途徑沒有理順。從價上看,央行給商業銀行錢的7天2.25%已經快一年不降了,還在不停的拉長期限抬高利率,這可能比量更能體現央行的態度。央行買國債未來是一定要的(其實PSL也算變相的央行買國債了),但恐怕沒有微博輿論上要求的那么快,先等社融和M2冷下來吧。至于為什么會有每個月萬億新增信貸?那就不是央行印基礎貨幣的事兒,而是商業銀行放貸款變存款貨幣派生的事兒了。貨幣乘數是怎么從不到4倍提高到5.22倍的,不妨問問買房的扛鼎老鄉和從信托券商到銀行地方政府等各路給房地產融資的人馬。央行儲備貨幣的主體是外匯,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印過,現在增量全靠印給銀行。
-End轉自微博:pkuwd
總結
- 上一篇: 初学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附算法
- 下一篇: 从基础货币到资金到债券,固收市场的分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