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被焚毁160年的圆明园,是否会考虑重建?专家一番话引人深思
2019年11月,澳門愛國富商何鴻燊,將其花費六千多萬人民幣買回來的圓明園大水法“馬首”銅像捐獻給國家,并表示希望看到“馬首”回歸圓明園。
可是,原有的圓明園博物容量實在太小了,已經堆放了太多的文物,放不下“馬首”了,只有臨時把它安放進一座寺廟里。所以,修建新的圓明園博物館,勢在必行。
可到底是按原樣復建一座新的圓明園,還是保留廢墟的樣子再造呢?專家分成了兩派,各有各的說法。其中支持復建的,后來被叫為“復建派”,支持按廢墟建的后來就叫“廢墟派”。
“復建派”的人說,只有按原來的比例全面重建,后人看到它的全貌后才能理解當年我們遭受了什么損失。“廢墟派”則說,重建之后,不出幾年,人們就會忘記它曾被毀滅。
一、圓明園需要重建一個博物館
圓明園是清末建造的一座高檔皇家園林,一般認為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舉滿清全國之力,修建時長一百余年,直到1860年被焚毀之前,還一直在建造當中。
該園占地面積達到3.5平方千米,是故宮的五倍大小,園內藏有大量奇珍異寶。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對圓明園里面的珍寶進行大肆搶劫。
事后為了掩蓋罪行放了一把火,英法聯軍將這座“萬園之園”燒成一片廢墟。數以百萬計的珍寶因此散落在海內外,得不到應有的珍惜。散失在國內的一些石雕部件,被人做成了燒烤架下的石墊。
被強盜搶走,并拍出上億天價的文物,也只是胡亂地堆放在落灰的倉庫里。更有甚者,園中用過的唐卡被人弄去做了吊頂,為了鋪電線,還在上面鉆了一個洞。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在努力尋回這些散落在海外的珍寶。最近幾年找回的東西越來越多,可是原來建造的圓明園博物館太小,漸漸放不下了。很多文物只能裝進箱子,像普通的貨物一樣碼放起來。
這無疑是不利于文物保護的。因此復建派專家提議,應該馬上動工建造新的博物館。那么問題馬上就來了:建一個大型的博物館,占地不少,花錢也不少。
博物館的消防問題要解決,還需要頂級的安保措施。建筑四面和它的頂部要防潮、防盜,就連地面都要鋪鋼板,免得有人打地洞過來盜文物。這樣算下來,新建一個大型博物館,只怕比復建一個新的圓明園便宜不到哪里去。
另外,復建派專家認為:把藏品按照歷史上的原貌擺放,才能更加直觀地讓后人認識到它究竟是怎樣一件藝術品。在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的同時,也讓人記住它的歷史教訓。
畢竟沒有見過光明,就不會知道什么是黑暗。沒見過它的美好,你怎么能真切地為它的毀滅而感到惋惜?又怎么能記住這一樁國恥,讓它世世代代教育我們的國人。
當然,復建派還有一個觀點是復建圓明園,不會有虧損,因為它可以通過賣票參觀來收回成本,并且推動旅游。不過,這也正是這一派遭到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為什么反對重修圓明園
重建圓明園的話題,其實早在1980年或者更早的時候就有人提議。但是一直以來,無論在專家領域還是在這普通人這里,反對的聲音都是一邊倒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重建它是“勞民傷財”。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有支持重建的人認為:只有讓人重新見識到圓明園的美好,才會為它的毀滅而憤怒。而廢墟派的專家恰恰認為:只要這個園修好了,過不了幾年,人們就會好了傷疤忘了痛。
圓明園是清朝耗時百年,舉全國之力建造的。如今的中國,時間那么寶貴,現在上哪里集中找到這么多專家,花這么多時間來搞這個事?
就怕匆匆忙忙地花了一年兩年,中間還要趕上蛀蟲打洞,偷工減料。勉強建成了,最后成了一座粗制濫造的仿品,這不是“勞民傷財”是什么呢?
之前聽說已經開始通過數碼重建圓明園,將來技術成熟,說不定可以做成裸眼3D一樣,讓參觀的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必重新建造實體了。
另外,反對復建該園的人還有一個提法:這座園林畢竟是封建社會的象征。保留它的廢墟就可以警醒世人了,除非能讓八國聯軍來出這一筆錢。不然重新建造它,花的還不是今天勞動人民的錢,有那個必要嗎?
藝術作品再怎么美好,也屬于精神享受的范疇。如果要消耗巨額的錢財和精力去再造一個贗品,那不值得了。
從前沒有網絡,也沒有各種電視、電影,圓明園中的“大水法”很稀罕還只給皇帝看。但是,如今的中國人已經不稀罕觀賞噴泉了。
不過,就在大家爭議的時候,聽說橫店影視城自2014年起,已經耗資300億,花了四年的時間,重建了一座圓明園。
只不過,這一座贗品既不在原址,也不是嚴格按照文物的標準而重建的,它只能作為影視劇拍攝使用。因為如果真的重建,園中某一些地方的地磚制造成本,可能都讓人難以承受。
結語
盡管民間的呼聲一直是不重建。但是復建派和廢墟派的爭論還是一直在繼續。
一位廢墟派的學者寫了一篇文章說:魯迅從前寫《論雷峰塔的倒掉》。批判它是法海壓迫白娘子的枷鎖,倒得正好。圓明園是滿清政府修的,盡管放火的是外國人,作死的也是清朝自己。
滿清王朝搜刮盡了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耗時一百多年才建這一座園林。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它勞民傷財,最終導致亡國的血淚教訓,而不是記住這座園林的建造藝術多么璀璨輝煌。
最后,建筑學方面的專家,天津的建筑學院副教授張鳳梧站出來說:先解決搶救的問題,接下來就可以再談它的展示和利用問題。
張鳳梧的這一番話引人深思,也就是說,無論是否考慮重建圓明園,都應把搶救文物放在首位。因為現在圓明園中八成的文物還散失在海外,所以還是先搶救文物要緊,其它的以后再說。
不過可惜的是,何鴻燊先生沒等到圓明園重建的那一天,因為他已于今年五月去世了,而他想見到的“馬首”回歸圓明園的愿望也沒有達成。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已被焚毁160年的圆明园,是否会考虑重建?专家一番话引人深思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是“一花开五叶”|陈湘波对传统艺术
- 下一篇: 朴叙俊新恋情曝光?两人相差10岁女方为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