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文字起源: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楔形文字源于中国?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亞系教授、《西亞考古史》作者、亞述學家拱玉書指出:楔形文字與古埃及文沒有起源過程,應是由一個或一些賢者在短時期內創造發明的,而不是發展演化的結果。比如,遍布西亞的陶文符號,與后來的楔形文字起源沒有關系。
也就是說,無論楔形文字,還是古埃及文,都是5000多年前某個或某些前賢創造的,就像中國史書上的倉頡造字,也即“英雄造字觀”。其中,“倉頡”與“商契”讀音相近,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倉頡”其實就是“商契”,而從“商契”稱呼來看,“契”有“刻”之意,恰好符合甲骨文的書寫方式。
問題在于:古埃及文、楔形文字是沒有源頭的英雄憑空造字,那么中國文字起源又如何,會不會也是英雄倉頡造字呢?對此,中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原來中國文字演化過程與西亞、古埃及的大不相同,更為重要的是,楔形文字的源頭或許在中國。
如今,殷墟甲骨文是公認的成熟文字體系,但按照文字演化的規律,此前理應要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現代考古發現,在殷墟甲骨文前,中國已有成熟文字。
1953年,鄭州二里崗遺址處于早商時期,該遺址出土一塊牛肋骨,上面刻有3行11字,被釋讀為“乙丑貞:從受……七月又乇土羊”。其中,“乇”即“亳”,屬于“亳”的初字,同時表明鄭州商城曾是商朝都城。
盡管鄭州商城出土的文字材料非常少,但就以這一段話來看,商朝顯然已有成熟文字系統,比如其中“乙丑”說明當時已有干支紀日法,“七月”說明已有12月文字等。
比鄭州商城更早的是山西陶寺遺址,距今4000多年,其中一件殘破扁壺上寫有兩個朱書文字,其中一個為“文”,另一個還有爭議,或“堯”或“命”或“邑”等。之所以判斷其為“文”,因為這個字形在甲骨文上為“文”。
僅憑這兩個字,的確很難說陶寺時代已有成熟文字,但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國多地出現不少與后世甲骨文一樣的文字。
比如,在蘇州澄湖發現一件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面刻寫了四個字,其中有兩個字在甲骨文上有相應字形,即下圖中間兩個字形,一為“鉞”,一為“五”。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有骨刻文、丁公陶文、莊橋墳符號等,這些都已經能“連字成句”,且有與甲骨文相同的字形。
因此,可以說在距今5000多年前時,中國已有成熟文字,或者至少可以說已有相對成熟的文字。
但上述并非中國文字的初源,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可能追溯到距今9000年。關于距今6000年以上的文字遺存有不少,其中以下三處尤其值得一談:
首先,彭頭山遺址“五”字符
彭頭山遺址位于湖南常德澧縣,距今9000年左右,遺址面積為3萬平方米,其中出土了一件棒形墜飾,上面刻了一個非常工整的“五”字。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上“五”字有這一字形。上文談到的良渚陶文上,二里頭遺址中,也有與之一樣的“五”字符,下文談到的柳林溪陶器上也有這一字符。
總之,在上古時期,這個符號必然非常重要,且被大范圍的使用。那么,彭頭山的這個符號,能不能算文字?
其次,湖北秭歸柳林溪陶文
湖北秭歸柳林溪遺址距今7000年以上,出土了一件陶圓盆,整個空間被分為東南西北,與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以及中心點,這就是早期“洛書”,也即九宮圖的前身。該圖反映的是古人通過立表測影,來辨方正位、測定空間,中心點為立表測影之處。
下圖可見陶器上的符號,其中有“五”字符,還有與陶寺一樣的“文”字符。周易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說中華文明應起源于天文,而“文”出現在7000年前的洛書上,真是巧合嗎?
由此再看“五”與“文”,這兩個符號還是不是文字?筆者認為,聯系古今來看,這兩個符號理應屬于文字!
第三,安徽蚌埠雙墩刻符
雙墩遺址距今7300年,其中出土630個刻符,數量之多令人震驚,史學界稱之為“雙墩刻符”。
雙墩刻符使用范圍廣,在安徽定遠、江蘇鎮江等地,都出土過相同的符號,說明雙墩刻符被廣泛使用。更重要的是,該遺址中出現多種刻符的組合,已經不是連字成句,而是更進一步的語段,蚌埠市博物館副研究員徐大立就指出雙墩刻符“顯現出語段文字的特點”。既然已成語段特點,雙墩刻符則必為文字。
從字形上看,雙墩刻符與殷墟甲骨文有一些傳承關系,比如下圖紅圈處的就與甲骨文字形一樣,一為井(起初或為捕獵陷阱)、一為行。同時,該刻符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三大造字方法,這三種是最核心的造字法,由此造出來的都是核心漢字,與甲骨文造字法明顯存在傳承關系。
因此,雙墩刻符應是甲骨文的前身之一,之后經過2000余年演化,最終部分演化為甲骨文與中國漢字。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的來源未必只是一處,而應該是多種文化融合形成,畢竟中國地方太大,上古至少存在六大文化區系。
談及上述符號,肯定有人依然否定其為文字,但全國考古學會理事張居中指出“漢字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西方學者用研究拼音文字起源與發展的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因此也就無法作出正確的推斷”,因此盲目套用西方文字起源標準來衡量漢字起源,研究方法就錯了,又如何得出正確的結論?
綜上,中國至少已有9000年的文字史,距今7300年前的雙墩刻符應是初熟文字系統,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已有相對成熟的文字,最終在夏商之際出現甲骨文字系統。顯然,中國文字屬于正常演化(且是龐大區域內演化而出),符合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古埃及文、楔形文字突然出現大不相同。
最后,西方學者總說楔形文字是甲骨文的源頭,一些中國學者也這么說,但楔形文字突然出現于5000多年前,而7300年前中國已有雙墩刻符,5000多年前已有相對成熟文字,明顯早于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因此,如果說兩者之間存在傳承關系的話,那么顯然只可能是中國文字孕育出楔形文字,而不可能是反過來。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中国文字起源: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楔形文字源于中国?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古埃及文明真伪:为何中国考古越发现
- 下一篇: 原创:海南海底下发现72座村落,仍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