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工具人」如何破局?
年底組織了一場產品公開課,主題是:“給3-5年產品經驗的產品經理一些建議”。以下是文字精簡版:
01
什么是產品工具人
先討論今天的第一個話題:什么是產品工具人?我們為什么會成為產品工具人?
在解開這個謎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去了解:在市場上,我們大部分的產品經理都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產品萌新
一年經驗以內的產品經理都可以稱之為產品萌新,有很旺盛的求知欲,但不是很清楚產品經理要做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應該學什么技能。
第二階段:產品工具人
這個范圍就非常的寬泛了,從產品助理到高級產品經理到產品負責人,都有工具人這樣的一個現象。表現形式上主要是工作內容集中在執行層面。
比如領導告訴我們今年要做什么需求,讓我們把這個需求實現出來。主要是協助他人把事情做出來的產品經理,基本都可以稱為產品工具人。
第三階段:幸運兒
一般情況,幸運兒都是產品總監,產品負責人這類的角色,往往是持股,或者持有期權的。
什么意思呢?
如果一家創業團隊的產品總監,跟著公司一起發展,假設擁有公司1%的一個股權,當公司從0做到一個億的估值時,他就已經實現了個人資產上千萬。
所以,幸運兒追求的已經不是薪資,而是更高一級的財富自由。
02
為什么會成為產品工具人
1、產品工具人是無法避免的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同事,我們的朋友基本上大部分都屬于產品工具人。因此,引起了大家的一種疑問:我要怎么樣才能避免成為一個工具人?
實際上,工具人是必經的一個成長的階段,從萌新開始到幸運兒結束,在這兩者中間,都屬于產品工具人階段。
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或者說,我們提供給企業的原本就是工具人的價值。
無論是1年經驗還是3年甚至5年,在你持股之前,基本都是產品工具人,所以,我們可以說99%的產品經理都處于工具人的成長階段中。
這是我們要接受到的一個大的前提,他是正常的,是必經的,是無法回避的。
2、產品經理的“求職本質”
為什么說產品工具人是正常的?
這是由我們求職本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求職,其實是一場交易。
首先,我們去學習一些技能,這些技能實際上就是商品,是工具。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持續遇見各種各樣的問題,當這些問題需要被解決時,就需要企業支付成本。在招聘時,這項成本就成了我們的薪資。
換言之,企業招聘的其實是你的技能,它是用來解決特定問題的,這是典型的工具應用屬性。我們學習新的技能,擴充業務范圍,實際上,是在擴充工具的功能屬性,這些新的技能讓我們成為了更優秀的工具人,能夠解決更多的問題。
就像水果刀與瑞士軍刀一樣,兩者都是工具,只是后者的功能更強大,能夠解決更多問題而已。
求職的本質,決定了工具人是我們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很多時候,我們會去思考“如何避免成為工具人”這就很容易會產生:對上級安排的任務不滿意、對團隊挑三揀四、抱怨公司等等消極狀態。
這些錯誤的認知,會讓我們做出一些錯誤的決策,比如沖動離職,或者過度依賴公司,完全把自己的未來交給公司,公司活了我就活了,公司倒了我就第一個倒了。
現在,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
思考一下:在工具人的階段,應該怎樣繼續成長?
其實,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萌新階段,也就是新人階段,我們在和企業交換的過程當中,時間是我們的籌碼,我們賣給企業的是時間。
在這個階段里面,基本什么技能我們都不具備,但是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我們在公司里的工作任務,基本上對技能的要求都不是很高的。無論是寫文檔,還是畫原型圖,對產品技能的要求都不高,只要我們肯花時間都能完成。
而在工具人階段,賣給企業的是技能,用來幫助企業解決特定的問題,這是我們作為工具人的價值所在。
那么,幸運兒賣給企業的是什么?我們又應該如何從工具人成長為幸運兒呢?
03
產品工具人如何繼續努力?
1、產品工具人終究難逃淘汰
即使我們積累了許多產品技能,但從萌新階段開始,每一層的漏斗里面都會有許多的產品經理掉出場外,面臨淘汰的結局。
在我們成為幸運兒之前,所走的每一個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每一年,都有可能是做產品的最后一年。
我們知道,產品行業存在35歲危機現象,難道沒有25歲被淘汰的嗎?沒有26歲被淘汰的嗎?
其實,在任何一個年齡層面,任何一個經驗的時間里,都會有產品經理從這個行業里面跳出來,去做其他行業的事情,這就表示掉到場外了,不論是出于什么原因,都已經從產品行業出局了。
在工具人階段出局的有兩個根本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長時間的停留在了工具人的階段。
3年5年甚至10年,但時間不等人,市場環境,崗位環境都在向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我們會用總監的要求,來要求每一位10年經驗的產品經理,無論對方是否有相應的能力,退一步來講,初中級崗位,甚至不會招聘10年經驗的產品經理。
第二個原因是,沒有繼續成長,被反超了。
當我們停下來時,新人們卻在快速前進。要知道互聯網在快速發展,產品行業也在快速發展,每一年都有許多新的知識,新的方法論被提出來。
什么意思呢?
今年的新人一定比去年的新人成長的更快,他們掌握的知識是最新的,他們學習的方法論是更高效,更準確的。
時間差距越大,速度上的差距也會越大。
今天,任何一位1年經驗的產品經理,他們的產品能力,放在7年前,都比3年以上經驗的產品經理更加卓越。
我們停止了成長的腳步,沒有繼續成長,就會被新人們反超,當進入下一次競爭時,就會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變得難以逾越。
市場上有許多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其實,他們能創造的價值還沒有部分產品新人高。
這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2、產品經理到底是做什么的
萌新階段,我們的籌碼是“時間”,工具人的階段,我們的籌碼是“技能”,幸運兒階段,我們的籌碼是什么呢?
如果我們能知曉幸運兒階段的籌碼,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這也是解開謎題的關鍵鑰匙,工具人階段能否繼續成長,就取決于我們是否知曉下一個階段的籌碼。
現在,我們要回到一切的原點:“產品經理是做什么的?”
1) 產品經理是解決問題的人嗎?
產品經理到底是做什么的?
也許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產品經理是解決問題的。”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其實是存疑的。
仔細想一想,功能是開發實現的吧?設計圖是設計師畫的吧?產品的質量是測試來保證的吧?
有什么問題是由產品經理直接解決的嗎?
我們的輸出產物都是無法直接解決問題的。
產品經理所使用的的生產工具,無論是原型圖繪制工具,還是流程圖繪制工具,在生產工具里,都是比較粗糙,比較簡易的,也是因為生產工具過于簡單,才導致了行業無法構成入行門檻,畢竟沒有臺面上的技術門檻。
其實,我們的輸出對于整個項目來而言,都是一種“草稿”的屬性。
比如,原型圖是視覺的草稿,設計師參考草稿圖進行真正意義的視覺設計,需求文檔則是功能邏輯的草稿,開發參照你的草稿實現真正意義上用來解決問題的功能。
因此,在團隊中,他們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人,產品經理不是。
對于已知的問題,其實沒有產品經理,團隊自身仍然可以解決問題。
再舉個例子,有一位10年電商產品研發經驗的開發,他能不能在不依靠產品經理情況下,自己設計款電商產品并且上線了?
他可以,而且,很容易。
一方面,他擁有成熟的方案。10年的研發經驗,他對電商產品的功能的理解比我們產品經理要熟練許的多,也要深入許多。
另一方面,他還有成熟的代碼,可以更快速的搭建出一款電商產品。
所以,我們會發現開發同學出來創業,許多時候都會從外包開始,因為沒有產品經理,他們也能夠做出明確的產品,并且能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交付。
所以,他們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人,產品經理并沒有真正意義的解決問題。
所以產品經理到底是干嘛的?
2)產品經理是發現問題的人
我認為,產品經理是去發現問題的人。
產品是解決問題的,最終呈現產品的是APP、web、小程序、 H5等等。而產品經理是發現問題的,發現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沒有發現問題,我們就不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更不知道要做什么產品。
所以,發現問題才是最關鍵的。
對于產品經理來講,如果發現了問題,就可以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到這個問題的當中,思考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最后,才是帶領團隊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經常會聽到開發問產品經理,咱們接下來做什么樣的需求?要做什么樣的業務?不太可能聽到產品經理問開發,我們接下來做什么需求?對不對?
如果產品經理沒有發現問題,那么整個團隊就會陷入混亂之中,一個往左邊走,一個往右邊走,不知道我們在哪,不知道我們要做什么事情,更不知道我們要去往什么地方。
我用來判斷產品經理是否專業的方法,也是看他如何對待“發現問題”,對于執行上的事,反而不是很在意。
仔細想一想,在你的技能樹里,有多少技能是幫助你發現問題的?
原型圖不能用來“發現問題”,需求文檔也不能“發現問題”,流程圖不能“發現問題”,溝通話術也不能“發現問題”,團隊管理也不能“發現問題”,項目進度也不能“發現問題”。
認真思考后,會不會發現一昧學習更多的產品技能很盲目。如果時間都用在解決問題上,就會迫使我們去學習更多的解決方案。
而這些解決方案,只會擴充我們作為“產品工具人”的功能屬性,讓我們成為“更好用”的工具人,還會讓我們長時間停留在工具人的階段里。
如果我們不能發現問題,也不去培養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只是不停地累積解決方案。大概率就是走偏了,而方向一旦錯了,我們的努力也就成了無效的了。
3、發現問題的8個方法
在這里,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問題進行分析的八個常用方法。
1)問題的影響范圍分析
這個問題能夠有多大的影響范圍,是影響一百人,一萬人,還是影響了一億人?
影響范圍與問題被解決的價值成正比關系,范圍越大,價值越高。
2)問題的可行性分析
這個問題我們有資格去解決它嗎?我們有能力去解決它嗎?我們有條件去解決它嗎?
3)問題的必要性分析
我們一定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嗎?可不可以不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不解決這個問題,我會有多大的損失,有什么樣的風險?這些風險和損失是不是可以接受的?
4)問題的延展性分析
指的是,說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是否會帶來衍生的一些其他問題,能不能從a到b從b到c,是不是有一個發展空間?
5)問題的時效性分析
是指問題是不是現在不解決以后就不用解決了?是不是當下必須要解決的。
6)問題的持續性分析
是指問題的存續時間有多長。
比如我們就餐的問題就是一個很持續的問題,我們從今天到10年或20年,我們都是要持續就餐的。
7)問題的關聯性分析
指的是,這個問題和哪一些問題是相關的。
舉個例子,租房和住房有一定關聯性的,租房和物業的話也有一定的關聯性。
8)問題的真假分析
判斷一個問題的真假,需要去判斷是否存在被他所影響的用戶,如果有用戶被這個問題所影響,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問題,如果沒有用戶被這樣的問題影響,那就是一個假的問題。
這些“發現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篩選出價值更高的問題,讓我們的資源產生更大的效益。
4、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1)發現問題是非標的
我們經常能聽到:“產品經理是最接近CEO的崗位”。那是因為產品經理最容易持股的一個崗位,而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所發現的問題是非標準對象,是“非標”的。
想要理解什么是非標準對象,那先理解這樣的一個概念:企業擁有很多資金,很多資源,但是他不知道該做什么事情。
這時企業就會去到市場上去購買問題,去買問題,誰能發現問題,誰發現的問題有高價值,就會用股權把這個問題買下來。
很多上市公司會去購買一些創業團隊的股權或者直接內部孵化項目,然后給他們配置團隊,配置資金,給他配股,直接就成為這些上市公司的一個子合伙人。換言之,公司是用股權去購買問題。
我們個人的經歷閱歷和看待事情的維度,都會對問題的發現產生影響,張三能發現的問題,李四發現不了,李四發現的問題,張三也可能發現不了。
每個人發現的問題都不一樣,問題也就成了一種稀缺資源。價值越高的問題,越是稀缺。
正是因為這種資源的稀缺性,企業才愿意用股權來買我們發現的問題。我們和企業的關系也會從雇傭變成了合伙人的關系。
當然并不是說發現問題就一定能成功,而是說發現問題是成功的前提,這一點,還是需要我們辯證的去對待。
2)解決方案是標準的
問題是非標的,但解決方案卻是標準的。
比如,電商產品長得都差不多:一個購物車,一個訂單系統,一個庫存系統等等都有一套固定的標準化方案。既然誰的解決方案都是一樣的,那么誰的報價更低,企業就采用誰的解決方案。
這就導致了競爭,所以,我們會說不好找工作,求職困難,因為,大家掌握的技能都是差不多的,我們彼此形成了競爭關系。
3)解決方案沒有價值屬性,問題才具有價值屬性
舉個例子,即時通訊系統會被應用到不同的場景當中,但它底層的一個解決方案是相同的,都是IM系統。
微信、釘釘、飛書或者其他不知名的新產品,這四款產品都是即時通訊產品,但在市場上的價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同樣的解決方案在不同的產品里面解決不同的問題,產生的價值也不相同。所以,解決方案其實是沒有價值的, 真正有價值的,是該方案所解決的問題。
如果我們將產品經理定義為“解決問題”的人,就會去學習各種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比如提高效率的辦公軟件,各種高效率的工作方法等等。
如果我們將產品經理定義為“發現問題”的人,就會去不斷去發現問題,問題的價值越高,我們的價值就會越來越高。
所以,問題以及問題的價值,就是幸運兒的籌碼。只要我們的執行已經沒有太大的問題了,就應該投入到問題的挖掘和發現的過程當中,這樣才能盡快的從工具人階段成長為幸運兒。
?
04
給產品經理的3個建議
最后,給大家講一些我做總監以后才知道的事情,給到大家的一些建議。
1、不要被公司“同化”
互聯網公司的死亡率很高,規模越小的公司,死亡率越高。所以,我們的總監,我們的老板,甚至公司里面的所有人,他們可能都在做錯誤的事情,或者說他們有些時候會做正確的事情,有些時候在做錯誤的事情。
也就意味著,公司安排我們做的那些任務很有可能都是錯的。所以,不要被公司所同化了,要辯證地去對待一些信息,不要直接拿來就用。
舉個例子,現在產品經理使用的需求文檔,大部分仍然是在用原型圖標注的方法。可能是因為初入這個行業的時候,leader會要求你在原型圖上標注,開發也會讓你在原型圖上標注。
但其實這是一種比較低級或者說是比較錯誤的需求標注方式。
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型圖上標注需求的優點只有兩個,一個是開發看起來方便,另一個我們寫文檔的時候寫起來方便。
但作為交付文檔而言,方便與不方便是用來衡量文檔價值的維度嗎?
原型圖上標注缺點確實有很多:容易漏需求、表達不清晰,導致過程中需要多次溝通、無法維護、一次性使用,無法繼承、多次更新后,無法溯源等等。
其實,在原型圖上進行標注,很多時候都是被“同化”的結果,是因為我們把公司里的工作方法理解成了行業內的標準做法,才會在若干次換公司以后,仍然使用這樣方式。
而Excel的需求文檔上,就沒有這些缺點了,并且還可以復用,能夠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但也有他自身的缺點,比如,會存在一定的門檻,需要學習和練習。
關于Excel需求文檔的相關資料,大家可以自己查找一下。
如果我們沒有獨立思考,而是被公司同化,把公司里的一些標準當成正確的事情來做,那么我們的進步就非常有限。
2、不要依賴標準答案,勇于思考新答案
產品行業是特別年輕的一個行業,才20多年的歷史,現在所形成的的標準體系,遠遠無法支撐我們的成長與發展。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只是一昧地去追求標準答案,可能花費很長時間也找不到答案,因為這些問題或許原本就還沒有形成標準答案。
這樣的情況,還不如我們自己獨立去解決問題,擺脫標準答案的束縛。
舉個例子,搜索解決了快速找到目標內容的問題,那么,多條件搜索解決什么問題呢?
多條件搜索相對于單一搜索而言,針對的內容體量是不同。
單一條件搜索針對于內容較少的時候,可以在少數范圍里做一些搜索。但當內容非常多的時候,單一搜索條件已經無法找到比較少的數據結果,就可以讓通過條件的組合來過濾掉更多的非選項答案。
這是已知的標準答案之一,但也只是在前段時間才沉淀下來,如果是去年,我們嘗試去尋找多條件搜索的標準答案,可能會花很長時間也找不到答案。
不要再依賴標準答案了,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保持獨立思考,勇于自己來定義新的標準。
3、永遠不要被執行上的勤奮所欺騙了,沒有思考的勤奮一文不值
這個行業不是根據投入的時間來去衡量價值的。
當我們因為自己很努力勤奮學習各種產品技能,工作也很投入,經常加班,而感到一絲絲安全時,就應該警惕了,這些只是虛假的安全感。公司裁員和我們努力勤奮沒有任何直接聯系,只取決于你創造的價值。
而產品經理創造的價值,就在于我們發現問題的價值,如果你能夠發現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幅度地提高了產品數據,就算不加班,我們仍然在公司里具有高價值的。
相反,我們發現問題價值都不高,產品的數據也是低的,那加再多的班,再勤奮也無濟于事。
產品經理是重思考輕執行的,這句話貫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始終。從開始到最后,哪怕我們已經成為產品合伙人了,也仍然是通用的。環顧我們身邊的產品總監,思考的時間基本都會比執行的時間多很多。
如果發現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執行上了,那就要警惕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沒有時間思考,也就代表我們在透支自己的職業壽命來換取一些執行性的工作。
最后,想向你強調一件事,我們身處的這個行業,是通過問題的價值來判斷從業人員價值的。而問題的價值來源于我們的思考,所以,讓自己在思考上多投入一點時間吧。
希望2021年,我們都能成為更優秀的產品經理。
↘好文推薦:
春節書單:優秀的產品經理們都在讀什么?
一文講透需求管理(方法+模型工具)
創立一家互聯網公司,需要幾步?
點個“在看”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产品「工具人」如何破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春节书单:优秀的产品经理们都在读什么?
- 下一篇: 重要通知:PMCAFF播客上线了!