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B端数字化转型逻辑
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應用,給銀行業帶來的沖擊,超出了傳統思維的框架。很多銀行還沒弄清怎么回事,就倉促應對,“線上化、網絡化、數字化”已經成了銀行家們的標配,但是很少有人弄清背后的邏輯。結果是多頭創新、重復創新、急于模仿、不計成本回報的數字化轉型混亂局面。這也許是轉型期的必然現象,但背后的邏輯需要在創新的過程中思考。
?
一、銀行業傳統業務的線上化是當前的主流,也是商業銀行在戰略、架構、產品開發調整的主導思路
?
1.國內支付結算線上化。這是企業網銀模式最早階段基本功能,也是目前企業網銀被企業用戶使用頻度最高的交易,各家商業銀行均以此為基礎建立企業網銀。
該項功能相對簡單,沒有專業深度,只要是做銀行的都能理解。在各商業銀行發展中完全有互聯網技術主導,通常由電子銀行或網絡金融部門主導,并成為這些部門核心能力。這個階段核心特征是渠道線上化,以此衍生出新的數字化產品,成為銀行數字化轉型引擎之一。
2.國內融資線上化。銀行在這一領域轉型基本是依托結算主導階段建立起的企業網上銀行線上化渠道,著力改造傳統線下審批在時效和工耗方面的落后局面,依靠模型和策略代替人工。其主導方向不是線上化,因為線上化可以借用已經超過10年齡的企業網銀,其核心是去人工。以數字化信用決策代替人工,是其核心特征,也成為銀行數字化轉型引擎之一。
這一方向的基礎邏輯是傳統線下信貸,通過信貸去人工,進而搬到線上。這個方面之外,與傳統信貸并無區別,在金融虛擬化浪潮下大多數產品只能是個階段性存在。其中,最可能生存下來的是數字授信,但是這一職能在銀行體系內有優勢,在跨界競爭領域面臨激烈競爭。
3.國際結算線上化。目前銀行業已經實現無條件結算的線上化,匯款類金融已經基本實現了去人工。有條件結算的線上化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驅動線上化,二是運營線上化,比如信用證、托收,約有1%實現渠道線上化,運營線上暫沒有成功案例,不過有多家銀行試圖引入AI技術實現運營線上化。國際結算傳統模式線上化,沒有國內結算線上化那么順暢,已經有15年左右的探索推廣,仍舊影響有限。這一方向,暫未看出能否具有成為商業銀行線上化轉型引擎的潛力。
這一領域下一步方向:一是探索,二是反思,三是尋找發揮專家和專業優勢與線上業態的結合點。
4.國際融資的線上化。由于交易主體具有跨國界特征,主體授信和交易授信都面臨國內融資不具備的差異化特征,其線上化模式和方向與國內的網絡融資模式,截然不同。如何實現國際融資的線上化授信,具有廣闊探索空間。在代理行信用證保函、FCI雙保理、政策性信用保險等傳統銀行類信用之外,探索商業信用數字化模式,是改造這一領域,實現國際融資線上化的核心命題。
5.銀行保函的線上化。因為銀行保函的復雜性和專業性超出了結算和融資,實踐中對其線上化探索滯后。目前超過95%的國內保函仍舊沿襲其最原始的“人工紙質”模式,這為下一步專業與技術結合改造保函提供廣闊空間。
6.理財、衍生品交易等具有最高流動性,本身就具有線上化特質,可以被動搭便車。
?
二、反思:銀行傳統業務線上化邏輯
?
以上6條路徑構成當前銀行業務線上化的體系,這一體系基本上可以把當前商業銀行線上化探索做個歸類,為創新和管理的溝通建立粗略框架。創新有沒有必要,創新的生命周期和投入產出,創新的影響范圍,創新的必要性,在這6個領域上可以做出分類和評估。
除了對銀行管理層和數字化創新者的指導價值,也有利于傳統業務領域從業者,爭確看待和評估線上化創新。其實,沒有創新者說得那么復雜和高深,只是路徑和工具不同而已,而且目前狀態下,在有條件結算、國際融資、銀行保函領域,傳統銀行的優勢遠遠壓過互聯網企業,預計還能保持15年左右。
如果傳統銀行能在15年內實現B端的數字化,未來銀行會成為數字時代的金融主流,如果仍舊停留于傳統模式,金融的天下將徹底交給互聯網企業。
未來15年是傳統銀行業生死攸關的窗口期。沒有危機意識的銀行將逐步淪落,數字化金融撐起新的時代。
?
三、銀行業數字化創新
?
在《貿易金融的數字化轉型與創新》中說過,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有兩個核心邏輯,一是傳統業務的線上化數字化改造,在固有商業模式和產品邏輯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從效率和風控上改善傳統模式;二是數字化創新,利用金融的專業洞察,在數字場景下創造全新商業模式和金融工具。第一個邏輯主導轉型初期,第二個邏輯主導轉型后期,我希望轉型時期的銀行家或互聯網精英在一開始就重視第二邏輯,不能受制于短期視野,建立長遠評估眼光。
1.數字化產品開發。在有條件支付、國際貿易融資、銀行保函領域,利用數字技術解構傳統金融工具的復雜性,穿透跨境交易的空間阻隔,創造數字化工具,并為此投入與未來地位匹配的資源支持。這決定了決策者在轉型時期的偉大和遠見,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數字金融設計師將會在這一領域發揮作用,推動進步。數字化金融產品是數字時代的金融載體,在去實體環境下金融將擺脫紙質、人工和節點的局限,以數字化、虛擬化無感存在。
2.金融服務基礎設施構建。目前,銀行在這一領域主要是跟隨者,通過搭建B2C、B2B、BCG電商或政務平臺,搭建生活出行服務平臺,來避免金融服務通道化,避免成為非主流,當然也有其明顯不足,缺少互聯網基因的后進者,很難形成積極網絡效應。另外,也有一些引領型創新,主要方向有三,一是發揮金融優勢為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基礎設施,重塑和改善企業資金流管理,開發和提供平臺;二是發揮專業優勢和信息優勢為企業賦能;三是超越單一銀行視野,建立公共金融基礎設施,為銀行間、企業間合作提供平臺,比如中銀協區塊鏈平臺、外管局跨境區塊鏈平臺、中非區塊鏈平臺等。
3.整合構建數字生態,建立數據引擎。形成數字金融智慧,理解認識傳統銀行在數字金融時代的優勢和關鍵,構建數據資源體系,內部整合外部共生的數字金融新生態,為15年后的新金融建立數據資源力量。
?
四、轉型時期的建議
?
1.重視專業。金融業未來15年的變革將以B端為主導,B端及B端金融工具作為人類近千年的創造物,其數字化轉型必須與高度的專業化相結合,才能產生類似C端的顛覆性創新。如果說過去是專業人員和運營人員共同主導的金融世界,未來將是專家主導的世界。貿易金融專家和數字金融專家是B端轉型時期的核心力量。
2.形成體系。對銀行業B端數字化轉型要逐步構建體系,從整體上看才有可能擺脫求新求變的盲目心態,避免一個銀行開發上百個APP的荒唐舉措。顛覆性改變與摸著石頭過河有相關性,但是很微弱,關鍵還是要在體系性洞察的基礎上做好設計。
3.要有遠見。不能局限于傳統業務的改造,而忽視了未來15年的著力點。轉型時期,必須杜絕權威和一言九鼎之人,遠見的意思是當前的什么都可能改變,可能被推翻。
4.腳踏實地。金融業者尤其是傳統金融業者,要有定力,重視顛覆性創意的落地,不能始終停留于想象,行動和投入勝過一切,迭代才是轉型時期的邏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银行业B端数字化转型逻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数字化时代,CIO该如何理解数字能力
- 下一篇: 数字化营销关键点:如何做好深度内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